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難道他跟劉邦有差距嗎?

伯樂說歷史


秦朝末年,天下動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從而天下狼煙四起、起義不斷。後來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大敗秦軍主力。不僅讓秦朝名存實亡,而且亦奠定了項羽在諸侯間的霸主地位。雖然項羽沒有稱尊號為皇帝,但是他號西楚霸王,亦有皇帝一樣的權利,那時他的實力在諸侯間是極其強的。

然而就算如此,後來在楚漢相爭時,雖然他實力強大,亦曾多次打敗劉邦,但是劉邦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建立的大漢王朝。

那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難道他跟劉邦有差距?

首先,項羽雖然實力強大,他的勇武更是聞名於天下,但是他勇武過人的同時,亦造就了他不可一世、剛愎自用、高高在上的性格,不像劉邦能隱忍、隨機應變。

對於項羽、劉邦兩人的能力而言,劉邦雖然武力不如項羽,但是劉邦在用人、識大局方面卻是強項羽的。

比如劉邦身邊的張良、蕭何、韓信就是證明,劉邦可以不避親疏破格提拔。但項羽卻做不到。項羽用人主要是重用他信任的人,對於跟他不親密的人,並非是重用的。

還有項羽性格剛愎自用,雖然身邊有智囊范增,但是後來項羽還是猜疑了范增。這也是導致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

其次,項羽雖然有如皇帝一樣的權利,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卻不考慮原有諸侯的利益,此次分封就是對天下諸侯重新進行一次組合,換而言之,就是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已經招來不少諸侯的不滿,為以後的項羽埋下了隱患。

後來楚漢相爭,因諸侯不滿項羽,於是後來就倒向了漢營劉邦那裡。

再則,項羽打仗有一個特別,比如他攻打齊國,他雖然敗其軍卻不佔其地,結果項羽主力軍隊一走,齊國又反,如此反覆,讓楚軍陷進了齊國的這個泥潭。為劉邦抗楚爭取了時間。

最後,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時數次打敗劉邦,就算劉邦損失慘重,但是劉邦的後方在蕭何的治理下,非常穩固,不管劉邦在前線如何打了敗仗,蕭何總會送兵送糧,從而劉邦雖敗,總會能東山再起,這也是劉邦能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項羽卻不同,他一開始就戰略失誤,其放棄關中為都,而選擇了易攻難守的彭城,其後方難守,雖然項羽楚軍實力強大,但終究不太穩固,只要項羽的楚軍遭受一次大敗,就很難再如以前的。

最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重重包圍,項羽本人最後則兵敗自刎而死。項羽勇武過人,稱為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如此的確是一個英雄,但是如此厲害的人物,最後還是失敗了,又可謂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當然項羽雖然最後是失敗了,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對滅秦的貢獻和在兵家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中孚鑑


為什麼在楚漢相爭中,項羽敗給劉邦?

第一、項羽沒有政治頭腦

項羽每打敗一個地方,總喜歡屠城,殺降兵,更別想讓他安撫百姓了。還有,他居然把楚懷王給殺了,這些讓他盡失民心,使各路諸侯看到了都心寒,誰願意幫一個屠夫打天下。所以,當劉邦稍微做一下政治作秀,大家都認為劉邦比項羽好。而項羽卻沒有政治頭腦。

第二、項羽沒有識人善用

韓信和陳平都曾經在項羽的手下做事,卻一直得不到重用。連身邊唯一的謀士范增都被他氣走了,那還有誰會幫他。而那些人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沒有識人的本事,所以埋沒人才;二是可能他認為自己很厲害了,不需要別人的幫忙。總之,他不會識人善用。以至於楚國有危機,都是他一個人跑來跑去。沒有人才幫助項羽,項羽能不敗嗎?

