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秦皇一統天下。以“書同文”和“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維護國家統一,並把“大一統”這三個字烙入中華的血脈中,之後的兩千多年,華夏始終“分而不裂”,一直至今。

既然“車同軌”,那麼雲南為什麼存在滇越(昆河)鐵路軌距1米和成昆、滬昆鐵路1.435米軌距的不同?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1980年雲南鐵路圖

這要從滇越鐵路的修建講起: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法國為侵略雲南向清政府索取了自越南邊境至雲南省城鐵路的築路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滇越鐵路滇段開工。滇段全長465公里,於清宣統二年(1910)通車運營。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2010年宜良站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2019年航拍宜良站

滇越鐵路自越南的海防站終到昆明雲南府站(今昆明鐵路局機關駐址),因採用法國鐵路標準設計,故全線採用1000毫米的軌距鋪軌(俗稱米軌),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又被稱為中國現存的唯一一條在用的米軌鐵路。鐵路由越南段從海防站到老街站,經由位於中國河口口岸的中越鐵路橋進入中國境內,經碧色寨到達昆明。歡迎關注雲南鐵路公眾號

民國29年(1940),為防止日本侵略軍入侵,國民政府下令拆除河口至碧色寨段鐵路,三年後滇段由中國收回管理。民國35年(1946),中法兩國簽署協定,中國正式贖回滇段路權。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米軌與準軌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米軌列車(圖左)與準軌列車

1957年碧色寨至河口段修復通車,次年開辦中越國際聯運,緩解了進出省物資公路運輸的緊張狀態。(歡迎關注雲南鐵路公眾號)

1958年後因雲南建設需求大增,米軌的運能與運量矛盾突出。

於是就有昆河鐵路改成準軌項目應運而生。

準、米軌之爭,自抗戰期間(1938年)修建滇緬、敘昆鐵路就有過,當時民國政府在全國主推準軌建設,便於提高運輸。鑑於東南亞國家鐵路都是米軌,採用米軌在戰時有利於中、緬、越三國國防的合作,平時聯合運輸也無需換裝,且自仰光經昆明至海防的陸地交通可以直達,交通部決定採用米軌。

在1957年編制的總圖及1958年初步設計昆明鐵路樞紐時均按建成1個單一的準軌樞紐設計,將昆河鐵路的昆明一宜良段改為準軌線路在宜良設換裝、換乘站。但由於問題複雜,各方意見不一,且工程艱鉅,難於實現,鐵道部未予審定。適逢當時我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調整、壓縮建設項目,雲南境內黔滇(貴昆)、成昆鐵路相繼下馬,昆河鐵路改成準軌項目就束之高閣。

揭秘滇越(昆河)改造準軌未成之謎


陽宗海附近繁忙的準軌南昆鐵路

與圖左蕭條的米軌昆河鐵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