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採購倒逼製藥企業創新,七成企業三季報增加研發費用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國家醫保局正在推行的帶量採購政策,在加劇醫藥行業洗牌的同時,亦同步倒逼製藥企業加大研發,向創新轉型。從近期藥企披露的三季報,可以窺探出一些勢頭。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A股165家制藥企業(涵蓋化學制藥、中藥、生物製品三大類,部分數據不可統計的企業除外)中,有118家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投入皆較去年有所增加,即佔比約七成。這118家企業,今年前三季度投入的研發費用平均增長了37.60%。

這118家企業中,今年前三季度投入費用最高的十家企業分別是恆瑞醫藥(600276.SH)、復星醫藥(600196.SH)、科倫藥業(002422.SZ)、華東醫藥(000963.SZ)、信立泰(002294.SZ)、健康元(600380.SH)、麗珠集團(000513.SH)、白雲山(600332.SH)、人福醫藥(600079.SH)、康緣藥業(600557.SH),投入的費用分別達到28.99億元、12.90億元、7.82億元、7.12億元、5.95億元、5.79億元、4.82億元、4.64億元、4.23億元、3.53億元。

有意思的是,上述這十大企業前三季度都較去年同期皆不約而同增加了研發費用投入,有些增加的幅度甚至超過50%。

如“市值一哥”恆瑞醫藥,長期作為A股製藥企業中研發費用投入最高的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仍較去年同期增加了66.97%。

带量采购倒逼制药企业创新,七成企业三季报增加研发费用

另外,今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較去年同期翻倍多達13家企業,分別是金花股份(600080.SH)、國發股份(600538.SH)、四環生物(000518.SZ)、北大醫藥(000788.SZ)、靈康藥業(603669.SH)等企業。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本土藥企被詬病輕研發重營銷。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帶量採購政策,正促成醫藥行業走向一個新的分水嶺。

今年開始落地的帶量採購政策,在重塑藥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僅在推動過期專利原研藥降價,同時也推動高價仿製藥降價,原先“高價仿製藥反而量大”的情況逐漸被“高性價比才能量大”取代,我國藥品招採已進入新時代。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帶量採購政策推進,仿製藥行業正步入微利時代。而我國的製藥企業,又以仿製藥企居多。

面對政策環境的挑戰,製藥企業們紛紛在提前做出應對。第一財經記者亦從恆瑞醫藥內部人士瞭解到,公司已暫停了一些仿製藥項目,將精力聚焦在創新藥和高端仿製藥上。今年以來,恆瑞醫藥頻頻發佈新藥獲得臨床試驗通知公告,發佈的公告數量已達到16個。

自帶量採購政策推進以來,對信立泰來說,可謂是百感交集。

在第一輪帶量採購,即“4+7”試點城市採購競標中,公司的核心產品泰嘉(藥品通用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通過降價獲得獨家中標地位。雖然信立泰此番中標後,可以解決了該產品過去銷售中長期存在的一些瓶頸問題,但由於大幅度降價,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考驗。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56億元,僅同比增長3.92%。而公司面臨的新挑戰,還在後頭。在第二輪帶量採購向全國擴面的競標中,信立泰的泰嘉卻被擠出局。雖然第二輪帶量採購還未正式實施,但也意味著信立泰的泰嘉又將丟掉全國大面積市場,對公司打擊力度不小。

面對嚴峻的實挑戰,信立泰在研發上,進入到“火力全開”的時候。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17億元,同比下降37.66%;但投入的研發費用達到5.9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99%。信立泰在三季報中表示,公司淨利潤下降,主要是本期公司研發費用增加所致。

也有企業進一步在規劃未來的研發投入。如北大醫藥(000788.SZ)在三季報中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累計研發支出較去年同期增長66.40%。根據公司規劃,預計三年內將投入近十億元進行一致性評價、新產品引進和研發工作,力爭早日實現近20個產品的落地。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展望未來,帶量採購成為常規化政策,仿製藥價格趨勢向下,重點關注提前佈局轉型創新的企業,這些企業將在新一輪醫藥企業競爭中佔據高位,估值也將打破之前的估值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