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隊的豬突式衝鋒,在二戰中為何能夠逞凶一時?

張芳永


“豬突式”衝鋒也就是萬歲衝鋒,這種盲目的衝鋒戰術最早出現於日俄戰爭時期。日俄戰爭爆發的時候,俄國軍隊裝備的槍械主要是單發步槍,無法有效的阻止日軍大規模衝鋒作戰。而且當時的日本軍隊十分重視拼刺訓練,雖然俄國士兵更加的強壯,但是日本依靠著不怕死的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慘勝,最終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

在嚐到日俄戰爭的甜頭後,日本更加迷信刺刀戰術,拼刺幾乎是每個日本兵的必修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日本軍隊主要依靠著槍法和裝備優勢作戰,很少會使用萬歲衝鋒。然而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開始通過蛙跳戰術來圍攻盤踞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由於美軍掌握了制海權,被困在島嶼上的日本士兵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美軍就地消滅,要麼就像美軍投降。

當時的日本軍人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很少會主動向美軍投降。在美軍登陸島嶼後,日軍經常會採用地雷、地道、遊擊等戰術來騷擾美軍,在美軍清除日本所有據點之後,剩餘的日軍就會進行一次萬歲衝鋒。二戰時期的美軍裝備了大量自動化武器,遠距離有炮火覆蓋,中遠距離有重機槍和迫擊炮,中近距離有輕機槍,美軍士兵還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普通軍官都配備了手槍。

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日軍的萬歲衝鋒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大部分日軍都在衝鋒的路上被打死,即使有少數衝到美軍陣地上,也無法改變戰場的局勢。不過美軍還是非常害怕日本的萬歲衝鋒,因為萬歲衝鋒雖然不能改變戰場的格局,卻能給美軍帶來極大地傷亡。日軍最喜歡在夜晚發動偷襲衝鋒,在一些叢林密集的島嶼上,經常會有一些日軍偷偷摸到美軍陣地上,給美軍造成大量的傷亡。

實際上在歐美軍隊看來,當戰場的局勢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就應該舉起白旗投降,他們很難能夠理解日本的萬歲衝鋒。山下奉文攻打馬來群島的時候,十幾萬盟軍向日軍投降。如果日軍像歐美軍隊一樣,在絕境的時候選擇投降,那麼美軍的損失將會大大降低。日軍頑抗到底的作戰方式,導致了美軍的大量傷亡,也是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的重要原因。只能說日本的萬歲衝鋒是一種非常無腦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導致了大量日本兵死亡,還讓日本受到了美國的嚴懲。


軍武小咖


類似的問題我也有過回答,都是針對日本的白刃戰術為什麼在遭遇蘇軍和美軍時就沒有效果了。我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出瞭解釋,其中我也提到了,日本白刃戰術或者“豬突衝鋒”只有在對戰中國軍隊的時期有過效果,這就是他逞兇一時的那個時期,我認為原因主要有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點,日軍士兵的身體素質好。在侵華戰爭初期,日本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是經過長期準備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生活環境遺屬優越,在飲食方面有充分的保障,每日有魚或肉,每天都能保證食鹽供應。不要小瞧鹽的作用,在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中,保持肌肉有力量,鹽分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士兵在當時,雖然身高不高(身高在1.5-1.6米居多),但個個都很結實強壯,所以在拼刺時,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而當時的中國士兵,一日三餐能吃飽的就算是好的了。本就生產力低下,加之日本的侵略,糧食產不夠,吃不飽飯,中國士兵的身體素質,在抗戰初期,較日本有著較大差距。

第二點,日軍士兵關於白刃戰的訓練到位。日本自甲午戰爭起,經過日俄戰爭展,“豬突衝鋒”發展逐漸成熟,尤其是在日俄戰爭中,“豬突衝鋒”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又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相呼應,所以日本軍隊對“豬突衝鋒”有了近乎迷信的態度。所有新兵都經過系統的拼刺訓練,而且經過軍國主義思想洗腦,根本不在乎死亡。

而中國軍隊,國民黨地方部隊的訓練處處都顯不足,就不強調了,中央軍的主力部隊主要學習德國等西方部隊,對白刃戰不夠重視,相應的訓練存在不足。而八路軍等雖然有刺刀見紅的傳統,但是八路軍主要以游擊戰為主,防禦戰同日軍展開的次數和規模肯定不如國民黨,自然日軍使用“豬突衝鋒”的次數就少。

第三點,日軍的武器裝備優於中國軍隊。這裡說的裝備,主要是拼刺裝備,日本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全長166cm,而中國軍隊裝備的主流中正式,為彌補於三八式的差距,竟要配裝長達57cm的刺刀。這都還好說,畢竟長度彌補上了,但是刺刀的質量就有差距了。刺刀雖然不起眼,但是製作刺刀的鋼材也有特殊要求,不能捅幾刀刺刀就彎了甚至是斷了。

