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表演的最後絕唱—回憶八九十年代街頭演出 送戲下鄉最受歡迎


街頭文藝表演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解放前北京天橋街頭的打把式賣藝我們就不說了,這與今天要說的內容區別很大。

建國之初,每當國家或某個領域取得大的成就之時,人們往往都會走上街頭,用載歌載舞的方式加以慶祝,秧歌、高蹺和陝北腰鼓等都是最常見的表演形式。

這些街頭表演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表演形式熱鬧,氛圍也濃重,深受群眾喜愛。節目本身難度不大,只要稍加學習就能掌握,百姓的參與程度非常高。

大到國慶,小到廠礦學校,只要是取得成績或獲得榮譽,人們都需要用這種敲鑼打鼓的形式來慶祝和宣傳。

我記得,改革開放之初的幾年中,這種形式發展到了高潮階段。由於政策利好,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熱情空前高漲。

中國社會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飛速提高,國家和個人都是一派欣欣向榮面貌。

好事連連自然離不開各種的慶祝活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日子越來越多。當時的組織者多為各級政府、廠礦和學校等等。

每到傳統春節,政府還會組織各鄉鎮的秧歌高蹺隊來城裡匯演,各路人馬同時彙集到城裡,幾乎每一條主要的街道都是表演的現場,場面相當壯觀和熱鬧。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這種大規模的匯演形式逐漸消失了,零星的表演在農村的田間地頭還能看見。

九十年代,政府鼓勵各個文藝團體將優質的文藝作品送到廣大的基層和農村去,這就是所謂的送戲下鄉。送戲下鄉是綜藝類表演,作品水平高,演員名氣大,深受百姓歡迎。

當時,上到中央的文藝團體,下到地方的文藝團體,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到基層演出,無論是著名演員還是普通演員都要參與。

或許是因為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獲得精神食糧的手段多元化,生活方式和節奏的變化等因素,如今的街頭表演幾乎銷聲匿跡,八九十年代那些熱鬧場景逐漸變成了人們的甜美回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