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由曾國祥導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第九天,票房就突破了十億。這部電影的爆火,把校園霸凌帶入公眾視野,引起了空前廣泛的關注。

電影裡的霸凌者魏萊是個長相甜美、成績優異、家境優渥的女生,她本該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可惜,等待她的卻是死亡的深淵。

是什麼讓魏萊成為一個心靈扭曲的霸凌者,造就了人生的悲劇?

是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什麼是物化他人?拿“物化女性”來舉個例子, 意思是把女性當做物品來看待而不是當做人來看待的一種態度,也就是指單純以物質上的指標(例如身材,皮膚)來評價好壞而不是從精神上的指標(道德,性格)來評價 。這種情況分為男性將女性物化看待和一些女性的自我物化。

從魏萊父母對待女兒的態度可以看到,他們把女兒物化了,而女兒深受父母影響,把同學物化了。

這種物化他人的價值觀,讓魏萊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失去了享受親情和友情的能力。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1.失敗的家庭教育,帶給孩子錯誤的認知

女同學胡小蝶不堪忍受魏萊的欺凌,在學校跳樓自殺了。魏萊作為始作俑者,卻不曾表現出一絲一毫的驚恐和愧疚。

當警察詢問她的時候,她甜甜地笑著,說跟自己沒關係。在警察的一再盤問下,她突然激動起來,大聲說: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她要是沒死,她媽也弄不到那麼多錢,學校賠她媽幾十萬。她沒死的話,她得辛苦工作多少年才能回報她媽那麼多錢。

聽到魏萊的這段話,不能不讓人震驚。生命的價值僅僅是用錢的可以衡量的嗎?一個女兒對於母親的重要性僅僅是金錢的回報嗎?

魏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跟她父母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在和警察談話時,魏媽媽說,她們家不是那樣的家庭,魏萊也跟別的孩子不一樣。骨子裡帶著滿滿的優越感,覺得她的女兒高人一等。

這種優越感來自於家境的富有。父母在魏萊身上投入了很多金錢,從家裡一排排的獎盃可以窺見一斑。

而因為魏萊第一年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只得復讀。為此,父親竟然一年不跟她說話。從父親極端的表現裡可以讀出一句話:我花這麼多錢辛辛苦苦培養你,考不上好大學,你指啥回報我?讓我的老臉往哪兒擱?

魏萊說胡小蝶死得好,這個說法的思考路徑,也許就是從魏父的身上習得的。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父母的價值觀直接在魏萊身上得到了映射。他們有錢,也享受著錢帶給他們的便利和稀有資源。

但父母在女兒身上花的錢,並非不需要回報,他們期望的回報可能是金錢上的,但更多的是期望女兒帶給他們榮耀感,至少女兒的成績要符合他們那個家庭階層的水準,不能讓女兒拉低了他們的優越感。

比起這些,他們對魏萊的愛微乎其微。

魏萊被父母的價值觀所影響,在她的思想深處,生命的價值或許就是能賺多少錢,生命本身就像父母設計出的產品,感受不到親情和愛,產品只有兌換成錢、利潤和名譽,才能給父母帶來價值回報。

錯誤的認知、失衡的價值觀,讓她失去了對他人生命的敬畏,肆意地去凌辱和傷害他人。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2. 人不是物品,別把生命去人性化

魏萊是缺愛的,也許她僅僅是一個學習機器,是父母用來彰顯成功和優越感的奢侈品,如果她不能給父母帶來榮耀,她的存在反而是父母的恥辱。

生在這樣家庭中的魏萊,根本無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她欺負陳念,只因為陳念給胡小蝶的屍體蓋上了外套,只因為陳念被警察叫去詢問胡小蝶的死因。

但其貌不揚的陳念,卻有男生願意保護她。這個男生就是混混小北,小北曾經被一群人圍毆,陳唸經過的時候打電話報了警,結果被那群人逼著她跟小北親吻,說不親就繼續打小北。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陳念親了小北血肉模糊的嘴,那個吻是無奈而恐懼的,也是充滿善意的搭救。也因此,兩個備受傷害的人才能彼此靠近,小北心甘情願地保護陳念。

