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不是一切!“雙十一”來臨,消費盛宴背後的反思

消費不是一切!“雙十一”來臨,消費盛宴背後的反思

商道也在大道之內,存在即合理,“雙11”購物狂歡節不但是個消費現象,更是一個社會現象。

2009年11月11日,淘寶商城舉辦了一次促銷活動,當時批准搞活動的逍遙子張勇也沒有想到它會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並作為一個堪比“奧運會”的巨大商業實踐和影響去輻射全球,影響世界零售和電子商務行業。

第一屆的雙十一銷售額只有5000萬元左右,2018年,天貓雙十一全天交易額已經高達2135億,一天包裹量超10億。

“商業的本質,就是以超越用戶期望的供給,去創造需求。”

在張勇看來,未來的雙11也許會走到一天1萬億的成交額,它相信這是整個商業體充分數字化的結果。

消費不是一切!“雙十一”來臨,消費盛宴背後的反思

實際上,近幾年的阿里雙十一已經是集合金融、支付、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和營銷、物流、運營能力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一次“肌肉展示”,張勇稱之為阿里數字經濟體和商業操作系統。

成千上萬的商家和千千萬萬的消費者都通過阿里的“商業操作系統”達成交易,商家沉澱了消費者資產,消費者獲得了便捷的消費體驗。

2016年,馬雲重新定義了零售和電子商務,他認為未來沒有電子商務一說,新零售將涵蓋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而雙十一更像是新零售的部分展現,張勇表示,雙十一不僅僅是線上,更是線上線下一體化。

除了線上的天貓、淘寶和餓了麼等平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線下試驗場可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全新的創造物盒馬鮮生,它從生鮮消費切入,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賦能人、貨、場三者一體化的效率和體驗提升,成為一種新的零售業態。

還有一個是銀泰百貨、居然之家和大潤發這樣的傳統賣場,通過數字化方式的改造、運營和升級,聚集消費者展開消費的互動。

消費不是一切!“雙十一”來臨,消費盛宴背後的反思

雙十一的火爆背後是商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新消費時代已經滾滾而來。

雙11購物節走過了第11年,隨著智能手機、線上購物、網上支付和物流系統的普及、改造,中國消費的商業基礎設施在不斷髮展完善,而消費群體也在逐漸分化,消費場景和結構不斷演變,消費生態日益蓬勃,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拼多多的異軍突起,就證明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強大生態能力,從這點來說,拼多多也只有在中國這個複雜龐大多變而又基礎設施完備的環境中孕育出來。

在雙十一的盛宴之中,既有科技的力量,也有生活的變化,不管是五環內,還是三四五線的“下沉市場”,無論精英白領,還是小鎮青年,包括網紅直播、社交購物等等,“雙十一”體現了社會系統的一次大協同。

消費在升級,商業環境和商業模式在升級,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消費人群、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的消費方式,或者說,新的消費人群、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的消費方式在演進這個時代。

消費不是一切!“雙十一”來臨,消費盛宴背後的反思

當然,一切事物都發生和演變都是有利有弊的,惡性競爭,價格歧視,營銷過度,銷售套路,浪費嚴重,非理性消費等,都是“雙十一”需要反思和改進的。

例如消費信貸產品的普及在促進消費的同時,也給熱衷購物的年輕人帶去了巨大的負面效應,當下的狂歡,不能以透支未來為代價。

“商業的本質,就是不斷地用超越用戶期望的供給,去創造用戶的需求,獲得社會的進步。”

張勇曾表示要對客戶有敬畏之心,希望“雙十一”不光是聚焦在消費層面上,更要專注在消費背後的人和人性上,消費不是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