第三、項羽沒有戰略意識

當項羽擊敗秦軍,進了關中。他居然不在關中爭霸,卻跑到自己的故地——楚地,自封西楚霸王。這就讓他處於被動局面。關中是奪取天下的首要地方,因為它進可攻退可守。但是,楚地確是一個四戰之地。查看地圖你就發現,楚地是處於各路諸侯的中央,一旦各路諸侯聯起手來對付項羽,那麼項羽就會首尾不能相顧,最後肯定註定失敗的結局。

第四、項羽對部下小氣了些

韓信曾評價項羽,他說項羽這個人不夠大度。每次部下立下戰功,將軍印在他手裡反覆把玩,都不捨得把將軍印給部下。這讓他的部下對他離心離德。反觀劉邦,一旦說要把哪個封地給了誰,他都大方的給部下封賞。所以,這又是項羽比不過劉邦的地方。

第五、項羽沒有戰略規劃

每次打仗,項羽都是被打去打。比如他看到田榮反叛,他跑過去打田榮;看到劉邦進軍彭城,他又跑過來打劉邦;看到彭越切斷他的糧草,他又跑過去打彭越。他就這樣反覆打來打去,卻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反而讓自己處於困境之中。他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戰略規劃,先打哪一個,然後在打哪一個,同時還和其他諸侯結盟,以免遭到他們背後攻擊。一個一個解決,直到奪取天下。但是,項羽很顯然是被對手牽著鼻子,所以打來打去都沒有達到戰略效果,最終導致失敗。





歷史的陪伴者


當然有差距,要不然怎麼會一個成王,一個敗寇(當然我還是認為項羽是位失敗的英雄)。在打仗方面項羽完全是吊打劉邦,項羽鉅鹿之戰大勝秦軍主力,彭城之戰打得劉邦落荒而逃,有多狼狽,有史為據說劉邦在逃亡中多次將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就是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馬車,為的就是能逃快點。但是玩政治項羽在劉邦面前那簡直就是弱智,劉邦雖然比項羽大十幾歲,但是劉邦能容忍,會耍無奈,關鍵還是劉邦會用人,劉邦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問蕭何陳平張良等“那該怎麼辦呢?”劉邦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謀略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能在楚漢之爭中取勝項羽確實有很多方面不如劉邦。



胡言兌先生


你的問題我來答

項羽性格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這樣的性格特徵曾使項羽在反秦戰爭中不畏強敵,以少勝多,但也使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誤連連。項羽的剛愎自用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面非親即故、生性多疑。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因與秦將王翦戰敗而自殺。秦滅楚時,項羽年僅十歲,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之後,項羽隨叔父流落到吳中避難。國破家亡的悲痛,在項羽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種子,同時也培養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親情意識。在後來的統兵生涯中,用人非親即故就是這種宗親情感的表現,也導致了項羽忽視其他人才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作用。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及其它記載,項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宗親故舊,二是非親非楚之人。項羽濃厚的宗親意識使得他在用人上非親即故。如季父項伯為楚左尹,項佗為魏相,項聲、項莊、項冠、項悍皆為將軍。所以原為項羽部下的陳平便批評說:“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除了親族好友之外,最初項羽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如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范增等。但後來卻大多離他而去,結果其身邊只剩下宗親故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最大失敗,也是他最終敗在劉邦手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首先,由於用人唯親和生性多疑,他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辯忠奸,不善納諫,導致許多人才都背楚歸漢。英布本是項羽的愛將,“數以少敗眾”,戰功顯赫,受封九江王,但在數年的征戰中,他逐漸與項羽產生隔閡。在項羽伐齊時,項羽多次向他調兵,他都稱病不出。“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後來劉邦派使者說降,遂反楚歸漢。韓信也是一例。他最初仗劍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聽,結果亦叛楚歸漢。還有陳平,富有謀略,在平定殷王司馬仰的反叛時,被項羽任命為楚軍都尉。但後來卻被項羽無端猜忌,陳平害怕被殺,也逃離楚營投奔劉邦,並利用離間計離散了項羽對亞父范增的信任,又在楚軍中散佈謠言,離間了項羽與將軍鍾離昧。

