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避免“一刀切”懶政,要在“會作為”上下功夫

人民日報:避免“一刀切”懶政,要在“會作為”上下功夫

前段時間,某地一村發佈的一則公告引發了議論:“不允許過滿月、一週歲生日、六十歲生日、搬家宴請……凡有以上情況,全體村民不準前去參加,否則,道德銀行的星級積分給予降級,貧困生、轉學、上戶等手續不予辦理。”公告旨在遏制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操大辦之風,初衷值得肯定,但與“貧困生、轉學、上戶”掛鉤則侵犯了村民的基本權利。最終,公告因“不嚴謹”,被停止執行。

現實中,類似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為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某地搞關停餐館、貨運場等“一刀切”,被指“平時不作為、急時亂作為”;為提升街面整體形象,某地要求沿街商鋪招牌都要使用一個顏色……種種決策看似“主動”作為,實則是急功近利的“懶政”,導致事與願違,不僅造成了人財物的損失,還有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新時代激勵幹部有新擔當新作為,這裡的“作為”得是真作為、會作為,不能是想當然、亂決策。要有新擔當新作為,領導幹部需下一番“繡花功夫”。

“治大國如烹小鮮”,各領域工作也是同樣道理。基層情況千差萬別,在制定和執行政策過程中,不能搞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上下“一般粗”,領導幹部應深入基層廣泛調研,充分考慮不同區域行業主體的差異特點。武漢2017年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其中一項頗有吸引力的政策是為大學生提供公寓,“公寓如何分佈、租金多少、怎麼配置”都關係實際效果,政策出臺前,武漢市委有關領導到各區縣實地調研,並根據實際情況對各區縣公寓數量、租金、規格進行調整,該政策當年被武漢市民票選為武漢“20件大事”之一。政策能延續至今,說明決策唯有貼合基層實際,才能見實效、才有生命力。

初衷是好的,但想要辦成好事,還必須堅持群眾立場,幹事創業中應多問問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例如,鄉村治理怎麼抓,應充分聽取群眾意願;推進環境整治,得進行廣泛動員;推廣清潔能源,當兼顧百姓冷暖;創建文明城市,還需考慮街面商鋪自主權……唯有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正視群眾利益,才能避免只圖政績漂亮、數據好看,卻忽視老百姓真實需求、甚至是漠視侵害群眾利益的亂作為。

領導幹部工作開拓創新、服務群眾,還應在法紀的框架內想問題、做決策。“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政策決定出臺前,領導幹部應吃透相關法律、政策和紀律規定,判斷有無授權依據。若治理事項屬於私人自治範疇,可採用適當方式進行引導,而不能簡單粗暴進行硬性約束,更不能突破紀法底線搞野蠻式、強硬式推進。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個村,過去就曾開設過“道德銀行”,農戶優秀道德行為能獲取積分,到超市兌換日用品。這種正面引導,比一紙禁令更能贏得村民認同,也更能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講擔當,不僅需要勇氣,敢作為也要會作為,辦事須有章法、合理法、見實效。唯其如此,我們的工作才能經得起檢驗,才能交上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