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研究」富景筠:俄羅斯與歐佩克:競爭與合作的複雜關係

富景筠:俄羅斯與歐佩克:競爭與合作的複雜關係

作者:富景筠,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當代世界》2019年第8期;當代世界

內容提要

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歷史上曾有多次合作失敗的先例。但頁岩革命後,美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轉變引發了世界能源市場與地緣政治格局改變的“系統效應”。面對美國頁岩油生產與出口的強勁增長趨勢,同為傳統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的俄羅斯與歐佩克國家選擇聯合應對、抱團取暖,雙方的制度性合作趨勢具有明顯的危機驅動特徵。但歐佩克領導國沙特與俄羅斯之間追求的地緣政治目標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彼此競爭,這一內在矛盾決定了雙方未來合作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俄羅斯與歐佩克關係的走向值得持續關注

關鍵詞

俄羅斯;歐佩克;頁岩革命;系統效應

俄羅斯與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一直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無論是美蘇對抗時期,還是蘇聯解體後,雙方的競爭均多於合作。然而,頁岩革命後,面對美國頁岩油生產與出口的強勁增長趨勢,同為傳統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的俄羅斯與歐佩克國家選擇聯合應對、抱團取暖。國際石油市場格局日益演變為俄羅斯、歐佩克與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歷史上俄羅斯與歐佩克的關係

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由此導致二戰後全球最為嚴重的兩次石油危機。而正是在這一時期,蘇聯開始深度融入國際石油體系,其石油開採中心逐漸從伏爾加—烏拉爾地區轉向西西伯利亞地區,石油產量大幅增加。1970—1975年間,蘇聯石油產量從3.4億噸增至5億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同時,由於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禁運,蘇聯迎來了向西方國家大量出口石油的契機,開始與歐佩克爭奪市場份額,爭當西方國家石油供給的“可靠夥伴”。石油出口日益成為蘇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1970—1984年間,燃料能源在蘇聯出口結構中的份額從15.6%增至54.4%,出口收入也從18億盧布增至405億盧布。

然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能源市場價格發生“反向革命”,蘇聯經濟對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賴成為其國家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受國際油價波動衝擊,蘇聯外匯收入驟減,貿易條件急劇惡化。1985—1990年間,蘇聯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出口額從282億盧布降至156億盧布。而1986—1988年間,蘇聯因國際市場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的出口收入損失達到400億美元左右。油價下跌使得嚴重依賴石油出口創匯的蘇聯經濟遭受沉重打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關係的發展並不順暢。俄羅斯和歐佩克主導國沙特的發展都嚴重依賴石油,而且兩國都將能源事務列為本國外交政策的中心,尤其是將石油視為實現本國政治目標的重要工具。這導致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競爭多於合作。在應對油價下跌時,俄羅斯具有強烈的搭便車動機。在冷戰後近30年的三次油價震盪時期,歐佩克均試圖與俄羅斯達成減產協議,但最終俄羅斯都未採取實質性行動。

俄羅斯與歐佩克的首次合作可能性出現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這次危機引發全球石油需求降低,促使歐佩克首次尋求與俄羅斯合作。由於國際油價從1997年初的每桶25美元降至1998年底的每桶10美元,歐佩克呼籲其成員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時限制產量。1998—1999年間,歐佩克連續三次進行深度減產,共削減配額420萬桶/日,減產幅度達16.5%。儘管俄羅斯承諾減產總量的7%(相當於每天10萬桶),但實際上,其石油產出在1999年後半年持續穩步增長,而驅動石油產出增長的,主要是尤科斯和西伯利亞石油公司等私營石油公司。

俄羅斯與歐佩克的第二次合作可能性出現在2001年。由於“9•11”事件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從每桶36美元降至20美元。為抑制油價下跌,歐佩克承諾,如果非歐佩克產油國能夠實現日減產20萬桶,它就將每天減產150萬桶。俄羅斯對此並未回應。相反,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產量升至730萬桶,超過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同年7月,俄羅斯正式宣佈退出“限產保價”計劃。

