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少年的你》上映半個多月,總票房達到了13.89億,已超過《泰囧》躋身國產影史票房前25名。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熱議,是因為他引發了我們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影片開始,復讀學校的學生胡蝶因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選擇了跳樓自殺。

很快,女主角陳念成了校園霸凌團體的新目標。與胡蝶不同的是,她不願默默忍受欺凌,便向警方舉報了魏萊的暴力行徑。

為了惡意報復,魏萊集結了一幫混混毆打陳念,可當魏萊發現毆打現場有監控時,魏萊慌了。

期初我也不太懂這一幕,後來魏萊跪下祈求陳念不要報警時,我才明白了原由。

魏萊說:“我求你不要報警,我不能再復讀了,我爸因為我復讀已經快一年沒跟我說過話了。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魏萊如此暴力冷血,但她特別重視父母,她祈求陳念不要報警是不願意讓父母對她失望,不想失去父母的認可。

她的內心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和關愛,但是她沒有得到,於是她將一切怨念施暴於同學,釀了一幕幕悲劇。

不得不說,她在對別人施暴的同時,也是一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作家三毛說過:一輩子的成就,都不及父親的欣賞。

知心姐姐盧勤在其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是從童年走過來的,如果你能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就會發現: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認可。孩子童年的幸福並不來自於豐富的物質,而是來自父母的滿意。一句鼓勵的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句負面的話,不僅會在孩子心靈深處留下陰影,甚至可以毀滅孩子的一生。

日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她的一生都在討好父母中度過。

松子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認可,可她的父母眼中只有體弱多病的妹妹。父親從來沒有對松子笑過,即使是帶著松子去遊樂場,父親也都是繃著臉。後來松子無意中發現,只要她嘟著嘴做鬼臉,父親便會露出笑容,所以松子便經常對這父親做鬼臉,只為博父親一笑。

長大後的松子一直在尋求被愛,卻一次有一次的落空,最後松子被殺害,只留下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一、孩子為什麼要討好父母

人類或者更一般的哺乳動物,似乎天生就有滿足兩種基本需要的渴望:一種是撫育的需要,一種是安全的需要。

希金斯堅說過,追求“進取”與“防禦”目標,是為了響應這兩種普遍的需要。

進取型目標對應的就是為了得到愛,代表了正能量,比如愛與讚美,在行動上也更為主動;

防禦型目標對應的就是保持安全,遠離危險,比如遠離痛苦,在行動上保持不出錯,相對安全。

就像你為了提高收入選擇創業,這個就屬於進取型目標;如果你為了不虧錢而選擇找個穩定的工作上班,這個就屬於防禦型目標。

但對於親子關係,我們本能地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他們的愛,所以我們更加傾向於進取型目標。

這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父母褒獎和懲罰我們的方式不同。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進取型目標家長會當你做對事情時加以褒獎,一旦你做出事情便會破口大罵,讓你覺得自己變得一文不值。時間一長,你可能會把得到家長的褒獎和認可作為目標,久而久之這種觀點會從你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上延伸到你的世界觀,你會認為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就像魏萊,她贏了無數獎項只為得到父母的認可,但就是因為她復讀,她的父親便一年不與她講話,所以魏萊之後跪下求陳念不要報警,不然她再復讀的話,可能真的就再也得不到父親的認可了。

這種世界觀在魏萊的腦海中已經形成:成功便能得到父母的認可,不成功就會失去父母的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本能的覺得,只有自己勝利,壓倒一切,才能夠在這個“勝者為王”的世界上生存。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二、缺乏愛的教育,後果很可怕

為了討好父母,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只能傾盡一切去滿足父母的希望,往往悲劇也就此發生。

魏萊,她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她也不會愛別人,更不會愛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愛無能”。

中國教育大部分都忽略了“愛的教育”,在這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世界裡,大家過於注重物質,而忽略了愛的能力的培養。因為父母普遍認為,有錢就有了愛的能力,但結果往往是相悖的。

盧勤老師在《讓每個孩子都精彩》中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姓錢的男孩,他們家人給他取了一個名字——錢龍(與乾隆同音)。他們家的餐食叫御膳,家裡的車叫御駕,孩子的衣服叫龍袍。(這真的是把望子成龍的野心寫在了臉上啊。)

錢龍性格從小就囂張跋扈,上中學因為打砸搶成了少年犯,如今錢龍還關在少管所裡。

只能說只給物質,不被教會如何“愛”的孩子,真是太恐怖了。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三、要想悲劇不再發生,請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一)請記住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

