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苟活於世


這個問題其實有個誤區。就是清朝看似解決了漠北的問題,其實只是利用了蒙古各部本身的矛盾,進行區分管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面對先進而強大的明朝。合作搶劫,事半功倍。

先說一下明朝情況。明朝始終認為對於國家最大的威脅在於北部的遊牧民族。不管中原腹地如果變幻,帝國也可以應付。只是北部的遊牧民族的威脅,是帝國需要注意的。

判斷了主要威脅後,明朝的200多年中,終其一朝,都在不停的研究著北部的威脅。如果現在去軍博。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明朝的武器研發都是為了平原對抗騎兵作戰而使用的。

(圖為拖地炮與一窩蜂和萬虎齊奔)

這麼先進的武器,打的韃靼根本頭都抬不起來。每年的秋東兩季的打劫,從土木堡之後,根本就沒有過過宣府和大同。所以,從這裡看,蒙古韃靼對於清朝的仇恨是極大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先跑到蒙古科爾沁部那邊說了。我的敵人和你們一樣,長城以南的漢民。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是朋友。所以,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都是合作搶劫。因為實力大增,雙方可以翻過長城打劫河北,山東和山西。

誰的拳頭大,誰才是大哥。

皇太極時期,改國號為清,追努爾哈赤為清太祖。皇太極強於努爾哈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皇太極除去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之外,皇太極更懂政治。對於漢民,或者逃民更多的包容。

使用和明朝差不多的手段,進行了遠交近攻的政策。同時派出了整個滿清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多爾袞所部在蒙古人面前秀了一下肌肉。

(清朝初期真正的戰神,多爾袞,身先士卒,有勇有謀,主要還長了一張帥臉)。

在此,蒙八旗的錄編才完成。很多人說努爾哈赤時期已經完成了蒙古八旗的錄編。其實這個是不準確的。

收編了蒙古八旗之後,滿清聯合蒙古八旗尊皇太極為大汗,即天可汗。

而後,皇太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和改革。在相對落後的蒙古政治結構和先進的明朝政治結構中選擇了後者,即儒家模式的政治體制。由4大貝勒共政的模式中,提出了改號立國的改革。確立了自己尊貴的地位,由議政選舉制變成了明確繼承人的制度。縱觀整個清朝,嫡出庶出地位和長幼有序都沒有漢民族政權的區別對待那麼大。

這個決定先避免了蒙元的悲劇,同時也相對的迎合了漢民的倫理綱常。

順治入關,北親不斷,不修邊牆。

其實,在明朝出現內亂之前,滿蒙聯軍其實根本沒有控制全國的能力。當時他們實際控制和生活的範圍是宣府大同以北,山海關以東。在現在的地圖來看,就是內外蒙加上東三省。

可是,天災人禍不斷的明朝,為他們創造了這個機會。李自成破北京,張獻忠割據西南。明朝只能偏安富庶的江南,中南。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手下萬餘關寧鐵騎,其實背靠明朝是完全不給滿蒙一絲機會的。問題是李自成帶著數十萬騎兵殺入北京,大索京師。自絕於“士”這個階層的聯繫。一步登天的李自成並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與覺悟,在他看來,國家,只是為了讓他愉快享用人生的道具。

(李自成的創業口號,放在今天,都覺得是一個神奇的營銷成功案例“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一句口號,就團結了中國人數最大的階級—“農”,放到今天,不知道還有誰可以有如此的號召力。)

很多人說,吳三桂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當然,陳圓圓確實是吳三桂叛變的原因之一。不過,李自成對於前明遺臣的做法是不是讓吳三桂徹底鐵了心倒向了滿清呢?

(各種細節,可以查看其他人的關於明清兩朝的內容,我就不贅訴了。)

順治入關之後,並沒有犯蒙元建國時候的錯誤。他清楚的認識到,所有的韃靼人和大部分的滿族,其實並不適合進關與漢民雜居生活。

於是,他提出了”北不斷親、南不封王(這裡是說不封蒙古王)、分封以制“<strong>的祖訓來告誡後世的統治者對於蒙古韃靼人的管理政策。

(滿蒙和親一直都是滿清的民族政策,從未改變)

分封割化

北元覆滅之後,黃金氏族的短命,就像血咒一樣,籠罩在成吉思汗後人的身上。

滿清朝廷,就利用了黃金氏族之間矛盾重重,各懷鬼胎的間隙,進行了有目的的分封。

更多的利用了本來就存在於蒙古各部之間的對立。簡單的說,就是給你一個舞臺,讓你們拼個死去活來,我最後再來收拾殘局。所以,當噶爾丹叛亂之後,南蒙各部更親近滿清。

這裡要說的一件事是,和親與分封都會搭配一些嫁妝或者財禮。查閱清朝的史料,你會發現清朝的這些個皇帝都是糟老頭子,壞的很。給強大部族的一直都是鍋碗瓢盆,奇珍異寶。給弱小部落的都是甲胃火炮,馬匹軍備。可見分化之心。

