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襄阳隆中,史学界并没有太大的争论,为什么南阳民间争论如此之大?

姒莞萱


历史事实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南郡、南阳郡分界“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习凿齿《襄阳记》)”——1、南阳不是古隆中和襄阳所属的南郡;2、刘表治下的和平绿洲襄阳不是诸葛亮笔下的“乱世”;3、汉水南岸的古隆中与汉水北岸南阳郡无关;4、“躬耕南阳在襄阳古隆中”是一则“三人成虎”的伪命题。

附图:

1、包括《裴注〈三国志〉》注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在内,众多典籍记载两江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

2、套路《裴注〈三国志〉》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说法绘制的两汉南郡、南阳郡分界图,把襄阳明清建筑古隆中所在地划给了汉江以北的南阳郡。

3、历代不同典籍文献记载的“隆中”及“亮故宅”漂移于汉水两岸,明清建筑古隆中为出现最晚的一处,其与北津襄阳古城的实际距离(13.6公里)明显不符合习凿齿“襄阳城西二十里(秦制,合公制8.3公里)”的定位。





历史不飘逸



我们要搞清楚,诸葛亮躬耕的地点到底在哪。这到现在来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争议的。

但在笔者看来,诸葛亮躬耕地更可能是南阳。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那么我们就从历史记载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的。


其次就是襄阳市和南阳市对于躬耕地的争夺。这两市分属于湖北省和河南省,是相邻的。据历史记录今南阳市属古隆中,而隆中又属襄樊与南阳交界。诸葛亮所住地卧龙岗确实是在河南南阳。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也就是南阳。


再然后就是行政区划的改变,在三国时期,南阳地区属于属于襄阳郡。总体来说,现在的襄阳市、南阳市都承袭至三国时期的襄阳郡、南阳郡,但襄阳郡地域一部来自于南阳郡,现在的襄阳市地域很大一部分也属于当时的南阳郡,比如,现在很有名的隆中以及隆中隶属的邓县东汉时就都属于南阳郡,后被划到襄阳郡。

所以这就是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地区,曾经作为襄阳郡的一部分。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说法了。


说完了两地行政区划的改变,我们来看一看支持躬耕襄阳的一些理由。

那些人认为宛城在三国时期属于曹魏势力,宛城作为襄阳故旧所在地,刘备怎么敢去跟诸葛亮三顾茅庐呢?从此来看似乎不无道理,但是其实根本就是在胡说。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这卧龙岗现在位于南阳市城区以南,仍旧有着武侯祠等一系列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建筑。


在一些支持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人看来,卧龙岗位于当时的宛城城外,刘备怎么敢去曹操的地盘求贤。这岂不是自讨苦吃。这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去读史书所导致的片面想法。在207年的襄阳,当时是刘表的地盘,而曹老板当时还在出兵北征乌丸。

刘备势力委身于曹操和刘表之间,仅仅是占据了新野一郡之地。而且在当时来看,刘备是依附于刘表的,所以所谓的南阳在三顾茅庐时是曹操的地盘,刘备无法求贤的观点。显然就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了,同时刘表与刘备当时同为汉室宗亲。又怎会阻止刘备呢?由此来看,诸葛亮躬耕于襄阳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那为什么在后来会出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了呢?这就涉及到后人的祭祀地点问题了。

对于诸葛亮的祭祀问题。宋元对峙时期,宋朝的官员已经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阳去拜谒诸葛亮了,只能到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去拜谒。但岳飞除外,岳飞北伐中原,班师路过南阳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内书写诸葛亮《出师表》以明志。同时留下了一篇序言。其序为: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在襄阳去祭拜诸葛亮这只是因为战争原因导致的,并不代表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确记载诸葛亮的躬耕地,如《大清一统志》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意思是说诸葛亮躬耕的地点位于南阳县的卧龙岗,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南阳了。