《少年的你》有一個片段,魏萊死後,她的父母親去去認屍。她的父親嫌棄地看了一眼魏萊後,並沒有去安慰傷心的媽媽,而是狠狠地看了一眼魏萊的母親,好像在說:“這就是你養的女兒,太丟人了。”然後轉身離開。

很顯然,魏萊的父母是不相愛的。

而構建一個和諧的家庭,是需要將夫妻關係架設在親子關係上的。簡單來說就是,爸爸和媽媽是相愛的。

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很多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後,便將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或者妻子,從而導致夫妻關係破裂,很多的“媽寶男”就是這種家庭的產物。

父母相愛才能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給孩子十足的安全感,這也是他在走人生之路時底氣。希望父母們都能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二)請別把孩子當作自己維持顏面的工具

中國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那孩子的所有事情,他都可以決定。小到每天穿什麼衣服,大到擇業和婚姻,父母都會插手,父母總覺得我之所以這樣,都是為了你好。

黃磊在一次採訪中說:“其實你要是真為了孩子好,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讓自己變得更好。”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圓夢的工具,比如他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那他就要求你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你要是問他為啥不努力,他會告訴你:“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我一直很敬佩“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父親。

鄭淵潔在小學四年級時因為寫下《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後被勒令退學,他的父親在領他回家時,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後來鄭淵潔在家潛心創作30年,最終成為了中國的“童話大王”。

反觀《少年的你》,劇中羅婷被勸退時,她的父親竟當著全班師生的面暴打她。

作為父母,你要明白你只是把孩子帶到這個地球上而已,他應該實現他自己的夢想,而不是為了你的顏面,要求孩子做成為什麼樣子,更不應該打著為他好的旗子,做著傷害他的事情。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三)請拒絕使用家庭冷暴力

親子關係之間的冷暴力是通過無視、冷漠、惡言惡語等方式,達到折磨摧殘對方的目的。這種方式產生的巨大會使對方接近崩潰,甚至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魏萊的父親因為魏萊復讀便近一年沒有與她說話,這正是家庭冷暴力。

北京衛視《媽媽聽說我》中,有一位媽媽懲罰孩子的方式便是將孩子關進衛生間。最長的一次,這位媽媽把孩子關進衛生間長達半天。

在鏡頭裡,孩子無助地敲打著衛生間門,抱著自己躲在衛生間角落。據孩子說,他每晚都會做著媽媽不要他的噩夢。

採訪中,孩子一邊流淚,一邊對媽媽說:"你可以處罰我,但別把我關衛生間好嗎?"

可能對於這位媽媽來說,把孩子關進衛生間是解決孩子淘氣最有效的辦法,但她卻不知道這樣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巨大的,他可能就此整夜噩夢,這太可怕了。

因此,當孩子犯錯後,請儘量跟孩子多溝通原因,不要使用暴力行為,更不要使用冷暴力。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四)請給予孩子充分的認同感

孩子的認同感來自父母對他的肯定, 每一位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沒有認同感的孩子便會自卑,性格孤僻,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電影《送我上青雲》中,由姚晨飾演的盛男和母親回憶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十歲那年,她們一家第一次坐飛機,由於飛機顛簸盛男吐了一身,隔壁座的人嫌棄盛男,但她的父母也嫌棄盛男,這讓盛男很是傷心。

我很理解盛男,因為我對此深有感觸。

我是通過藝考考上的大學,在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一日,我與母親在街上碰到了她的老同事,同事阿姨問我媽我高考的情況。我媽突然像做賊一般,不好意思地捂著嘴對同事小聲地說:“我女兒是通過藝考才考上的二本。”

本來我還沉浸在考上大學的喜悅中,看到我媽如此反應我瞬間心涼了。難道我藝考考上大學就那麼丟人嗎?以至於她都不能光明正大地對同事提及我的成績。

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十年,但當時的感受,我記得非常清楚,這也導致了我很自卑。

認同感對於孩子來說真的特別重要。如果缺失認同感,好的結果是孩子會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讓自己做得更好,但壞的結果則是,孩子在發現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後,選擇破罐子破摔,這種現象在孩子青春期階段顯得尤為明顯,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多基於孩子認同感。

《少年的你》魏萊:給予孩子財富,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愛”

“父母的世界裡有很多人和事,但孩子的世界裡只有父母。”

孩子天生就是需要被愛,被尊重的。雖然推魏萊下臺階的是陳念,但我覺得真正的“兇手”,是她的父母。

請父母們都能教會孩子如何愛自己和愛別人,給予他充分的認同感,相信我,孩子會讓你看到無限驚喜的,也希望像魏萊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