其次,項羽十分信任楚人和項氏親族,但這些人卻大多有負重託,甚至成為內奸。項伯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多次幫助劉邦。項羽剛到函谷關時,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戰勝劉邦,但因為張良救過項伯的命,於是項伯出於個人義氣,夜訪張良,洩露軍機,而且還和劉邦約為兒女親家,使得劉邦君臣做好了防備。在鴻門宴上,范增令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而“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致使劉邦趁機逃生,為項羽的爭霸留下隱患。項伯還接受張良的賄賂為劉邦求情分封漢中。滎陽之戰時,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又是項伯出面阻止。如果說項伯夜見張良是因為他太重情義想報答張良的話,那麼此後的一切行為則表明他已完全成為劉邦的幫兇,是個名副其實的內奸。楚將曹咎更不堪重任,丟失了糧倉要塞,使項羽大軍糧食匱乏。

公元前204年,項羽命曹咎守成皋,並特別告誡說:“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然而,曹咎卻經不起漢軍的羞辱,大怒引兵出戰,結果被漢軍擊敗,曹咎自殺。楚軍因此糧食短缺,戰鬥力急劇下降。楚將龍且驕傲輕敵,統領的20萬大軍被漢軍擊敗。公元前203年,韓信率漢軍進攻齊國,項羽派龍且援助。有人建議龍且堅壁清野,可以不戰而降漢軍。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不料,韓信用河袋堵塞了灘水的上流,渡河攻龍且,又假裝敗逃引誘龍且追擊,然後決開沙袋,使龍且軍大半不能渡河,隨後迅速反擊,殺了龍且,攻佔齊國。大司馬周殷,當項羽被漢軍追到固陵急需援助之時,竟然背叛項羽,領兵會合漢軍,使項羽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丁公,原本是項羽的部將,在劉邦敗逃時,他本已帶兵追上劉邦,卻又徇私放了劉邦。可見,項羽本人雖是一個軍事天才,但在用人方面卻既不能知人,更不能用人,使許多賢才良將都背楚歸漢,成為自己的死敵。即使留在身邊得到重用的人,也因為有的洩露軍機,有的不堪大任,不僅沒有給項羽的爭霸事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排斥作用。

而反觀劉邦,其用人的主要特點即是招降納叛和離間。前者表現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派說客入淮南說降九江王黥布,以牽制項羽兵力。後者表現為劉邦採用陳平的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昧。項羽身邊既無謀臣,又無良將,只憑個人英勇善戰,其優勢遂喪失殆盡。


瓶砸啊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劉邦為什麼會成功?簡單解讀一下。

所謂成功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世事難料,不可能全部隨心所欲。有許多事需要轉變思維,要從事情的發展中尋找其突破口。這就考驗著主導者的眼光以及處事待人的態度所帶來的效果。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佔據著完全主導地位。天時地利佔盡,鉅鹿一戰名揚天下令各路諸侯為之側目,膝行而拜,莫敢直視,又取得“人和”。而此時的劉邦只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之一。雖然不服項羽的分封,但是不敢正面爭鋒。

天平開始傾斜

項羽第一件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沒有合理分配齊國的田榮、田橫兩兄弟。被這兩個兄弟一攪,天下大亂。彭越反了;陳餘借齊國的兵打跑了常山王張耳;最令人頭疼的是劉邦領著一幫哥們又回來了。趁項羽遠在齊國打田氏兄弟,劉邦索性把項羽的老家彭城佔領了。天時已不屬於項羽。

劉邦雖然也可以稱得上是個軍事家,但是比起項羽來還是差的太多。劉邦雖然也會“御駕親征”,但是遠不如項羽攻城略地,衝鋒陷陣。楚漢之爭正式拉開序幕。劉邦多次狼狽逃竄,勝少負多佔據下風。但是劉邦的眼光遠大,他能把戰場拉到項羽的地盤,遠離自己的漢中之地,這本身就是勝利。多次失敗後,劉邦吸取教訓,分線作戰。以自己為代價吸引項羽正面部隊,鼓勵彭越在項羽後方搞偷襲,同時命令韓信率領部隊向東向南“開荒”。慢慢的項羽雖然勝仗多,但是兵力越打越少。劉邦吃敗仗多,兵力不但不少,地盤也越來越大。