俄羅斯與歐佩克的第三次合作可能性出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油價大跌的時期。在危機爆發後僅僅6個月內,國際油價從每桶147美元降至每桶39美元。這一時期,歐佩克加大與俄羅斯的互動。時任俄羅斯副總理伊格爾•謝欽作為觀察員多次參加歐佩克會議。2009年,歐佩克宣佈日減產420萬桶,但俄羅斯並未有減產行動。

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的競爭關係導致二者難以就石油產量結成聯盟並在“限產保價”戰略上形成合作關係。實際上,受限於金融實力和經濟地位,俄羅斯不得不將自己定位為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接受者”和“石油—美元”體系下的規則接受者。在俄羅斯看來,歐佩克尤其是沙特肩負著通過對石油市場做出反應並削減產量實現市場再平衡的責任。因此,俄羅斯更傾向於讓歐佩克減產,自己搭乘油價上漲的便車。究其原因,一方面,俄羅斯

政府的財政預算根據國際油價制定和修訂,因此,任何與石油有關的投資活動的收縮都將導致其財政收入減少,甚至可能陷入財政困境;另一方面,俄羅斯石油行業身處率先被私有化之列。私營石油公司往往能夠成功繞開俄羅斯石油運輸系統,通過鐵路、駁船和卡車等各種渠道,將石油運至國外。因此,客觀上講,俄羅斯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與這些石油寡頭達成減產協議。經過三次未實現合作經歷後,長期奉行“限產保價”政策的歐佩克也擔心自己減產留出的份額被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填平。

此外,憑藉豐富的石油儲備和日益強大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俄羅斯大力拓展石油外交,擴大自己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這直接威脅到歐佩克的傳統主導地位。一方面,俄羅斯積極改善與西方國家關係,尋求與美國和歐洲擴大能源合作。根據俄羅斯能源部門的最初預測,北美市場是俄羅斯能源出口最具前景的目標市場之一,其中,西西伯利亞—巴倫支海輸油管道項目特別是施托克曼油氣田是俄美能源合作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的開通極大地擴展了俄羅斯與東北亞國家的石油貿易規模,提升了俄羅斯在東北亞能源市場上的地位。2014年,俄羅斯分別成為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第三、第四和第七大石油進口來源國,三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分別佔其總進口比重的11%、8%和4%。隨著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生產和出口份額的不斷上升,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歐佩克影響力不斷下降。市場參與國的大量增加,促使國際石油市場逐漸從壟斷轉向競爭。

「俄罗斯研究」富景筠:俄罗斯与欧佩克: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

2019年5月19日,歐佩克成員國及非歐佩克產油國代表在沙特阿拉伯舉行會議,討論石油市場狀況和歐佩克主導的減產協議的執行情況。圖為在沙特阿拉伯第二大城市吉達, (從左到右) 委內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長曼努埃爾·克韋多,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沙特阿拉伯能源、工業和礦產資源部大臣哈立德·法利赫,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 諾瓦克出席會議。(圖片來源:新華社)

頁岩革命背景下

俄羅斯與歐佩克的新型關係

進入21世紀,世界並未如普遍預測的那樣陷入能源短缺困境,相反卻進入了全球能源相對充足的時代。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歐佩克國家都未能對美國頁岩革命的深遠影響做出正確預判。這些傳統產油國被持續多年的高油價所迷惑,對傳統能源權力過度自信,由此忽視了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基本面由緊平衡轉為漸寬鬆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技術促使美國頁岩油被大規模開發。2010年後,美國頁岩油產量迅猛增長。2012—2014年是美國頁岩油開發的繁榮時期。儘管2014年國際油價下跌導致頁岩油產量降低,但至2016年底,美國頁岩油產業成功渡過低迷期並明顯回暖。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至2035年,頁岩油產量將達到1100萬桶/日,佔美國石油總產量的66%。美國頁岩油的迅猛發展帶來世界石油市場的結構性變化。2017年,美國超過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則退居第三。隨著長達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被取消,美國頁岩油不僅強力挺進世界最大和增長最快的亞洲市場,甚至出口至傳統產油地中東地區。

