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解讀:《資管新規》倒逼“標品化”時代

融中解讀:《資管新規》倒逼“標品化”時代

《資管新規》終結剛兌時代。轉型間不容髮。資管新政下,LP個人准入門檻定為500萬,提高200萬,並明確要求2年以上投資經驗;創業板上市隱形底線劃至淨利8000萬,提高3000萬;銀行嚴控槓桿,傳導之下,FOF募資將更加艱難。募資、退出兩端壓迫,一級市場正在洗盤。資管新政下,PE/VC必須闖關《資管新規》,也將定義“標品化”時代。

4月27日晚,央行、證監會、銀監會、外管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最終版終於問世。

此前,3月28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資管新規》綱領文件。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會、外匯局聯合出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經過監管層、市場各方長期討論,資管新政終付實行。與此對應,剛兌時代終結,PE/VC行業面臨新的轉型壓力。

資管新政下,監管層將實行統一市場準入,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私募市場嚴控風險,PE/VC面臨募資、退出兩端壓迫。“標品化”將成行業轉型路徑。

《資管新規》牽動市場各方。《融資中國》5月期刊封面,將全面、深度解讀資管新政。在此特節選部分,以饗讀者。

嚴控風險

《資管新規》以嚴控風險為綱要。

第一部分“基本原則”中,區區460字,《資管新規》7次提到“風險”。無論是從底線目標、資金流向,還是改革步驟,央行、銀保監、證監會、外匯局的聯合監管下,決策者無一不把“嚴控風險”作為第一要務。

“基本原則”中,第四條與私募行業密切相關:“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槓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這句話無疑是第四條原則的展開。具體到股權投資行業,《資管新規》首先體現在大幅提升了合格投資者門檻。在新規文件第五部分“投資者”,監管當局更正個人准入門檻如下:

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隻資產管理產品不低於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

(一)自然人方面,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二)法人方面,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另外,《資管新規》細化規定: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隻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隻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對比此前規定,《資管新規》調低了對個人收入的要求,從年均收入50萬降至年均收入40萬。但大幅提高了對金融資產規模的要求,從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拔高到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相比之下,新的資管規定還是抬高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此外,《新規》還增加了對投資經驗的要求,也使個人LP有了更強的行業准入壁壘。

k針對市場上流行的多層嵌套和通道模式,《資管新規》做了如下規定: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

《資管新規》對於金融機構的這一規定,意味著結構化基金將面臨嚴控,私募FOF受到更大限制,機構私募一向依賴的募、投、管、退通道受阻。

根據監管層最新規制,私募股權機構中,為收購某一標的而設的“上市公司+PE”模式的併購基金,將不能設置優先級和劣後級。此前廣泛應用的遠期回購協議,即協議雙方以標的價格保護特定投資者,在《資管新規》下已經不能再實行。《資管新規》還特別規定,私募股權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對優先級份額認購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

監管層此舉意在通過共擔機制,消除風險衍生。對於已經適應現有運作模式的PE/VC,轉型間不容髮。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越來越嚴峻的募資形勢。

“兩翼合圍”

《資管新規》出臺後,“募資”和“退出”,將成為私募股權行業的兩大難題。

新監管時代下,不僅募資困難越來越大,融資成本也在逐漸走高。“錢荒”對於中小投資基金會尤其嚴峻,特別是資產管理規模不足2.5億美元的基金。

根據花旗集團最近的一項研究,小規模基金平均花費資產的2%來支付各種營業費用,這包括了營銷費用和處於投資者關係的費用,但不包括其投資團隊的工資和支出。2%費用將等於甚至超過基金公司,向客戶收取的管理費用。

管理費用高企之外,在資金來源方面,銀行募資受控,對於母基金資金形成扼制。《資管新規》的風險嚴控,主要操作目標就是銀行等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管新規》的去槓桿、限制金融衍生等措施,無疑會收緊銀行募資和委外業務。因此。母基金募資受限已成定局。

事實上,在《資管新規》醞釀週期中,僅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PE/VC募資已遭收緊。2018年一季度,PE/VC募資規模約700億元人民幣,同比、環比均下降70%強。募資難正愈演愈烈。

在募資險境之外,私募創投項目的退出也更加困難。目前,創業板上市8000萬淨利已經成為隱形底線。與此前規定“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相比,“最近一年8000萬淨利潤”的要求設置了更高的上市門檻。

3月27日,證監會發審委證明了8000萬元淨利潤的新門檻。3月27日,證監會審核6家擬上市企業,結果明確表明了監管層的上市底線。27日連審的6家IPO企業中,其中,3家被否、2家成功過會、1家暫緩表決。參照之前的上市案例,以3月27日被否的3家企業來看,均未能夠達到最後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元。

因此,在私募股權的退出端,創業板8000萬淨利潤,已經成為目前市場新的上市底線。從市場經驗來看,IPO在審企業如果三年淨利潤合計未達1億,且最後一年不足5000萬,需要撤回申請,或者接受現場檢查。對於主板企業,上述標準則提高到3年1.5個億,最近一年淨利潤需達到8000萬元。

資本市場對退出端的隱形規定,加上《資管新規》直接限制私募募資通道,使得私募股權行業面臨“兩翼合圍”。VC/PE行業“募資、退出兩難”的情況已經發生,並將成為常態。現象背後的事實是,VC/PE行業正在上演一場生死淘汰。洗牌後的VC/PE市場,將迎來新的“標品化”時代。

“標品化”