當魏萊再次欺負陳唸的時候,小北在夜晚攔住了魏萊,威脅她,不允許她再動陳念一個手指頭。

魏萊搞不懂,陳念長得一點也不漂亮,怎麼有男人願意為她挺身而出。魏萊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愛可以讓人不顧一切地付出,她於是要剝了陳唸的衣服,看看陳念是不是身材很好。

但一個女生存在的價值不在於臉蛋和身材,而在於她的精神和心靈。不要試圖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粗暴地簡化成一個沒有人性的物品。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可惜魏萊不懂,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被警察和父親知道,可能無法參加高考時,她去求陳念,不惜下跪,甚至願意脫掉衣服,讓陳念來拍她的裸體。那一刻,她是那麼可憐,陳念扭頭走了,本來一切可以就這麼畫上句號。

可惜,魏萊追上了陳念,喋喋不休地想要說服陳念接受她的金錢賠償。她搞不懂陳念為什麼不要錢,有了錢,陳念就可以幫母親還債,再也不用賣假面膜。如果陳念不接受錢,她就不放心。她說要考北大,如果陳念不想見到她,就讓陳念報考別的學校。

就是這段話,徹底激怒了陳念。衝動之下,陳念推了魏萊一把,魏萊跌下樓梯,最後喪命。

魏萊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但她卻不相信承諾,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諒解,不相信陳唸的寬容。她再次犯了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北大是陳念為之奮鬥的目標,她在請求陳念原諒,怎麼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讓陳念別報那所學校?

魏萊死了,魏父去認屍體的時候,只掀開白布看了一眼,便轉身走開了。在一個父親的臉上,我們沒有看到喪失女兒的悲痛,而是一臉的氣憤。

女兒也許就像是他花高價買的一個收藏品,原本要待價而沽的,結果還沒賣出去就被意外打碎了。魏父只覺得可惜罷了。

人被物化了,物化他人的人也就喪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情感。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3.劇情之外,你我都正在被物化

走出影院,被物化的生命又豈止電影裡那些被捲入校園霸凌事件的少年?

在學校裡,學生被物化。評價一個學生是不是優秀,首先看的是學習成績,是考試分數。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品格通常被忽略了。

就像魏萊,她成績優異,就算她欺凌別人,但依然被老師稱讚表揚,排座位的時候,她坐在最前排,有優先選擇的權利。

《少年的你》:從霸凌者魏萊身上,反思物化他人的價值觀

在家庭裡,女人被物化。一個家庭主婦在家裡照顧孩子,操持家務,這些付出不能兌換成等價的金錢,在銀行流水記錄上查不出來。於是家庭主婦的價值得不到足夠的認同。

就像《找到你》裡的朱敏,她本來擁有高學歷,擁有不錯的工作,但為了家庭而放棄了事業。但離婚的時候,律師認為她沒有為家庭付出多少,家庭開支都是她丈夫承擔的。

是的,家庭主婦的付出沒法進行數字化的統計,沒有直接變成家庭賬戶裡的金錢。但這並不代表家庭主婦就該成為男人的附庸,更不代表她們沒有價值,這些無法估量的價值反而是最可貴的,她們影響可能是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個孩子的明天、一家三代人的幸福,甚至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在社會上,我們是否都曾被物化?在世俗的標準裡,你是否成功,取決你的地位,你所擁有的房子、車子和票子,彷彿你不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串串數字。

在電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機》裡,一心做慈善事業的布拉德反而跟他所處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最要好的老同學認為,與其去求別人募捐,不如自己變成有錢人再捐出來。

是的,捐款的有錢人,會贏得足夠多的尊重,可謂名利雙收。但那些熱心公益事業的普通人,他們所作的一切也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認同。

人的熱血、人的溫情、人的精神品格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生而為人,希望你我都可以拒絕物化他人,也拒絕自我物化,活出光和熱,而不是活成一串數字或一個物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