頁岩油潛力的釋放增加了美國影響國際油價的市場權力。美國頁岩油不斷擠壓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傳統產油國的市場份額,其更具彈性的石油供給曲線降低了歐佩克“限產保價”政策的有效性。美國頁岩油產業主要由中小型石油公司組成。作為國際石油市場的“機動生產者”,這些公司的邊際成本和邊際利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石油價格的波動空間。當作為卡特爾組織的歐佩克協商減產並促使全球油價升高時,頁岩油生產商迅速提升生產能力,縮短了傳統產油國“限產保價”模式的受益時間。而當油價低迷時,頁岩油生產商又迅速削減投資實現減產並規避損失。這種來自國際石油市場層面的結構性衝擊使得歐佩克的傳統“限產保價”政策難有作為。

自2014年6月起,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15美元/桶急劇下滑,半年內跌破50美元/桶,2016年1月跌至27美元/桶的低谷。沙特應對美國頁岩革命衝擊的最初想法是通過擴大原油產量壓低油價將美國頁岩油逐出國際市場,自己重新佔據壟斷地位。2014年底,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繼續“凍產”,維持現有石油生產規模,並於2015年和2016年期間多次持續“凍產”。然而,歐佩克“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並未奏效。低油價不僅未能實現打壓美國頁岩油的初衷,反而導致其成員國財政狀況持續惡化。

面對美國頁岩油產量增加的壓力,歐佩克與俄羅斯產生推進合作機制化的動機。全球能源格局的結構性變化導致歐佩克的影響力不斷下降。同時,歐佩克內部矛盾重重,政策協調與集體行動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歐佩克決定改變策略,尋求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建立戰略聯盟。在俄羅斯方面,“烏克蘭危機”後西方制裁和油價下跌導致其能源產業面臨困境。美歐對俄羅斯制裁不斷擴大至新的企業和行業,而俄羅斯石油公司難以在海外獲取融資。面對2014年11月以來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沙特與俄羅斯越來越認識到,任何有效的減產協議都必須是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的集體行動。

自2016年開始,由於俄羅斯與沙特之間的頻繁互動,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開始從“合作凍產”走向“合作減產”,併產生了“維也納聯盟”減產協議。目前,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已達成兩次減產協議。第一次是2016年底,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達成15年來的首個聯合減產協議。該協議自2017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其中,歐佩克國家減產120萬桶/日,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60萬桶/日,合計減產180萬桶/日。2017年11月,沙特和俄羅斯再次達成協議,將減產協議有效期延長至2018年底。第二次是2018年12月,減產聯盟決定繼續減產120萬桶/日,其中,歐佩克國家減產80萬桶/日,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40萬桶/日,自2019年1月起執行,時限為6個月。“維也納聯盟”促使國際油價進入持續穩定回升通道,國際油價從2017年下半年之後不斷走高。

