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工资不超4K的人,过着到处旅游发朋友圈吃喝健身购物的精致生活,你们怎么看待?

卖笔记本的小伙子


我能说我很羡慕吗……

我之前工资也是4k左右,但是现在工资高了很多却依旧原地踏步……

有时候还因为这个事情搞得有点郁闷压抑……

原本以为工资高了可以去旅游可以买喜欢的东西,但其实钱都花在饮食上了,其他的没有任何改变……

再则,工资高了,身边的人总是觉得你有钱,但其实穷的只有自己知道,双十一都舍不得剁手……

工资高了,给父母的家用也高了,和朋友出去吃饭的开销也大了……反而真正落在自己身上的却屈指可数……

有时候觉得好难过,工资无论是高是低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不能去旅游,我没有长假期,现阶段也不可能为了旅游辞职,我也舍不得给自己买好的鞋子和包包……

好累……

或许还是我挣的不够多吧……

内心怒吼:真的不喜欢工作……


假笑猪


只要平常心就好了,不羡慕不嫉妒,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 没必要太去在乎别人怎么活。只要自己喜欢,随便怎么活。

我同事的一个姐姐就是这种人,在我们东北老家月薪4000其实算是不错的工作了,县里的工资也就在2000左右。她姐姐在某企业工作,平时法定假日是休息,但凡休息,只要有时间就是各种旅游,各种饭局、各种夜场,她也不是个坏女人,但就是好玩每个月的工资不够花就问朋友借,问父母要。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享受现在的生活消耗明天的金钱而已。

不过对于这种人的生活方式,我是不愿意评价的,虽然偶尔会说朋友他姐几句,但也仅限于点到为止的地步。每个人都有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力,人家就是喜欢这么活,只要不问自己借钱去挥霍,我管她死活呢。劝不劝是我的事,听不听是她的事。


而且,我觉得这样生活也并非是错误,现代社会有很多年轻人的心态与过去的老一辈儿不同了。他们讲究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趁着年轻多走走看看”,等年龄稍大一些之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话我也是赞同的,所以他们选择那样的活法我不反对,但也不赞同。


职场找老王


这样的人,在我朋友圈随处可见。小闫想说的是,我们不用去羡慕也没必要嫉妒,因为生活的冷暖只有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跟别人毫无关系。一类人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并不代表背后有足够的实力,可能只是为了秀一下优越感。但还有一类人,他们努力的工作,也不断的享受生活。

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表弟,比我小1岁,已经结婚了(我得加把劲),和表嫂在成都上班。他们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大概了1万2,3,不算高。我大致计算了一下,在成都的日常生活开销。房租3000元/月,水电费200元/月,日常生活费2000元/月,交通费600元/月,日用品400元/月,买衣服裤子化妆品等2000元/月,还有人情来往加周末聚餐3000元/月,以上是我保守估计,大致就有1万2左右。

但是经常在他们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个个旅游景点的打卡,和朋友聚会,KTV、酒吧次数也不少。我经常纳闷,他们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去开销。这次国庆回家我才了解到,他们结婚时候的20万已经花的一分不剩,信用卡还欠了8万左右的款。听他这么一讲,我后背发凉,话都接不上。

朋友的领导,属于技术总监一职。我时不时的听到我朋友跟我讲,他无比的羡慕他领导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工作日的时候,可谓无比的努力,每天都会工作到8,9点才从办公室回家。但是一到周末,就到处飞,两天时间可以走3,4个地方的那种。经常和朋友聚会,也经常陪家人一起旅游。

结语

看完这两个例子,小闫想说:生活过得精致没有任何毛病,有时候还是略微的羡慕上面这位领导,但对于我表弟的情况,有点心生恐惧。

享受生活可以,但是必须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要图一时的开心,到最后欠下一屁股债,严重的可能妻离子散。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年轻努力工作挣钱,老来过得无忧无虑。

光挣钱不会生活,也是不可取的。总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得把握好一个度,考虑好家庭的经济状况。


我是闫如鱼,职场小姑娘,欢迎关注我,鉴证职场成长之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闫如鱼


