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渦陽基本狀況:

渦陽縣位於淮北平原中部,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與豫、魯、蘇三省毗鄰;

渦陽縣,隸屬於安徽省亳州市,位於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中部,與豫、魯、蘇三省毗鄰,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明顯,一般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於秋雨;全縣總面積210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渦陽縣轄3個街道、20個鎮,另設有1個開發區;總人口170.35萬人。

渦陽縣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皖、豫、魯三省交界,青阜鐵路縱貫南北,北連隴海線,東接京滬線,南通京九線。省道S307、S202交匯渦陽縣城,東接合徐高速,西連商阜高速,南通寧洛高速,濟祁高速橫貫渦陽。渦河橫貫東西,四季通航,單船最高通航能力達800噸,通淮河入長江。境內人文景觀眾多,存有天靜宮、東太清宮、范蠡冢、遺履橋、嵇康墓、陳摶臥跡、紅城子遺址、張樂行故居等古蹟。

渦陽經濟狀況:

2018年,渦陽縣地區生產總值(GDP)30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0%,高於亳州市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與上半年基本持平,連續6個季度在全市居三縣一區第1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4.7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31.6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24.0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5.8:44.2:40.0調整為14.9:43.8:41.3;一產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以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7739元,比上年增長7.4%。

2018年,渦陽縣完成財政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16.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1億元,同比增長18.7%。在全部財政收入中,增值稅同比增長7.6%,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12.7 %。財政支出70.0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城鄉社區支出同比增長4.7%,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1.5%,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同比增長16.4%,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同比增長36.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同比增長9.4%,教育支出同比增長12.4%。全年33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41.90億元(其中:中央、省、市財政分別投入資金11.72億元、4.76億元和 0.97億元,縣財政配套4.40億元,群眾籌資20.05億元)。

2018年,渦陽縣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54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16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6元,同比增長10.2%。

渦陽風景: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東嶽廟

東嶽廟又稱天齊廟,位於太清宮之東,為一獨立廟宇,是道教宮觀中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太清宮龐大的建築群中唯一倖存的古建築,它是祭祀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廟宇。

天靜宮

天靜宮坐落在渦陽城北的閘北鎮鄭店(正殿的諧音)村,距縣城中心五千米。為紀念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而修建。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龍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鍾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稱老子廟。宮內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龍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

東太清宮

東太清宮又名天靜宮,渦陽縣曹市鎮境內,其遺址又名老君殿遺址。老君殿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後多次重修又多次毀壞,現僅存破敗不堪的後大殿三間,併為太清小學所用。

紅城子遺址

紅城子遺址(北平城遺址)位於渦陽縣曹市集北。漢代山桑城

故址,夯土城牆,有東西二門。始建於春秋,時名垂惠聚。東漢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將蘇茂、周建被劉秀軍打敗,逃至垂惠聚。次年,劉秀率軍攻打垂惠聚,圍困月餘,後用火攻之,城土皆燒為紅色,因此得名紅城子。城址面積約1.3平方千米,長方形外城為夯土築成,東西長約900米,南北長約1430米。西城牆今平整作大路,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餘。其餘三面城牆均成農田。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牆,面積約1897平方米。北面城牆殘高1.5米餘,於莊莊東200米處地勢最高,當地群眾呼為"金鑾殿"。

革命烈士陵園

渦陽革命烈士陵園的前身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渦陽縣城

北,北鄰渦河,於1951年始建。經兩移館址,至1976年與渦陽花園合併後,命名為渦陽革命烈士陵園。在紀念館內陳列了22位英烈傳略及1654名烈士的英名錄。紀念館囊括了四代烈士的光輝歷程,包括: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渦陽美食:

渦陽苔幹、渦陽榆錢、渦陽桑葚、渦陽槐花……這些都是渦陽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渦陽人離不開這些特產,因為它們是每個家庭都吃過並且還在吃的美味,在歷史的長河中,千百年來形成的傳承,讓內在文化構成區域之魂,並還將一代代繼續傳承下去。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老子伏牛圖

渦陽苔幹、渦陽榆錢、渦陽桑葚、渦陽槐花為渦陽特色的保護產品,作為渦陽人,在感到自豪的同時,更勾起無數的回憶。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吃,而且吃法多樣,美味無窮。