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簽署“合作協議”之後,雙方合作開始向正規化和機制化方向發展,具體包括建立起歐佩克—非歐佩克產油國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協調和市場監測機構。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部長級會議也已經成為與歐佩克國家部長級會議同時舉行的重要磋商機制。此外,沙特與俄羅斯之間高層互動頻繁。2017年10月,沙特國王薩勒曼訪問俄羅斯,兩國關係進入新階段。在油氣產業投資上,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計劃投資俄羅斯北極液化天然氣項目。2018年3月,沙特和俄羅斯稱正考慮簽署為期10—20年的長期減產協議,將“維也納聯盟”的短期減產協議變為長期“減產合作聯盟”。俄氣石油公司強調,歐佩克—非歐佩克產油國關於石油市場的合作協議應當成為一個恆定機制,使其成為策略規則的一部分。沙特能源大臣哈立德•法利赫稱,歐佩克提議俄羅斯成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國。2019年6月,普京在日本大阪G20峰會上宣佈與沙特王儲薩勒曼達成共識,同意將“歐佩克+”協議持續到2020年。在隨後的維也納會晤上,歐佩克正式與俄羅斯及其他石油生產國簽署一項長期協議,以促進穩定石油市場和價格的合作。減產協議的常態化和機制化將重組影響國際油價的傳統力量。沙特和俄羅斯聯手打造“歐佩克+”機制並在其中扮演雙重核心,其目的是擴大能源話語權,獲取更大的石油壟斷利益。目前,“歐佩克+”機制成員國包括歐佩克成員國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曼、阿塞拜疆、巴林、文萊、赤道幾內亞、馬來西亞、墨西哥、蘇丹和南蘇丹等國。“歐佩克+”機制下的石油總儲量約佔全球總儲量的80%以上,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60%左右。憑藉這一石油規模,“歐佩克+”機制下的聯合減產行動將比以往任何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的協商減產更加有效。

“歐佩克+”機制的未來前景

頁岩革命後,美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轉變引發了世界能源市場與地緣政治格局改變的“系統效應”。目前,國際石油市場已形成美國、俄羅斯與歐佩克三足鼎立的局面。“石油三角”格局中任何二者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都將影響國際石油市場格局的演變。

美國一直將對外能源依賴視為其戰略弱點,積極推進“能源獨立”政策。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後出臺“美國能源優先計劃”,其核心是通過發展化石能源謀求全球能源格局主導權。2018年3月,美國能源部長裡克•佩裡首次旗幟鮮明地提出“能源新現實主義”,即美國在“能源獨立”的基礎上向全世界出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其實質是進一步追求“能源統治”這一新的戰略目標。

2018年以來,特朗普曾多次就“蓄意操縱”國際油價走勢向歐佩克提出抗議。在特朗普看來,“歐佩克+”機制下沙特與俄羅斯的聯合減產行動,已經妨礙美國協調與傳統海灣盟友之間的安全關係。2018年12月,美國4名參議員聯名提交了“反石油生產和出口卡特爾”法案(NOPEC)。2019年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該法案,而其能否得到兩黨一致支持尚不確定。實際上,該法案早在2000年就被提出,但一直受阻。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

主任博爾多夫曾表示:“特朗普與以往的總統不同,他更有可能簽署此法案。”法案一旦生效,歐佩克將被美國界定為非法的卡特爾組織,美國政府將可以起訴歐佩克操縱能源市場,這將對歐佩克減產行動產生實質性打擊。

作為對這一舉措的回應,沙特威脅稱,倘若美國國會通過NOPEC,沙特或將撕毀1974年達成的石油美元協議,用其他貨幣取而代之。石油美元計價機制使美國能通過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影響甚至操縱國際油價。如果沙特棄用美元結算石油貿易,這無疑將動搖美元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從而降低美國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削弱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制裁的能力。

面對美國在國際能源體系中地位的增強,俄羅斯與歐佩克之間的制度性合作趨勢具有明顯的危機驅動特徵。歐佩克的未來命運已經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1月卡塔爾正式退出歐佩克,不僅表明歐佩克內部出現了深刻裂痕,而且折射出美國加強對能源地緣政治核心區的爭奪、歐佩克影響力下降的國際格局調整。歐佩克影響力的發揮離不開其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通力合作,特別是俄羅斯在“限產保價”策略上是否配合對歐佩克作用的發揮具有關鍵影響。但同時也應看到,沙特與俄羅斯之間追求的地緣政治目標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彼此競爭,這一內在矛盾決定了雙方未來合作的不確定性。頁岩革命背景下俄羅斯與歐佩克關係的走向值得持續

關注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頁岩革命背景下的美國能源權力及其影響研究”(項目批准號:19BGJ032)的階段性成果】

「俄罗斯研究」富景筠:俄罗斯与欧佩克: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

數字經濟智庫

「俄罗斯研究」富景筠:俄罗斯与欧佩克: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