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為什麼在長江北岸的荊州建都,而不是長江南岸?

腦洞傳


其實楚國的國是一個變化過程,一個代表楚國強弱變化的過程,其不同時期的國都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幾次遷徙,在諸多諸侯中也算是最頻繁遷都的了。我們來仔細說一下。

早期都城

在楚國未建國之前,楚地還是蠻荒之地,荊棘叢生,所以又稱荊楚。從中原遷徙過來的居民,開始與當地的本土居民混合,最後形成了新的楚人。

在商朝末年,鬻(yù)熊投奔周文王,為周文王效力。其子、其孫都侍奉周武王。

到了周成王時期,楚部落正式被封為楚國,國都丹陽,從此開啟了楚國八百年的歷史。

周昭王時期,伐楚導致楚國不得不遷都,不過新遷的都城還是叫丹陽。

古人以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據考證,丹即丹水,現在的丹江口水庫,所以此時的國都在湖北十堰與河南淅川交界之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鬻熊之曾孫熊繹成為楚國第一任國君之後,由於備受侮辱,熊繹開始奮發圖強,努力披荊斬棘,擴大領土。到了第六代君主熊渠之時,楚國已經佔領了江漢平原以及鄂州之地。

文王遷都

楚國的第二個都城,那就是郢都。關於郢都的說法一直眾說紛紜,各路史學家也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大致在湖北荊州一帶。

楚武王自稱為王后,其子文王繼承了北上圖中原的策略,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遷都。此後楚國以此為都城達400年之久,歷經了二十多位君王。

頻繁遷都

楚昭王時期,吳楚爭霸,導致楚國都城破滅,楚昭王不得已遷都到了鄀都,今天襄陽的宜城東南。

楚惠王時期,小範圍的遷了下,定都宜城,稱為鄢都。

所以這個時期的都城其實都可以稱為郢都,俗話說鄢郢之地。

到了楚頃襄王時期,楚國經過長久的發展,楚國的疆域早已獨佔了長江流域、淮水流域的大片土地,可謂是面積最大的諸侯國。不過此時已是戰國末年,楚國滅亡也在倒計時了。

楚頃襄王時期,秦將白起大破楚國都城郢都,無奈的楚王只能逃到了陳都,今天的河南淮陽。

楚考烈王十年,為避秦軍鋒芒,楚王把都城遷到了鉅陽,今天的安徽省阜陽市北。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不得已又再次遷都,遷到了安徽壽春,今天的安徽淮南壽縣。

這頻繁的遷都,體現了楚國的繁榮與衰落。楚國從最初的彈丸之地,逐漸發展成為一統南方的超級巨無霸大國。只可惜,最終還是沒能一統天下。不過楚國的文化,從此卻深深影響了中原文明。秦國一統六國後,很多都是以楚文化為木板進行改良,比如郡縣制。楚國的文化從此更是與中原文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成為了璀璨世界的華夏文明。


更多精彩歷史,盡在愚人之娛。期待您的關注哦!


愚人之娛


不談其它的,為什麼楚國都城能遷荊州,主要考慮是從荊州的地地理位置,物產豐盛而來的,在水運為主的過去荊州無疑地方很方便,荊州是當時的物質集散地,經濟中心,以水運可通達楚國的大部分地區,古時候的古云夢澤,洞庭湖,江漢平原,就現在的武漢的漢口與漢陽的部分都湖區.,江漢平原都是秦漢以後逐漸慢慢的乾渴了地,後漢水改道才有了漢口,經濟中心東移,逐漸形成武漢三鎮格局,才替代荊州的地位,當時荊州無疑是最好的地方


努力的小烏鳥


首先楚國貴族發源於河南淅川一帶,由於北方中原當時兩大強國:晉國、齊國對楚國的長期壓制,齊桓公擊敗楚國成就春秋第一霸,晉文公擊敗楚國成就春秋第二霸,所以楚國無力北上,而且北方那些中原大國有看不起地位最低的楚國(子爵)。

而長江南岸基本都是百越蠻化之地,即使是諸侯中子爵的楚國也不屑於和南方的部落打交道。有句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楚國還是喜歡和北方那些諸侯國爭霸打交道。對於南方蠻化部落楚國在楚武王是曾經吞併了不少蠻化部落,史上稱為“楚武王大啟群蠻”。


鳥言夷面


1政治。長江北岸,更有利於朝見周天子,更便於和諸侯會盟,外交上便利。各諸侯以及周天子的信息的傳播速度也加快。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過江還是很麻煩的,更何況時不時風霜雨露的影響。

2經濟。眾所周知,古代南方可不是現在的南方,那是蠻荒之地,甚至在一千年以後還是發配充軍流放之所,以其當時的實力,不足以支撐龐大的國都和人口,如果選擇外地調糧食,那會破產的。

3文化。彼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在中國北方,文化上更具有向心力,往南方學什麼?中南半島那個時候估計還在打獵捕魚為生。

4軍事。處於了和北方諸國的前沿,便於攻守。其實楚國大部分國君還是挺有進取心的,他們一直在向北侵吞其他諸侯國的土地。戰線經常在淮河流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魯國最後是被楚國滅的,而不是齊國。


露溼征衣


古時候湖北是一片水澤~雲夢澤……!洞庭湖一望無際!紀南城那裡地勢高出地平面20米!東有平原,西北有紀山及丘陵高地勢!所以在此建城!🤗🤗🤗


獨釣寒江59035


當時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陝西的西安,陝西的咸陽。劉邦一統天下,從全國考慮,自然定都西安。明朝的時候,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北京,所以定都北京。都城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