韓信曾經說過項羽的待人之道: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劉邦曾經有一段經典的總結: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我所擒。何止一個范增,就是有十個范增放在項羽跟前,他不用又有什麼用?一個有,一個用。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小劉解讀


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使他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屢戰屢勝,但由於他的急躁易怒,氣量褊狹,最終也導致他在爭霸戰爭中失敗。

1.鴻門宴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在瘋狂復仇後,想東歸故里。有人當時建議應定都關中,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建議者罵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將其人烹殺。相比之下,劉邦則能虛己納諫,經常聽取身邊人的批評,接受身邊人提出的建議,知錯就改,所以才往往會遇難呈祥,逢凶化吉。

2.彭城大敗後,劉邦退守滎陽,並且修了甬道,以取敖倉之慄。一年以後,項羽攻打漢軍的甬道。在漢軍食乏之際,漢將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帶著2000裝扮成士兵的宮女趁著夜間從滎陽東門出來投降項羽,使楚軍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東門,真正的漢王劉邦則從西門逃跑了。等到項羽見到紀信才知道上當,於是一怒之下又將紀信燒死。漢王逃走時,命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楚軍攻下滎陽,周苛被俘,項王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3.及漢王之還攻項籍,王陵以兵屬漢。項羽抓到王陵的母親。王陵的使者到了項羽軍中,項羽想讓王陵母招降王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項王怒,烹陵母。”

4.漢四年,劉項兩軍在廣武相持數月,彭越多次斷絕楚軍糧道。項羽已處於少食的境地,於是欲以烹劉邦父親太公來要挾。不料劉邦卻稱:“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但又奇怪地輕信項伯的說辭而放棄烹殺太公。

5.楚漢兩軍相持不下,項羽派幾名壯士向漢軍挑戰,都被漢軍一個叫婁煩的神箭手射死。“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劉邦根本不理,反而故意激怒項羽,說明他對項羽急躁易怒的性格弱點已完全掌握。

6.楚軍攻打外黃時,“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總之,項羽為人氣量褊狹,聽不得反對和批評自己的意見,而且由於他遇事急躁易怒,不能冷靜地分析形勢,經常做出錯誤的決斷,並經常在盛怒之下烹人、殺人、燒人、坑殺人,最終即失去人心。倘若他能豁達大度,遇事冷靜,多聽聽不同意見,也不至於淪落到垓下被圍,然後慌不擇路,自刎而死。


走散的田野


說起楚漢爭霸,許多人都為項羽可惜,拿著一把好牌,明明可以輕鬆滅殺劉邦,可是結果卻是自己在烏江自刎,讓人的眼睛掉了一地。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項羽,秦末戰爭中六國舊貴族勢力必然會扶持劉邦做代理人,那麼,漢朝將會變成周朝式的分封制。沒有辦法,面對強勢的六國階層,劉邦不敢走向他們的對立面。與項羽相比,劉邦的個人能力太弱了。


在勇武方面,項羽個人戰力超群,力大無窮,兵器是重達100多斤的畫戟,胯下烏騅馬,每戰身先士眾,斬敵無數。在軍事韜略方面,項羽也是一位名將,鉅鹿大戰,項羽行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奠定滅秦偉業。彭城之戰,項羽從被動到主動,以三萬騎兵追奸劉邦五十萬大軍,甚至劉邦差點被俘。

就個人名望來說,項羽是楚國貴族,大將項燕之孫,在山東六國有很高的威望,到後來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項羽的個人威望達到了巔峰。可是,最後為什麼會失敗了?有人說項羽驕傲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有人說,項羽兇殘蠻橫,坑殺20萬秦軍,失去了民心。



毛主席在讀二十四史時,是這樣評點項羽,認為他犯了三個錯誤:



1.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2.楚漢訂立的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3.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位置沒選好。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會用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


北國曆史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存在稀裡糊塗的成功或者平白無故的失敗,往往這個人的性格起到很大的決定性因素。從表面看劉邦和項羽可比性,因為劉邦太弱了,項羽太強大了,但事情恰巧存在微妙關係,且聽我細細道來:

1軍事才能:項羽是一個將軍,劉邦可能連一個好兵都算不上。

2人品素質:項羽是一個正人君子,劉邦是一個卑鄙小人。

3政治覺悟:劉邦是一個高手,項羽是一個菜鳥。

其實分析這三個點就可以看出來誰勝誰敗。劉邦是一個帥才,項羽只能是一個將才。這就決定了當皇帝的是劉邦。

1)項羽具備了前面兩者,會打仗,還是一個君子,本來這是一個亮點,因為這兩點就會有吸引很多優秀人才向他靠攏,如果他充分的利用好這點,便可一舉拿下整個天下,但是他沒有,一個會打仗的韓信被他看不起,氣走了,一個謀士范增被氣走了。因為他只相信自己,覺得自己太完美了。

2)劉邦前兩者都不具備,但第三點掌握的特好,他雖然不會打仗,沒有那麼高尚的品德,但是他會用人,他把具備這兩點的人都招到他麾下,為他效勞,看人非常的準,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地方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張良,蕭何,韓信都能為他所用,而且會忍讓。這就決定了他可以打敗項羽。

不僅歷史是這樣的,現實生活也是如此,那也看著不起眼的人往往能成大事,而那些從小備受關注,成績優異著最後倒成績平平,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此!


xwb123456789


楚漢相爭的結果只能說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天下未定時,百姓是無所謂的,但是兵卒就不一樣,在古代當兵無非是混口飯吃,但是但飯也不能瞎吃,還要知道吃誰的。

一劉邦說白了就是哥們弟兄,而項羽是楚國的貴族,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的行為就得到了各種規矩的束縛。

二項羽本身就驕傲自大且兇狠殘暴,坑殺的人不計其數。這就讓士兵都非常懼怕項羽。

劉邦雖然是市井小人,性格大大咧咧,十分親民。就好比現在,一個領導天天挑你毛病,還罵你。一個領導天天哥們弟兄,一個鍋裡吃飯你會選哪一個。

三軍隊的組成,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的軍隊,他們的兵卒組成都是來自各個國家和不同地區的人,還有俘虜,多少都會有國仇家恨在內。

四劉邦知人善用,而且有才之人也都願意輔佐他。

項羽也不是不重視,但是還是自負,而且他的將領都非常懼怕他,許多項羽軍的將領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死在了項羽手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史官筆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用武力統一六國,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為鞏固一統格局,鞏固中央集權,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的暴政,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最終在秦二世掌權的時候被推翻,一個帝國也就從此崩塌。

說到楚漢相爭,大家首先想到的兩個大人物就項羽和劉邦。項羽--項梁的侄子,出生名將世家,其叔父項梁是原楚國的貴族。陳勝、吳廣起義勝利後,項梁就聽取了謀士范增的意見,把流落在民間為地主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找到,並仍立為楚懷王,已做起義的旗幟。項梁死後,項羽被楚懷王任命為上將軍,統領北路軍。

劉邦--出生農民家庭,沛縣豐邑中里人,秦朝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後逃亡於芒碭山中,後來集結三千民眾起義,攻佔沛縣,後投奔項梁,被封為武安侯。

楚漢相爭前期,劉邦屢戰屢敗,逃逸到了巴蜀一帶,後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最後把項羽逼到烏江,項羽也因不堪受辱,揮劍自刎。

一代英豪項羽,因剛愎自負,猜疑心強,不知順應事世,大肆封疆裂土,開歷史倒車,最終導致了戰敗;而劉邦韜光慧眼,知人善任,於亂世中能乘勝而起,以弱勝強,終成為一代帝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