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云:孔子第三十七代嫡孙战死于东平

孔萱,孔子第三十六代嫡孙。《阙里文献考·世系》:“三十六代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子一,齐卿。”《孔氏祖庭广记》所记亦同。《孔子世家谱·卷一》又载:“萱,袭封文宣公兼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囿于文献阙如,无从稽考,其生平难徵其详。

李冠云:孔子第三十七代嫡孙战死于东平

孔齐卿,孔子第三十七代嫡孙。《阙里志》、《阙里文献考》、乾隆《曲阜县志》均载:“三十七代齐卿,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功曹转青州司兵参军。时遭叛乱,陷于东平。”《孔氏祖庭广记》则记孔齐卿袭封时间为建中十四年,其余均同《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所记。《孔子世家谱》卷一又载:“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罹难,归葬宁陵。”

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的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经此之变,盛唐气象不复存在。安史叛军的主力干将,摇身一变已是大唐功臣。在经历了七年有余的战乱后,内忧外患的李唐王室已无力收拾残局,只好以姑息为代价匆匆招降安史旧部,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就此而形成。而安史之乱平息后所带来的最大恶果,正是这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割据,而后来五代十国的形成也正是藩镇割据和武将反水的延续。藩镇势力在当时极其强大,各自割据一方,传位靠父子相继或军将拥立,恃武力要挟朝廷,与其他势力合纵连横、勾心斗角,关起门来俨然“国中之国”,意欲与中央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一文中亦论曰:“每一节度使都蓄有精兵八万、十万以上,再就其中挑选一万或几千人为卫兵,常驻衙内,称为衙门兵。更于卫兵中挑出二三百最精锐部队,收为养子。如是递分等级,层层统制。衙门里每日宰牛杀羊,犒劳士卒。军队马鞍旗帜均用锦制绣花,更有加以金银嵌饰的,远望如云锦霞彩,光耀夺目。地方的全部经费都耗在养兵上。节度使间又互通姻亲,联成一气,中央对之无可奈何。如此般的拥兵割据,各自世袭。所以唐代藩镇,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痛恨的军阀。”而作为李唐方面,在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则自然是要维护帝国的大一统,努力恢复盛唐气象,以图再造盛世。在此局面下,遂有了唐代宗、德宗、宪宗时期中央和藩镇产生的激烈冲突和对峙。孔齐卿之死正是由这种冲突和对峙所致。

李冠云:孔子第三十七代嫡孙战死于东平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一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临终前上遗表,请求让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领军。李惟岳也遣使上表请求承袭父位,朝廷不允。魏博节度使田悦上章保荐,请赐旄节,朝廷仍不准。李惟岳遂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合起兵反唐。而当时的李宝臣父子占据恒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易州(今河北易县)、赵州(今河北赵县)、深州(今河北深州)、冀州(今河北冀州)六州之地,后来又得到了沧州(今河北沧州)。拥有步卒五万,战马五千,在河朔诸镇中势力最为强大,与田承嗣、李怀仙并称为“河朔三镇”。李宝臣父子依靠这六州之地,聚集军粮,招纳亡命,修缮兵甲,并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等军阀结为姻亲,相互呼应。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驻地魏州(今河北大名),拥兵十万,本即“河朔三镇”之一,田悦是田承嗣的侄子。此时的淄青节度使李纳,其父李正己,本高丽人,代宗永泰元年(765),任命李正己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兼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负责山东与辽东和朝鲜的口岸贸易、海道运输以及国事往来等事务,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李正己后来不断扩展地盘,除原先占有的青州、淄州等六州之地外,又先后攻占其他藩镇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德州(今山东陵县)、棣州(今山东惠民)、曹州(今山东曹县)、濮州(今山东鄄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兖州(今山东兖州)、郓州(今山东东平)等十五个州的地盘。囊括了今天山东大部地区,并占有江苏北部、河北南部部分地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藩镇。《资治通鉴》也记载说:“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郓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纳守青州。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山南东道节度使的治所则在襄州,下辖襄州(今湖北襄阳)、邓州(今河南邓州)、房州(今湖北房县)、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复州(今湖北天门)、郢州(今湖北钟祥)等地。

李冠云:孔子第三十七代嫡孙战死于东平

李惟岳、田悦、李纳、梁崇义之叛,史称“四镇之乱”。德宗遣兵平乱,后来李惟岳虽败被诛,但幽州节度使朱滔又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和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再次举兵叛乱,造成了平乱者与作乱者联合的局面。四镇之乱是继安史之乱后唐代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李唐政权再经此乱,已是江河日下。自此,藩镇们割据一方,在未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多次起兵对抗大唐,他们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各自署置兵将官吏,自握强兵,自徵租赋,而朝廷亦无力过问,只是一再采取姑息之政,最终演变成后来的“元和四十八藩镇”。

而孔齐卿正是四镇之乱的直接受害者,适逢淄青节度使李纳之叛罹难于东平,这是孔族历史上的不幸之一。

孔齐卿三子:孔惟晊、孔惟昉、孔惟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