旅游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生命的反思。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说起来有些遥远了,而那时的经历还会时常浮现。十几年前,刚漂到北京,800元的底薪,住着地下室,却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每到一周唯一的休息日,就会背起有些寒酸的我唯一的双肩包,灌一大瓶凉白开,买两个老北京火烧,就是芝麻酱烧饼,我记得那时是五毛钱一个,早早的出发。北京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网,那时办一张月票是40元,就可以乘坐大部分北京公交车。就这样开始了我北京周边的旅行,近一年的时间,就走遍了北京很多的景点。北京市内的公园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像北海,景山公园即使收费也不贵,颐和园稍贵点,好像是30元。香山,八大处,凤凰岭也就十几元的门票,有时为了省十元香山的门票,走香山后山的防火道,却看到了更美的风景。

通过旅行结交了很多新的朋友,通过旅行让我更加自信乐观。通过结交的朋友帮我介绍了新的工作,随着收入的增多,重新购买了一些装备,加入了当时很火很前卫的户外俱乐部,成了一个“驴友”。去了远一点的小五台山,翡翠岛等。

六月的小五台山草木葱葱,东沟流水潺潺,东台之下一群年轻的男女忘情地唱着当时流行的“都是月亮惹的祸”。而月亮也配合地从东台之巅悄悄爬起。油炉的火舌欢快地舔舐着锅底,咖啡的香气已弥漫四野。此情此景多年不忘。

再后来,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旅行的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但我更怀念穷游时的经历。

登山是旅行的一部分,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旅行而热爱生活,珍视上天的给予。而人生本身就是时空的旅行。


米虫小秋


不请自来!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女孩子,真的好羡慕她那样的生活。她几乎每天都发朋友圈,所以虽然和她不熟,但知道基本动向,比如她的工作。她是做酒店的,属于一般员工,可以估计工资基本和题目的差不多,她每隔几个月就会去一次远门的旅游,从朋友圈得知她是花光了工资就回来继续工作,之后再去旅游(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半个多月),如此往复。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花光了钱,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富二代,但我真的很羡慕她,可能因为是女孩子,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家人比较健康和睦,生活上面没有大的开支,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作为男生,面对高企的房价,真的很彷徨,存起来的完完全全够不着房价的上涨幅度,买房的事肯定是要坑爹的了,哎,我也想去旅游、吃喝、健身、购物,可是没钱生活精致不起来,所以非常羡慕。


摄影小小新


很多工资不超过4000的人,吃喝、健身、购物过着精致的生活,原因可能是他们还有其他收入来源,或者父母家里条件不错,得到资助。

同样是一个月挣4000的人,两种情况下对比一下。

一、租房,一个月花2000。

有房,一个月收2000。

二、交父母,给父母1000。

拿零花,父母给1000。

三、穷男友,找你变本加厉的要钱,花你一个人的钱。

富豪男友给买买买,带旅游,请吃饭。

四、债务,还不清的透支借贷。

利润,业余兼职网络私营一些商品,挣点零花。

健身,有了健康精力充沛,挣更多的钱。

有家底的人工资4k只是零花,她们不用给别人花钱,父母养着,男友养着,老公养着,没孩子的时候更是毫无压力,轻松自如。

没家底的同样工资4k,要负担孩子读书(包括赞助费),送礼、妻子无业、父母养老。

同样工资4k有的单位福利高,还额外给奖金,报销、红包……

有的单位只是账面上的工资,车票、吃饭都不给报销。

总之挣4000不可能花出八千来,挣四千能花几万的,必然有额外收入。





山上有松鼠


用时下流行的词语说这叫“隐性贫困人口”,用来形容一群赚钱速度远远跟不上花钱速度的群体。收入低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其本质就是一种底层思维。

(1)隐形贫困购物:控制不住自己的购买欲。男生们动辄便给女友清空购物车,以博一笑;女生们阿玛尼、香奈儿粉底起步,出门GUCCI,LV标配。

(2)隐形贫困饮食:中午川菜粤菜鲁菜苏浙菜,晚上日料法国菜韩式烧烤,宵夜是龙虾烧烤火锅麻辣烫。一周全部馆子,他们大多没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有成家的,他们的背后是两个家庭四个老人,餐前先喂手机,他们吃饭不为填饱肚子,只为打卡。

(3)隐形贫困健身:花好几千买个健身卡,请私教一个月又是几千,一切的一切还是打卡刷存在。至于跑步、游泳根本不重要,能不能拍照最重要。

(4)隐形贫困旅游:拿着小几千的月工资,一年日本跑上好几次,回来手上拎着大包小包,里面各大护肤品、名牌包包。难得出国,她们最大的感受不是异国风情,而是奢侈品折扣多么划算,免了多少税。他们好像从来不上班,你总能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他们满世界浪。