大清的皇帝也對於蒙古各部進行了長達百年的威逼利誘。以至於到了清朝末期,蒙北部族已經很清朝間隙很大,不過,又礙於清朝和南蒙各部的強大,所以只能忍氣吞聲。



喜歡歷史的導遊大Ben為您作答,如果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道理,請您點贊+關注。


遊說遊聽


作為同樣的少數民族,滿清入關後,對於北方的蒙古,採取了與漢政權完全不同的政策,所以,北部在滿清時期未形成較大的隱患。

1.同樣是少數民族,清政權對待蒙古不再採取輕視或者敵視的態度。更能夠放下身段來和蒙古人交流,也不存在隔閡。相對而言,蒙古人的逆反心理也就弱化了許多。

2.清政府強化了對蒙古人精神控制,由於蒙古人信奉藏傳佛教,清政府於是加強了對西藏的控制,拉攏藏傳佛教兩大活佛,並由此控制蒙古人的精神,對蒙古人進行精神馴化。

3.利用滿蒙貴族相互聯姻制度,各級滿蒙貴族通婚,把蒙古人拉入自己的統治集團內部,這種政策與漢族單方面和親不同,這種和親是雙向的,一方面加強了對蒙古的滲透和監視,一方面也導致雙方由此血脈交融。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

4.籠絡王公貴族。清朝給蒙古王公貴族高官厚祿,不吝爵賞。甚至授以清朝中央至地方的各級軍政要職。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統計,清廷對外藩蒙古王公俸銀高達十二萬兩。此外封賞、賜賞花費更大,僅康熙年間,理藩院供外藩蒙古賞賜的支出,每年高達八十萬兩。通過這種手段達到清朝皇帝"世世為天子,爾等[蒙古王公]亦世世為王,屏藩百世"的目的。

5.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強化對蒙古細務管理。設置蒙古衙門,後改稱理藩院,對蒙古及回族等異族事務進行管理。管理事務包括王公升降、俸祿、襲爵、錢糧、軍械,喇嘛的度牒、路引、寺廟名號以及捕盜等事務,完全對蒙古進行了控制。

6.對蒙古部落分而治之的既定方針。對蒙古部落採取或按地域劃分,或以歸附先後為序,或以"叛服"始終為依據,將蒙古部落劃為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設立盟旗,編設佐領,委以官員,各不統屬,旗與旗之間或以山河,或以鄂包,劃分旗界,不得私自越旗放牧、畋獵,即便王公貴族進京朝見也有固定進關道路,不得混雜結隊而行。

7.對蒙古威脅性苗頭進行迅速打擊。對具有威脅性質的蒙古部族採取高壓打擊政策。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準格爾部的打擊,直到將這一可能威脅北方的蒙古部族徹底平定。

通過這些措施,清政府取得了對北方的控制,北方在清朝不再成為清政府的大患。當然,在清政府衰弱時,蒙古仍然有再次崛起的機會。但是到這時,蒙古北方已經被俄羅斯控制,而只會騎馬射箭的蒙古人在攀升了科技樹的俄羅斯人和清朝人面前,將不堪一擊。從此,蒙古徹底失去再次崛起的機會。


張振軍


首先是分旗制度-分化部落。

在前蒙古的各部中,他們能夠相對自由地放牧,但清朝根據旗將蒙古諸侯定為固定的牧區。旗幟只能在其牧區放牧,從而切斷了各部之間的傳統聯繫。更重要的是,過去屬於領導者的大部落被劃分為幾個旗。每個旗都有其自己的領地,直接對清政府負責。這大大削弱了原始的大部落首領的實力。

聯盟由清政府嚴格控制,每三年舉行一次會議,主要是為了調解各個旗幟之間的爭端。


宗教控制


蒙古人信仰西藏的黃教格魯派。清朝以此來糾纏蒙古各部的宗教力量,但與此同時,清政府試圖阻止蒙古發展統一的宗教領袖。為了防止貴族與宗教領袖結盟,清朝還規定,不得從貴族家庭尋求活佛的轉世。


從十六世紀開始,來自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開始不斷向遠東地區擴張。這就直接導致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最終,喀爾喀蒙古選擇舉旗投向和自己信奉同一宗教的清朝。


另外,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槍支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過去,無敵的蒙古騎兵成為槍支前的靶子。 因此,蒙古的實力越來越弱,自然也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