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本文部分配圖感謝明天老師提供。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很榮幸前不久獲得自貢地方文史專家陳述琪老師贈書,書名叫《趙熙題刻輯》這是自貢文化叢書的其中一本,這本書是由陳述琪老師和程龍剛老師聯合編輯的自貢人趙熙先生的生前書法題刻作品。

晚清蜀中名儒趙熙先生一生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尤為致力,先後主持過榮縣鳳鳴書院、重慶東川書院、瀘州川南學堂、榮縣文學舍等,所育弟子人才輩出,對四川乃至中國近代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今從教育視野來審視作為教育家的趙熙,既可體現文化啟蒙的重要作用,又可展示文化傳承的實際成效。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趙熙先生(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別署雪王龕,四川榮縣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御史,有直聲。清末民初之際,以文章、學問、名望著稱蜀中,為“五老七賢”之ー,有“晚清第一詞人”之譽。

先生博學多才,“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趙熙書法,字體秀逸挺拔,融諸家為一體時人稱“榮縣趙字”。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民國後,退居榮縣,修志講學,讀書吟詠。有《香宋詩抄》《香宋詞》《趙熙集》《趙照書法》等傳世。趙照是巴蜀公認的著名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和戲劇家。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其在川南師範學堂留有較多印跡。川南經緯學堂位於四川瀘州。前身川南書院,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正藍旗人覺羅恆保以廢文昌宮創建,後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為新式學堂並更名為川南經緯學堂,成為全四川第一所"新學"。當時任瀘州知州的沈秉堃和曾赴日本考察新政回國的周善培,會同從京辭官回鄉的高楷決定聘請趙熙擔任新辦的川南學堂的首任監督(校長)。

趙熙先生說,為學要為上下古今之學,不能只求耳目尺寸,這叫做縱;當為大通世界之學,不能拘守方隅,這就叫橫。縱是經,橫是緯。所以取名“川南經緯學堂”。校門上鐫刻了一副楹聯:

合德智體而為士;

通天地人之謂儒。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1902年,為了培養更多的中小學教師,以響應戊戌變法“廢科舉興學校”的理念,趙熙又將川南經緯學堂改名為川南師範學堂,這是當時川南唯一的師範學校。

川南師範開辦之初,校址在考棚(今花園路)。1903年水井溝新校舍落成,趙熙先生寫了篇《川南學堂記》,專門記述了學校的建設情況和辦學宗旨與規章,寄期望於莘莘學子,全文如下:

光緒二十七年,善化(今湖南省長沙市)沈君秉堃權瀘州,是時天子西巡(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逃跑去西安)未返。君急國之務,於是與州人中書高君楷商請永寧道,開建川南學堂,而推諸暨(今屬淅江省)善培周君主其事。造士有程,簡不肖有律,本中國先王之典,參以外國今行之法,屹然眾志一新。乃舉州人羅君忠浩督構大廈,用白金五千有奇,嚴冬大暑之中,殫力庶務,八越月而工完。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嗚呼!群公百瘁而成此堂,所望川南人士,舉禮家三達德之要,師範方來。諸生必有深鑑於此旨者。天下大事,造士本於一鄉,敢質言以瞻千世。

1930年,學堂遷往原鹽道公署(今瀘州市委黨校),新中國成立後遷去永豐橋,改名瀘州師範學校。

何白李先生在《川南師範學校史話》中說:20世紀30年代,“學校分設文史、數理和藝體3組(專業),入學考試要考兩榜,初試與普通高中升學考試科目相同,及格後再複試。文史組複試再考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國學常識與文學常識6科。

入學後,外語要學英、日、法文3種外國文。3年之內,學習科目多達28種。其中‘文選’就分學術、美學、韻文、國語和應用文等6種。‘概論’之類的學科,也有文學、國學、史學、教育與科學等5種。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此外還有心理學、社會學、中國文學、教育心理學、新聞學、教育測驗與統計學,以及中國文學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外地理、教育行政、教材與教法,甚至還有《馬氏文通》。”

這種兩榜錄取制,一直延續到解放。只是專業已調整為只設普師班和美師班。普師班文理兼修,培養小學文化課教師;美師班培養小學藝體教師。

此外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南經緯學堂被欽定為川南師範學堂,為當時下川南道所轄瀘州、資州、敘州府、永寧州四屬二十五縣所共有,學生考送和經費籌辦均來自各縣,是川南唯一的師範學校。

從川南書院到川南經緯學堂,再到川南師範學堂,瀘州教育史追憶

惲代英、吳子俊、陰懋德、何白李、謝守清,個個是師範。 學堂既得風氣之先向,在新思想的青年亦多來就學。校內曾組織“輸送學社”,灌輸民主革命思想,部分學生後來加入“同盟會”,成為辛亥革命中堅。吳玉章、向楚、陶士、陽漢笙、曾潤百、但懋辛、楊兆蓉、李琴鶴,刺殺攝政王的黃樹中(復生),與彭家珍結伴炸死宗社貴胄首領良弼的陳葆鏞(漱雲),都是川南師範學堂的學生。可為人才輩出。

20世紀30年代,川南師範學堂遷往原鹽道公署(今瀘州市委黨校地址)。1949後遷去永豐橋。1957年12月4日改名為四川省瀘州師範學校(中專);1984年2月創建瀘州教育學院;1980年11月,創建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2002年4月,瀘州教育學院、瀘州師範學校和四川省水利機電學校合併組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2011年經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財政廳批准該校為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其實今天川南書院也好,經緯學堂還是師範都不存在了,雖然有延續和繼承,到底不可同日而語,還是有些惋惜,都已經過去了,留給後人評說吧,不過瀘州的教育事業發展還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些前輩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這薪火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