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咖喱,肉骨茶,印尼九层塔;做SPA,放烟花,蒸桑拿;Coco Pineapple Mango(椰子,菠萝,芒果);沙巴,芭堤雅,阳光热辣辣;香瓜,啤酒花,风景美如画;夜市下,海鲜架,泳池趴;嘟嘟,嘟嘟,干嘛干嘛呀....就像牛奶咖啡所唱,这便是隐性贫困人口的日常。


进击的以楠


貌似现在很多人对旅游吃喝健身的印象都是花钱如流水,还没啥用。我对此持不同的看法。

朋友圈看到的,只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你以为别人在花钱,说不定别人在赚钱。

有个朋友天天发圈,到处玩耍吃喝玩乐,本来以为他是潇洒人生,后来有一次报团遇到他,才发现他是做了徒步的领队。

现在徒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徒步俱乐部都在招领队,我这位朋友本来就热爱运动,也经常约大家爬山出游,有机会就顺势转成副业。

他发朋友圈的照片拍得好,可以有效宣传路线,很多人看到都心动了。每报名一个人,他也有提成。

你以为别人在吃喝玩乐,别人在认真做事,发展自己。

旅游吃喝健身不一定费钱

这里想说的是,朋友圈刷屏的印象,很深刻。比如一周两次餐厅的吃饭的照片,一次外出,两到三次健身,就可以给外人一种经常旅游吃喝健身的感觉了。

周末外出一天,也就一百。

吃饭和朋友平摊,一百一次是正常价格。

至于健身,报班的在一线城市2000元的年卡,可选也有很多了。

算下来每个月的支出,也就500元。贵吗?4k的收入,满足不了吗?

旅游吃喝健身,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们的父辈,对这三件事的看法,就是享受,费钱。

外出旅游,从大出来说,是增长见闻。从小处来说,是看看自己生活的国家。

吃喝,是和朋友亲戚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中国的饭桌文化不是早就说明了这一点么?

健身,既可以活动解乏,也能锻炼身体,减少医疗成本。

现在工作压力这么大,旅游吃喝健身,都是可以有效减压。

辛苦工作,还过得紧巴巴的生活,才是正理吗?不过是不同人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而已。

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辛苦工作之后,让自己过得开心,有什么不对?

提出这个问题,一是认为旅游吃喝健身是一种没必要的奢侈生活,二是有种酸葡萄心理吧,凭什么收入低还能过得这么好?

要我说,学会劳逸结合,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只要在自身收入内消费,旅游吃喝健身都是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值得拥有。这是我的观点。


胖橘猫


有很多工资不超4K的人,过着到处旅游发朋友圈吃喝健身购物的精致生活,要分情况看

第一种人,家里有钱,不靠工资生活,工作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所以,有条件到处旅游,到处吃喝,健身购物样样行。不用太努力,也不用为生活奔波,会投胎,没办法!

第二种人,家境一般,工资也不高,但希望通过在朋友圈晒精致生活,获得大家的关注。这多半还是因为虚荣心作祟,打造精致生活的背后,可能是啃好几个月的馒头。


默爷驾到


个人觉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摆拍款,生活中普普通通,但是朋友圈里精致无比,照片是会骗人的,角度啊,光线啊,PS啊等等,人家的朋友圈可能是精修过得,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晒的健身照,可能就是免费体验的时候,顺手拍的。

2、爱好款,有的人就是特别热爱旅游,有的就是特别热爱健身,如果你的爱好比较单一,那么月入4K也完全撑得起在某个领域做个精致的达人,比如健身房年卡其实也没那么贵,换算到每一个月也不会特别贵。

3、负债款,虽然我没钱,但是我有花呗,虽然我穷,但是能精致起来。为什么说90后人均负债多,因为穷且追求精致的生活呗。

呃,我暂时也想不到更多了。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人家只是热衷摆拍图个心理安慰求个赞而已,那么我们不妨大大方方的竖了大拇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人家是爱好款,那么跟我们关心不大,千金难买心头好,自己能力范围内追求喜欢的东西,多正常啊;如果是负债款的,一旦向你借钱,请快速撤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