日本在刺刀的製造質量上,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而中國就不同了,當時的鋼材本來就緊缺,正常工藝還不過關,根本就無法保證大規模供應刺刀,而且刺刀長達五十多釐米,要求的強度和韌度更高,而當時的中國是無法滿足的。所以在很多部隊中,只能裝備大刀這種製作工藝要求不高的武器,抗日軍民選擇大刀,並不是因為大刀真的好用,而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種無奈。

第四點,日軍的心理素質也受過特殊訓練。在白刃戰中,最關鍵的應該是參戰部隊士兵心理素質的強弱,殺人和不殺人是一種心態,遠距離槍殺和白刃格鬥又是一種心態。而要求最嚴格的,就是白刃戰。如果是一個從未參加過白刃戰的士兵,面對瘋了一樣衝上來的敵人,嚇都嚇傻了。

日本在正式拼刺之前,都會給新兵播放曾經拍攝的以活人為標靶練習刺殺的視頻,為的就是讓新兵先適應一下,練就能夠拼刺作戰的心理素質。而中國軍隊可沒有這樣的訓練手段,只能在一次次實戰中歷練,能活下來,參加下一次戰鬥,也許心態就不一樣了。

第五點,我軍實力弱,給了日軍拼刺的機會。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想體現白刃戰的優勢,前提就是短兵相接,有了拼刺刀的機會。為什麼白刃戰遇見美軍,遇見蘇軍就失去了威力。因為美蘇軍隊自動火力普及率極高,根本不給日軍近戰的機會,日軍都摸不到敵人的影子,又談何白刃戰呢?

中國軍隊就不一樣了,抗戰前期幾乎沒有國際援助,戰鬥打得艱苦卓絕。面對優勢日軍的衝鋒,要想不放棄陣地,沒有足夠的火力將敵人放到在陣地前,就只能拼刺刀。所以才有了給日軍展示拼刺的機會,又因為日軍有上面的優勢,才給了日軍能夠逞兇一時的機會。

所以說,日軍的豬突衝鋒,在中國的戰場上逞兇一時,是無數抗戰先烈明知不敵,但又無畏前進的苦難史。

如果您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與我討論


狼君歷史


所謂豬突式衝鋒,其實就是以白刃戰為主體的人海戰術。這種戰術在冷兵器時代非常實用,進入火器時代後便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戰時期日軍之所以十分衷情於豬突式戰術,是因為日軍在這方面有三個優勢:一是武士道精神;二是夜戰;三是大集團衝鋒。憑著這些優勢,日軍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屢試不爽,所向披靡。毋容置疑,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的豬突式戰術幾乎成了國民黨軍隊的剋星,松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之戰等幾場大戰,除臺兒莊和長沙之戰外,國民黨軍隊都在日軍豬突式進攻中敗的一塌糊塗。

然而令日軍沒有想到的是,在中國的西部戰場上,卻遇上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八路軍雖遠沒國民黨軍隊強大,但它的游擊戰卻讓日軍豬突式戰術的效果和威力大打折扣。用武士道武裝起來的日本兵不怕死,用毛澤東思武裝起來的八路軍更是死不怕;日本兵是夜貓子,八路軍更是貓頭鷹,近戰夜戰更勝一籌。日本兵善於大兵團作戰,而八路軍卻善於僻其鋒芒開展游擊戰,弄的日軍是拖拉機追免子——有勁用不上。更重要的是,日軍想實施閃電戰,企圖三個月拿下中國,八路軍卻要開展持久戰,慢慢消耗日本人的實力。所以儘管日軍用豬突式戰術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逞兇一時,最後還是被中國軍隊拖住,並最終在中美蘇的配合下將其徹底擊敗。




九水


林彪後來所創建的"三三制"步兵突擊戰術其實就是源自於日本的步兵突擊戰術,和三人的作戰小組不同,日本步兵在進攻中多是雙人交替掩護進攻四個人就分守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然後指揮官站在中間進行指揮。可以說日本的單兵作戰素質是全球單兵作戰素質最高,所以在中國戰場上就出現過幾百個日本兵攆著幾千甚至幾萬的落敗的中國士兵跑,在東南亞橫掃英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同樣讓美軍吃了大苦頭。



而所謂的豬突戰術並不是無腦的萬歲衝鋒或者人海衝鋒,而是根據實際戰況下的一個進攻方法,說得簡單點就是機槍掩護,步兵兩兩交替掩護進攻,當有進攻到最靠前的兩個人用手雷解決對方的前沿火力點,而且第二組兩個人的手雷一般都會在第一組兩個手雷爆炸後就又投出,用連續打擊的方法迅速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在遠距離上還使用擲彈筒攻擊,這是日本步兵班最小單位的突擊戰術。而在中隊級別的進攻中使用步炮協同作戰,用《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小太爺"的話說就是"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




