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眾所周知,在民國時期出現許多許多武術大師,隨便翻閱民國書籍,便會發現很多身懷絕技,飛簷走壁的武術高手,他們經常在擂臺上與外國高手進行對決,並且痛揍國外大力士,為國爭光。在功夫方面我國是其最廣為傳承和發展者,歷史上不曾有過比我們武術更精髓的領域出現過,在那個相對原始的時代,兩方面或多方面之間的戰爭往往是通過武術來抗衡,是實打實的身體之間的較量!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在民國時期,會武術是一個很普遍的事情,雖然那些江湖傳說中的飛簷走壁他們可能完成不了,但是論力量,論技巧,他們還是很有能力的,他們瘦弱的身板能擊倒肌肉男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國的武術鍛鍊其實更加的注重殺招,注重技巧,同時身體的均衡發展也是必要的,一般人是不懂為何看上去瘦弱的身材力量卻大的出奇的。

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其實,民國時期的大師是真正的名副其實,他們有著真正的看家本領。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武術家都有著嚴格的師承關係,當時的傳統武術基本上就是技擊術,非常注重實戰能力,當時比較流行的就是街頭打擂臺,立下生死狀,真刀真槍見功夫,通過實戰最終被認可為武術家,而在電影《葉問》中也是有這中片斷,葉問想要開武館,就是通過挑戰行業精英才能獲得開館收徒的資格的,因此,那時的武術家憑的是師授,靠的是苦練,有著真正的功夫。

從小在電視劇與小說的渲染當中,奠定了我們對於武術大俠的任職從來都是憂國憂民、敢於和惡勢力抗衡的英雄,有些更是不求功名,只為鋤強扶弱為主。

直到民國初期,我們的國家深受世界各國侵略之中,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生存的危機時刻,整個國家破舊不堪,許多老百姓無家可歸,中華兒女慘遭不人道對待的時期,最後手無寸鐵的百姓都站了出來,主動為自己,也是為了國家而拋頭顱灑熱血。為何這時卻沒有聽到那些武術超群的武術家站出來,對抗惡勢力呢?

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和今天的嘴把式“大師”不一樣,清末民初時,武術家是有嚴格師門傳承的,一個人的名氣,基本和他的實力劃等號。

傳統武術就是技擊術,注重實戰能力,那時的武術家憑的是師授,靠的是苦練。比如形意拳光一個站樁就要練一輩子;練扎大槍每天空扎500下,兩年後才開始學下一個技法。

民國的武術名家,如霍元甲、孫祿堂、李景林、李書文、尚雲祥、張策、杜心五、劉百川、李堯臣、韓慕俠、呂紫劍、王子平等等,都有真功夫,否則地方軍閥、軍隊長官也不是白痴,不會重金聘請他們當武術教練。

民國時期為什麼湧現這麼多武術大師,答案很現實...

中國民間的武術更是打敗了不少外國人,抗戰時期,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澤井健與中國王薌齋比武,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後竟然拜師學藝成了他的弟子,回到日本之後創立的太氣拳,在日本太氣拳,是日本的第一拳弟子有30萬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