先來說說渦陽苔幹。渦陽縣義門鎮素有"中國苔幹之鄉"的美譽,自秦代以來,渦陽苔幹因"色澤翠綠,響脆有聲,味甘鮮美,爽口提神"之特色,以"清新素雅"著稱於世。清乾隆年間,渦陽苔幹曾進貢朝廷,後因其獨特口感,得到皇家偏愛,年年進貢朝廷,故又有"貢菜"之稱。新中國成立後,六十年代,渦陽苔幹又被周恩來總理形象地稱之為"響菜",亦稱之為"山蟄菜"。世人皆知苔幹之名,可謂始自渦陽。苔幹可炒食、醃漬、糖醅,還是一種絕好的火鍋調料。小時候每次趕集,父親必會買一把苔幹,回去以後和肉一起燉,每次想起,都會砸吧嘴。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臺幹

渦陽榆錢,每到春季,渦陽就有吃榆錢的習俗。清代詩人郭誠在《榆莢羹》中有詩云:"自下鹽梅入碧鮮,榆風吹散晚廚煙。揀杯戲向山妻說,一箸真成食萬錢",說的就是榆錢的味道。榆錢不但可以生吃,還可做成榆錢窩窩、包餃子、包子、榆錢飯、榆錢粥等等。榆錢吃法多種,或蒸或煮,皆是美味。做成窩窩,上鍋蒸熟了,麵粉的清香,榆錢的野味,渾然一體,吃時沾上點蒜泥、香油和醋,攪拌其中,香甜可口。煎成菜糰子,裹上蒜泥、或放少許辣椒,吃起來更是外焦裡嫩,香味四溢。在饑荒的年代裡,榆錢曾被視為救命之物,作為食物供人們果腹。渦陽榆錢作為"功臣"拯救了無數飢餓的生命,使渦陽人度過饑荒年月,堅強地生存下來。渦陽榆錢,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不只是榆錢本身,更是一種對往昔歲月的保護。

渦陽桑葚和渦陽槐花更是許多人趨之若鶩的美味。早在兩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因渦陽桑樹特殊的生長環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汙染的特點,所以渦陽桑葚又被稱為"民間聖果"。每年5-6月桑葚成熟時,都會讓人想起童年時吃得滿臉黑乎乎的樣子。"小小桑葚掛滿天,紅的酸,紫的甜,吃多漲肚真要命,看你貪吃行不行"這首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人們對桑葚的鐘愛。成熟的桑葚子質油潤,酸甜適口,渦陽桑葚以個大、肉厚、色紫紅、糖分足著稱於世,而採收、洗淨、去雜質、曬乾或略蒸後曬乾食用,更是美味。桑葚,給予我們的不光是絕佳的口感,更是童年美好的回憶。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桑葚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槐花

五月,正是渦陽槐花盛開的季節,放眼望去,每一棵槐樹的枝椏上,都開滿了晶瑩剔透的白色小花。空氣中襲來一陣醉人的芳香,濃郁、清甜。順著傳來清香的方向觀望,一蓬蓬新枝正在悄然綻放,一串串、一簇簇,似晶瑩剔透的珍珠,如一彎彎月牙,俏皮地掛在槐樹那蒼鬱而優雅的樹葉之間。在渦陽,槐花有多種吃法,最常見的就是捋下來生吃和拌了麵粉蒸著吃。蒸槐花在渦陽是一道家家會做、家家必做的時令美食。蒸槐花、槐花菜、槐花湯、槐花餡的餃子、包子......大多數渦陽人小時候很喜歡做的事情是在槐花開了之後摘槐花。調皮的男生直接上樹摘,女孩子在下面撿。因此,槐花一定是很多渦陽人童年必不可少的佳餚之一。

渦陽人是幸福的,因為苔幹、榆錢、桑葚、槐花一同構成了渦陽人童年的美好回憶。現如今,渦陽人還能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吃到最美味的物產,這也是大自然給予渦陽人的最好回報。苔幹、榆錢、桑葚、槐花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將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在人傑地靈的渦陽,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這些時令美味,一直以細水長流的姿態滋養著一代代每一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戰國牛人范蠡的歸屬地——安徽渦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