而在開戰初期日本的步兵突擊戰術的確有著很強大的作戰能力,甚至在1942對付英美也同樣吃香,而中國在面對裝備技術和戰術都落後,只有依靠龐大的軍隊規模和堅強的意志去對抗,其中以黃埔軍校的學生為中堅力量,在黃埔6期之後的黃埔生大部分都是到一線的作戰單位中擔任基層士官,帶領著對於發揚黃埔精神,用意志去彌補差距來抵抗日本人,從第6期後培養的20萬黃埔生中,在抗戰中戰損率高達95%,至戰後只有1萬多人迎來了抗戰的勝利。而美國人在戰術上吃虧,但人家不缺錢不缺技術,於是就用武器裝備去彌補這個差距,所以後面太平洋戰場美軍都是用武器的性能優勢打得日本人落花流水。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豬突式衝鋒是日軍必修的三大戰術之一。拼刺、夜戰、大集團衝鋒。這樣的戰術在20世紀初期確實有些效果,因為當時缺少甚至沒有什麼自動化武器。只要依靠人海戰術,還是可以取得勝利的。不過這樣的戰術在一戰期間就已經落伍,史料記載,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軍隊精心佈置了機槍陣,結果衝鋒的英軍在一天內傷亡6萬多人。

日本軍隊的武器與西方軍隊的武器相比,差距明顯。由於武器方面的差距,造成日軍不得不繼續沿用豬突戰術。在二戰期間,日軍和蘇軍是最喜歡人海戰術的軍隊。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軍隊進攻俄軍固守的旅順港。由於俄軍隊的防禦十分嚴密,日軍幾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此時俄國援兵正在趕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將領指揮4萬多日軍上演了集體大沖鋒,這就是所謂的豬突戰術。其實就是人海戰術加上白刃戰,最終,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以後,終於佔領了旅順港。

由於豬突戰術給日本帶來了勝利的甜頭,在抗戰爆發之後,日本軍隊的豬突戰術曾經逞兇一時。這不是因為日軍的戰術多麼優秀,而是因為當時我軍沒有什麼像樣的自動武器,無法形成密集的火力網。所以日軍的豬突戰術一再成功,這反而麻痺了日軍,使日軍更加崇尚豬突戰術。


用戶92780611160陸戰


二戰期間,日軍的萬歲衝鋒勝在突然性和悍不畏死的精神震懾力。

日軍之所以在二戰這種熱兵器交戰時代仍然熱衷於萬歲衝鋒,與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有關,想通過這種方式表現出自己勇武的一面,寧願玉碎也決不投降;這也跟日軍物資供應的不充足有關,武器並不是很先進,每個士兵配備的子彈等彈藥的數目有限;當然,這也跟雙方交戰的地理環境有關係,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各國要麼多山,要麼多熱帶叢林,便於隱蔽其間搞突然襲擊。

這樣的衝鋒在中國國民黨和東南亞軍隊面前,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戰果。這些東亞和東南亞武裝力量,武器裝備更為簡陋,戰鬥意志大多不頑強,刺刀等技戰術訓練幾乎沒有,全靠個人的蠻勇和一腔熱血。在面對這種衝鋒的時候,新兵甚至未成年娃娃兵佔很大比例的軍隊很快就潰不成軍,防線被擊穿。

美軍在二戰開始後的初始階段,有那麼一段時間吃過幾次這樣的虧,之後採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一方面上至將軍下至普通士兵人人都配備了適宜近距離作戰的手槍,根本不給日軍肉搏戰的機會,只要對方衝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拔槍射擊;另一方面美軍內部也開始研究和練習刺刀戰術,再加上美國人相對日軍普遍人高馬大,在體力上有優勢,即使肉搏也絲毫不落下風。

在戰爭中後期,日軍對美軍的正面萬歲衝鋒變成了一種自殺性行為,經常是還沒有接近陣地就應經被擊中。針對這種情況,日軍頻發的發送夜間突襲,利用夜色和灌木等慢慢接近美軍陣地然後躍進去展開混戰。

美日之間的戰爭,越是到戰爭後期萬歲衝鋒的效果越是有限,為此日軍高層嚴格禁止士兵在子彈打光前或者殺傷對方人員達到具體數量之前發動毫無意義的萬歲衝鋒,如硫磺、沖繩等島嶼就是如此。這個階段的日軍更多的是採用龜縮戰術,在島嶼上修建縱橫交錯的地道和碉堡,以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為目標。

綜上,日軍的萬歲衝鋒能夠屢屢得逞的原因,一是對手較弱,二是突然性,三是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形成的震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