作為無法在任何公開交易場所交易的投資標的,私募股權投資顯然屬於非標品化投資門類。業內所說的標準化產品,一般是指在國家級交易所可以掛牌,並公開交易的金融產品或工具。2013年銀監會第8號文,《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曾對投資行業標準化做出明確規定。

根據銀監會規定,私募股權投資定義為非標一類。但《資管新規》調控風險的力度加大,使得私募股權投資也出現了“標品化”趨勢。

根據《資管新規》,私募資管業務的備案核查與自律管理、委託第三方提供投資建議等方面的內容,均作出了更加細化的規定。相對於以前,私募基金因管理人風格不同而存在的巨大差異,非標類即股權投資、併購將逐漸向標準化靠攏。資管新政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規範化發展將再進一步,結構化產品合規趨嚴。

私募股權投資“標品化”,是《資管新規》倒軋的結果。《資管新規》對私募股權基金運作的一系列規制,使其在以往的一貫做法上出現了很大困難。

例如,《資管新規》規定,此後私募股權基金運作退出日,不得晚於基金到期日。此外,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式募資,從而使私募股權基金銀行募資遇阻。在私募FOF方面,受限於《資管新規》第二十一條規定“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在具體模式方面,目前理財資金以私募基金、信託等方式,投向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未上市股權)的規模以數萬億元計。因此《資管新規》的影響會非常大。《資管新規》指出,私募基金去槓桿。在這一新規下,結構化基金將面臨嚴控。尤其是,以往行之有效“銀行+資管計劃+產業基金”、“銀行理財+FOF+私募基金”或“保險資管+FOF+私募基金”的模式將不再可行。

《資管新規》力行新政,對於規範VC/PE基金期限錯配作用很大。《資管新規》指出,VC/PE基金要嚴禁非標資產資金池,因此今後期限錯配將是一個需要重點規範的問題。而對於VC/PE基金來說,期限問題可能會成為今後的棘手問題。

在VC/PE基金期限錯配方面,《資管新規》明確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未上市企業股權,及其受(收)益權的,應當為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並明確股權及其受(收)益權的退出安排。未上市企業股權,及其受(收)益權的退出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

這一規定意味著,過去理財資金以滾動發行,或開放式資金池的方式,匹配股權投資的操作空間被完全封殺。另外,VC/PE基金的運作特點決定了,要明確退出安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VC基金來說尤其如此。現實中VC/PE基金的存續期限,遠遠超出原定到期日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對VC/PE基金來說,如何確定產品期限,將是對其很大的考驗。

需要注意的是,監管層對PE/VC行業的頂層設計,與過去整個10年宏觀經濟形勢是分不開的。自2008年信貸擴張、銀根鬆動開始,中國金融市場一直處在動性急劇擴張狀態,槓桿率急劇上升。

受過熱投資勢能影響,加上國內M2超發等因素,中國金融行業負債過高已成事實。特別是政府、國企負債過高。一、二級市場監管套利頻繁,部分金融產品多層嵌套,風險底數模糊。在PE/VC行業普遍採用的資金池模式中,剛性兌付下,流動性風險放大。部分私募行業產品,成為信貸出表渠道。事實上,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總規模已逾100萬億元。

具體到VC/PE行業,11.1萬億元的私募基金中,VC/PE基金已經佔據了大部分。中基協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共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23947 只,基金規模 6.68 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 4982 只,基金規模0.67 萬億元。

這組數字表明,國內VC/PE行業,僅人民幣基金總規模,已經達到了7萬億元的龐大規模。這一體量相當於2017年國內GDP總額的9%。整個2017年,國內VC/PE新募集總額,超過10000億元,其中人民幣基金超過8000億元。

因此,不斷衍生的金融風險,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風險。風險的槓桿放大,伴隨著異化的資管政策。過去幾年中,剛性兌付導致資管異化的情況非常突出。表現為銀根脫離監管,宏觀調控失靈,信用無序擴張。而具體到私募股權行業的各類產品,則均具有資金池特性。這也是《資管新規》出臺的直接動因。

私募股權的資金池特性,引發了行業期限錯配,風險遞延等問題。尤其是,監管套利嚴重,產品嵌套結構複雜,銀子銀行問題突出。表現在市場層面,市場數據不透明,導致宏觀審慎,監管無法落地。而不適當的投資者在支撐著價格虛高的各類資產,隱含了潛在的巨大社會風險。事實上,無足夠的高收益產品局面,最終只是導致了過度槓桿和資金空轉。

《資管新規》在以上私募基金“標品化”方面的規定,配合證監會重新將股權眾籌納入立法規劃,勢必將對私募股權市場造成新的一輪影響。而市場狀況的變化,也將最終倒逼PE/VC運作機制發生變化。

《資管新規》為私募股權行業的發展增加了更多限制。提高私募產品合格投資者的認定標準,意味著未來各類非公募資管產品,都要遵守統一的投資者資質底線、認購規模底線,實現標準化的市場操作。

然而,嚴格要求之外,監管層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的大方向,仍然是改革一貫的目標。私募資管行業仍將被市場倚重。資管規範下,發展的大趨勢仍然是堅定向好。《資管新規》終稿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為PE/VC行業,留出了更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資管新規》後的PE/VC行業,將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促進私募基金規範發展。嚴控風險的監管路徑,提高了私募准入門檻。新資管時代下,募資難題是對VC/PE市場的一輪洗牌。洗盤後的私募股權行業,將會迎來新的“標品化”時代。《資管新規》倒逼私募股權行業實現“標品化”改革,加上“準註冊制”的要求,涅槃之後,PE/VC將在監管層背書下,重新定義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