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九尺梨園品喜怒哀樂,文唱武打鑑天下古今。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2006年5月20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上增加了一個以山西命名的古老戲曲名字:晉劇。

晉劇,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稱中路梆子。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晉中,與祁太秧歌、晉中民間曲調相結後,經晉商和當地文人的參於而形成晉劇。

從鄉村廟會到戲臺,晉劇對多數山西人來說,既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國粹。

百年晉劇,見證了太多無以掩飾的光榮或夢想,發展至今有丁(丁果仙)、牛(牛桂英)、郭(郭鳳英)等派系。我們所熟知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武忠,就是師承丁果仙大師。

晉劇藝術,代代相傳,人才濟濟,傳承至今,一批又一批的晉劇新秀脫穎而出。比如,武忠的弟子賈瑞青,舞臺上的他,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時代的霜刀雪劍給戲中人帶來了極大的考驗。晉劇的表現技巧也多姿多態,難度也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頭巾、甩辮子等都很有特色。

晉劇的行當分為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紅、黑、生、旦、醜五小行。

晉劇的唱腔又分為:“亂彈”“腔兒”“曲子”。“亂彈”是晉劇的主要唱控,“腔兒”是指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板式的“亂彈”中。““曲子”是指所唱的崑曲和地方小曲。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晉劇的這種唱腔和表演,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也能映射健康的民間生活。

聽老人們講,解放前,村村有廟會,有廟會必有戲臺。村民們簡單的搭一個戲臺子就開唱了,十里八鄉的親戚朋友都會聚在一起看大戲。小孩子們更是象盼過年一樣盼望廟會節早日到來,好隨大人們去逛廟會,看大戲,湊熱鬧,吃他們平時難得吃到的美食。流傳至今,還繼續以這種方式傳揚晉劇的村落在逐漸減少。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晉劇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重要劇種,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文化特質和藝術底蘊,但,由於社會的發展、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娛樂方式的多元化等諸多原因,晉劇的傳承同樣面臨著青少年學習興趣減弱、觀眾減少等問題。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晉劇專業演員、表演劇目和受眾都存在斷檔,熱愛晉劇藝術的普遍以老齡觀眾居多,市場已十分狹小。相比流行文化,現代群體對於傳統戲劇的關注和相關知識層面的儲備更顯遜色。發展現狀令人堪憂,受眾範圍日漸萎縮。隨著老一代藝術家離世,一些流派缺少傳人,瀕臨失傳。

晉劇: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薪火相傳”寄託著人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美好企盼和殷切厚望,這些年,晉劇走出了山西,贏得了認可,也希望在新時代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感謝每一位晉劇老師,對晉劇傳承做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