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曾經有一座觀音山

亳州曾經有一座觀音山

漫步薛閣路,你可以看到一座玲瓏寶塔直插雲天,這就是薛閣塔(又名文峰塔)。薛閣塔近旁從前有一座土丘,名薛閣孤堆,明朝薛考功曾在上面建過家廟,可見孤堆不小。後來家廟毀於兵燹,孤堆依然是一座荒丘。

清朝嘉慶二年(1797年)亳州都司(州的城防武官)李佲,命防軍以薛閣孤堆為基礎挖土壘山,經過一番浩大的工程,薛閣孤堆驟然變得高大了許多。他將山頂整平,蓋了一座觀音廟,山就稱為觀音山。觀音廟從後來人們見到的規模和建設格局來看,非一時所建,可能是數代人的功績。

觀音廟有殿房20餘間,曲室迴廊,危樓靜宇,茂林修竹,十分幽雅清靜。觀音山最典雅的建築要數觀音殿,雕樑畫棟、飛簷挑角,民間傳說是仿照皇帝的金鑾殿建造的。觀音殿內塑有觀音菩薩神像,金童、玉女分列兩旁。東西廂房為念佛堂,有大小佛像數十尊。

面對觀音殿的小閣內塑有護法神韋馱像,觀音廟院兩邊還有東西兩個配殿,東配殿為紫竹林,西配殿為娃娃殿。據說,觀音殿的觀音像慈眉善目,非常慈祥。紫竹林的觀音像十分美麗。送子觀音(又稱送子娘娘)特感和善。娃娃殿裡的娃娃山上都是非常漂亮的小娃娃,有男孩兒,有女孩兒,有站著的,有坐著的,有趴著的,十分可愛。迷信傳說,如果誰想生一個什麼樣的娃娃,就用紅頭繩往他脖子上一拴,以後生的娃娃就跟他(她)一樣。

觀音廟山門朝南,從平地到山門要登數十級青石臺階,稱之為雲梯。臺階兩邊也依山就勢建有房舍,所以觀音山上的殿房並非都在一個平面上。觀音山雖不甚大,但山勢陡峭,周圍松柏掩映,翠竹成林。山上,廟院周圍有圍欄相護,遊人可憑欄而望,兒童也不至於滑落山下。

那時,觀音山周圍都是田野,薛閣寶塔就矗立在觀音山東北面山腳下。登上薛閣塔頂,可遙望十里,古城亳州盡收眼底。觀音山也只有薛閣塔四層之高,從塔頂俯視觀音山,可以看到廟院景象。觀音山東面不遠處有兩株古銀杏樹,高百尺,身粗五圍,枝葉繁茂,十分壯觀,也是亳州一景。

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生日,這一天觀音廟逢香火廟會,很遠地方的人都到這裡趕廟會。每逢廟會,人山人海,百貨雜陳,往往前後十多天都熱鬧非常。賽神會舉行各種文藝活動,有連日大戲,有喇叭笙簫,有高蹺、鬼會等,也有紈絝子弟在“馬趟子”裡跑馬、賽馬。野地裡小麥青青,很多群眾在那裡放各色各樣的風箏。

舊社會迷信的人多。逢廟會,遠近的善男信女都要登山拜菩薩,求神問卜,拴娃娃,許心願,還心願。即使一般的人趕廟會也都要登山到廟院看熱鬧,登塔賞景。一些文人雅士還要題詩留念。因此,觀音山當時聞名數百里,被譽有“金焦之盛”,就是說可以與名震全國的鎮江金山寺、焦山寺院相媲美。

清詩人袁成格來亳遊覽,觀音山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登亳州城南觀音山》一詩中曰:

年來遊興屢添豪,攬勝登山快此遭。

聯步要憑雙足健,回頭漸覺一身高。

危樓映日丹流彩,古木搖風翠卷濤。

歸路重尋增暮色,半空塔影落平皋。

如果是天晴月朗的晚上登觀音山,那更是別有風味。請看清詩人張葆光《晚登薛家閣》一詩:

高臺霜氣滿,月上野風清。

遠客流光裡,悠然此夜情。

疏星隔林影,虛籟入春聲。

今歲譙民樂,村村燈火明。

其實,觀音山原來也是一座龐大的漢墓,只是後來又壘土加高而已。“十年動亂”期間曾遭破壞,後由縣博物館部分發掘,陪葬器物早被古人盜之一空。後來周圍群眾將觀音山之土拉去填坑建房,墓中磚石也散落民間。之後,觀音山舊址建起了一所小學,名薛閣小學。現在薛閣塔南面的高埠上還住著一戶人家,那裡就是古觀音山南麓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