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哲學家波普爾的經典代表作:《猜想與反駁》。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01

傳統的經驗主義者認為,一切科學都是從觀察出發,然後小心地,緩慢地過渡到理性。這種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培根。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之一,是英國經驗哲學的開創人物,也是現代實驗哲學的開創者,和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從認識論角度,區分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他提出人類認識的對象是自然界,認識起源於感覺,感覺是可靠的。認為真正的知識只能從經驗中獲得;知識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對存在的反映是從感覺經驗開始的。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培根雖然是一個經驗論者,但並沒有完全忽視理性的作用,他主張在經驗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間建立一種真正合法的婚姻。這裡他有一個經典的比喻,他認為:科學的認識不是象蜘蛛一樣從自己肚裡吐絲編織出來的;也不是象螞蟻一樣只知道蒐集簡單、零碎的事實經驗,而應當象蜜蜂一樣,既從花園裡採集材料,又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和消化。只有這樣,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從個別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強調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這種知識的解釋,其實和後來的康德有點類似,康德也是著名的哲學家,是他調和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一開篇就提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開始的,這是無可置疑的。但他並不否認理性的作用。他提出,人類知識產生於心靈的兩個基本來源,一個是接受表象的能力,也就是感知能力;一個是通過表象認識一個對象的能力,也就是理性能力。通過感性能力,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通過理性能力,該對象與表象產生關聯。所以,康德認為,人類知識是開始於經驗,並經由理性,才獲得了真正可靠的知識。知識的兩個要素是源自感性的“直觀”和源自理性的“概念”。我們是通過直觀+概念去理解這個世界的。

02

但波普爾並不這麼認為,他說人類的知識的開端並非是經驗,而是想象力,或者說“猜想”。“西方哲學之父”,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泰勒斯說過一個經典的隱喻,他說“大地像一條船一樣,由下面的水支撐著,而當我們說發生一次地震時,大地是由下面的水的運動而搖晃”。波普爾說,泰勒斯得出他的理論之前,已經觀察過船的顛簸和地震。但是他的理論的核心是說,大地是浮於水上的猜想,來解釋大地的支持,懸浮以及地震,但他不可能通過觀察來獲得這種知識。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波普爾說,泰勒斯關於大地的支持和懸浮的理論,雖然不是以觀察為基礎的,但是其實他至少是由一種經驗或者觀察的類比激發的,比如水的運動,會導致船的搖晃。但是,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的大地懸浮理論卻完全脫離了觀察和經驗。阿那克西曼德說:“大地不由任何東西支撐,但是由於它同一切其他東西的距離都相等,所以它保持靜止不動。它的形狀,像一隻鼓。我們在它的一個平面上行走,而其他人正在相反的一面上。”

顯然這種說法則更具有想象力,甚至這種想象力完全違背了我們的直覺,波普爾說,阿那克西曼德的這個觀點是整個人類思想史上最為大膽、最富革命性和最令人驚歎的觀念之一。這種理論學說,甚至為後來牛頓力學奠定的基礎。

除了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還有一位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代表哲學家阿那克西米尼,他提出的著名學術是“氣是萬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質是通過氣體聚和散的過程產生的,並認為火是最精純或是稀薄化了的空氣。

03

所以,波普爾駁斥了以培根為代表的,知識是源自觀察或經驗的學說,而認為經驗是源自理性推理,更準備的說,知識起源於想象力。

關於想象力,波普爾高度讚揚了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在“米利都學派”三位代表人物之後,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對世界本源的猜想,提出了更為大膽的猜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世界都是流變的”,他說;“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就表達了這種流變的思想。同時,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理性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赫拉克利特的貢獻不僅僅是提出了世界本原新的猜想,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兩個新的問題:關於變化和關於知識。赫拉克利特看來,事物雖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是變化的事物在變化時,仍然保持其自身的同一性,而且同時他們又會變成另外一個事物。

赫拉克利特說:“生與死、醒與睡、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因為一事物變化了,就成了另外一個事物,而後者變化了,又成為了前者。善和惡是同一的,在神看來,萬物都是美的、善的和正義的,而人們認為某些事物是非正義的,另外一些是正義。人的本性不包括佔有真正的知識,但神性包括它。”

看到這段話,是不是感覺和我國道家思想非常類型。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萬物都是相對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善惡,美醜、難易、長短都是相對的概念,而且都是會相互轉化的。就像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和赫拉克利特思想其實非常類似,東西方的古老智慧,在2000多年前就如相似,不得不讓人感嘆和驚訝。

2000多年前,東西方思想家們就懂得了一個道理,至今受用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續我將陸續解讀波普爾的這本經典著作《猜想與反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