在我看来,南阳市和襄阳市争夺诸葛亮躬耕地,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考究的问题。其背后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名人效应。两地的政府意图通过打诸葛亮的牌,以此来去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实在我看来大可不必如此,纵然诸葛亮因为人们对于三国的爱而名动天下。


但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单单只能依靠这名人效应。只有从根本的服务和其他方面做到更好,才能够让旅游业得到发展。如果只依靠名人效应,那得到的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严谨的历史考究,毕竟历史不是儿戏,需要慎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躬耕地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关于诸葛故居以(《史记》与《资治》为二个权威史书)北宋史料《资治通鉴》为代表(可查到“诸葛亮,瑯琊人,寓居于襄阳隆中”,与之不符的以此为准,此后的史料及人事、教科书等不足显摆);1982、1986年二次国务院官方文件【国发(1982)26号文件】定调:南阳武侯祠,襄阳隆中诸葛隆故居地(网见原话);80年代河南省及南阳市的官方文件都认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网上太多见); 1996.5.8北京专业人士专题会定论且经央广向全国公布了(网查到,在襄阳隆中)2018.9.9诸葛现代后人集体去诸葛故居地襄阳隆中祭祖(别人傻吗?为何不去南阳呢?)……, 面对以上那个还敢不服呢? 持南阳说者常胡说“寓居于襄阳,躬耕于南阳”(三国时可以几百里二地奔波吗?)及摆南阳情节的证据,自不量力还企图推翻定论。我本是广东人于1996.5.8亲耳听到央广躬耕地定论且自知自几斤几俩,故我不去证明或推翻什么且只宣传铁事实(我仅持襄阳说公正讲,大中华每地人都平等)。

大家别耗时、费心再来争辩此了,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以南阳武侯祠纪念性古建筑(认定为元明清三代的)为观光景区也可获巨大旅游利益,就别争诸葛故居地(叫法与寓居地、躬耕地、隐居地就一个意思),再狡辩也苍白、无用的,因二次顶尖官方文件早定了。


精侃妙评


诸葛先生当时完全没有料到,自己死后这么多年还这么吃香。

本人一介农民,是来看热闹的。才疏学浅,鸡蛋大的字儿,认识不到一箩筐。窃以为:亮子死了N年了,不知道还有没有骨头渣儿,而其当年躬耕之地襄宛两地民间仁人志士争了最低百年以上,争不出个所以然来,谁能说清?

国家面向基础教育的教材,教育下一代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选文慎之又慎,一定是严谨地。哪一个或一批史学家、教育家敢篡改中国的历史而影响下一代?不要命了?……

如果谁不信国家的定位,只有找到诸葛亮的埋葬之地,掘开坟墓问一问他:到底当时他在哪儿种地?生产队长、会计是谁?在哪买的种子?挑哪家的大粪浇地?当时还有谁眼见………

其余,别无他法!


刘k华


看到这样的问答不觉得好笑吗?真是开国际玩笑,滑天下之大稽,以前就是想说躬耕襄阳起码还打南阳牌,因为有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是没法改变的,现在是赤膊上阵,还说史学界争论不大,真的没争论吗?怪不得说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一点不假,躬耕襄阳隆中无厘头说法不知从那里说起,隆中最早记载是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号出来隆中的家不知是真假又变成躬耕地的主要依据,真不容易,经过上千年演变把南阳拐弯抹角变成了襄阳隆中,还真应了人们常说的,瞎话说多了变成真的,最悲催的是诸葛亮,三国时期的人物也不少,古襄阳今襄阳,古南阳今南阳都分的清,唯独诸葛亮分不清南阳襄阳,一个智者的化身竟然地域不分,挺搞笑,说南阳民间争论大,知道为什么吗?就因为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襄阳为争躬耕地从古至今不停折腾往南阳搅。


wgq1212


襄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28pu


为啥诸葛亮自己说躬耕于南阳,为啥襄阳在奋力的抢呢?还找一各种理由,既然襄阳人民这么热爱诸葛亮,麻烦你们下去让诸葛亮改一下出师表!要不然都无法改变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