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代諫臣魏徵死後被唐太宗砸掉了墳前的墓碑?

月光侃歷史


李世民與魏徵,千百年來這兩個明君與諍臣之典範的響亮名字,在歷史上被廣為傳頌並且稱道至今。可為什麼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就下令推倒魏徵墓碑呢?

李世民為什麼會推倒魏徵的墓碑?史書對此早有明確記載:“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條,魏徵秘密舉薦侯君集和杜正倫。然而這兩個都捲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之舉中,侯君集更是直接參與其中。太子李承乾因擔心自己被廢,與侯君集策劃謀反,不料事情敗露,太子被流放,侯君集被處死。而杜正倫呢?《舊唐書·杜正倫傳》中如此記載:“後承乾構逆,事與侯君集相連,稱遣君集將金代遺正倫。”李承乾曾經派遣侯君集給杜正倫送過金腰帶,可見太子謀反與身為太子左庶子的杜正倫也有關係,杜正倫因此被流放驩州。

《舊唐書·魏徵傳》中記載:“(貞觀)十六年,拜太子而師,知門下省事如故。”可見當時魏徵是擔任太子的老師。魏徵、侯君集、杜正倫這三個人都與太子李承乾有關,魏徵又舉薦過侯、杜兩人,而且是秘密舉薦。後來太子造反,我們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懷疑魏徵與太子叛亂有關,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據的,而且李世民一向忌諱人臣結黨,對此自然非常憤怒。

再來看看第二條,魏徵把一些資料給褚遂良,這些是什麼資料呢?“前後諫諍言辭往復,”這些不是指魏徵的諫言,而是魏徵進諫與唐太宗吵架的過程,類似於魏徵與李世民互相指著鼻子破口大罵,最後李世民同意了魏徵意見。魏徵做這些事,說明了他對李世民提建議的目的不再單純。如果僅僅為了國泰民安,我們需要的是結果而不是提建議的過程,然而魏徵現在想把這些過程放入史書,目的何在?是為了讓後世歌頌自己,丟李世民臉嗎?當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魏徵此舉的用意也可能是原原本本還原歷史,或許是為了讓後世皇帝勇於納諫,也可能是為了歌頌李世民的明君形象。

但我們從李世民的角度來看,當他聽說這些事情,是否會認為魏徵名流千古是建立在自己的丟人上。另一方面,李世民作為一個傑出的皇帝,他明白皇權是最重要的,皇帝主動採納諫議,主動權應該在皇帝手上, 魏徵將他們爭吵的事情流傳下去,後世的君臣關係是否會扭曲,皇權是否會受到威脅,這些都是李世民要考慮的。

更何況,李世民極為看重君臣坦誠相待,魏徵此舉李世民並不知道,這就犯了李世民大忌。“太宗移舊閣”事件中,因為魏徵對李世民有所隱瞞,

李世民大怒:“昨問卿事,遂隱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終不與卿相見。”並正式啟動給魏徵的治罪程序。當時魏徵還在世,可見李世民對君臣坦誠相待的重視。然而魏徵事後不改正,李世民在魏徵死後得知這件事,當然憤怒。

李世民在推翻魏徵墓碑後不久就後悔了,直到徵高麗鎩羽而歸,李世民感嘆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馬馳驛以少勞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墓碑,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敢打自己的臉,李世民不愧是英雄人物,歷史上多少君王能夠做到。


鄧海春


【文藏來答】魏徵一生,跟兩位失敗的太子——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息息相關。李建成奪位失敗,魏徵跟隨了唐太宗李世民,成一代名臣;李承乾奪位失敗,魏徵死了都被唐太宗李世民砸爛墓碑。

魏徵以直言善諫著稱,但從來沒彈劾過太子李承乾。反而是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接連上奏嚴厲批評李承乾。當時李承乾的親弟弟李泰,處處與李承乾作對,奪嫡之心人盡皆知。眼看著李承乾與李泰,就要重蹈玄武門之變的覆轍。

貞觀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想要遏制改立李泰為太子流言蜚語,便請魏徵做太子太師。魏徵因病請辭。唐太宗說:“劉邦想改立太子,但看到有商山四老輔佐太子,所以打消念頭。現在朕依靠您,就是這個道理。朕知道您患病,但你臥病在床也能保全太子。”魏徵這才答應。

年底,魏徵病重。第二年(貞觀十七年)初,唐太宗親自出宮看望魏徵,他屏退左右,跟魏徵談了一整天才回宮。不久,唐太宗又帶著皇太子李承乾、衡山公主(李承乾同母之妹)一起去看望魏徵。唐太宗哭著問魏徵還有什麼要求。魏徵說:“嫠(lí,寡婦)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此話出自《左傳》,意思是說寡婦不怕絲線不夠織布,而是擔憂國家危亡。其實,當時魏徵就已經預料到自己去世後,再無人保太子李承乾,大唐恐怕會有一場新的腥風血雨。唐太宗想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拉衡山公主到魏徵床前,對魏徵說:“您勉強再睜眼看看新兒媳婦吧!”此時魏徵已經無法答謝。

當晚,魏徵就去世了。唐太宗親自到魏府弔喪,為魏徵之死罷朝五天。皇太子李承乾在西華堂給魏徵舉哀,唐太宗親自給魏徵題寫碑文。文武百官都前往發喪,唐太宗登上禁苑西樓,遙望靈車痛哭。此外,唐太宗還賜給魏家實封九百戶。後來上朝時,唐太宗感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去世,朕又失去了一面鏡子……”

可是,這一切美好,都在魏徵下葬不久後被打破。同年四月,沒有魏徵作為依靠的皇太子李承乾,終於被逼到邁出最後一步——謀反。可惜謀反未成功,從此錯失皇位。而與太子謀反一案密切相關的杜正倫和侯君集,都是魏徵生前極力推薦給唐太宗的,魏徵說他們有宰相之才。人走茶涼,很多人早就嫉妒魏徵生前的榮寵,此時紛紛攻擊誣陷他。再加上有人說出魏徵曾拿著自己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於是,唐太宗深深懷疑起魏徵,一氣之下,推到了寫給魏徵的墓碑,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事。

不過,第二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就後悔了,他派人重新給魏徵立碑,又親自召見魏徵的家人,慰問賞賜。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


文藏


因為當時在清算侯君集謀反案,魏徵是侯君集的推薦者,以前天天給侯君集點贊,把侯君集送上時間線,群議是不會放過他的。李世民也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進行封號處理。

侯君集幹了什麼?侯君集一直是個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貞觀年過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謀反,因為李承乾比較劣質,容易對付,預備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後,他再奪了李承乾的權——這太壞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位杜正倫,是太子的老師,最後弄了個教導無方和瞎雞巴傳話罪。本來也沒魏徵什麼事兒,可惜這個杜正倫,也是他推薦的。你看,你推薦的大將,支持太子謀反;你推薦的太子老師,把我和他有關太子太難管的私聊記錄給太子看。你說這是群什麼人啊!

與此同時,有人爆料說,魏徵寫給太宗的諫言,都是抄錄兩份,一份給李世民看,一份給史官看。魏徵這麼做的原因就不揣測了,不過在李世民看來,魏徵的行為就是光顧著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諫言錄,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麼錯事,魏徵就此說了什麼鐵骨錚錚的話。

加上前面那兩檔子事兒,魏徵這個死鄉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勁了,太壞了。但貞觀年的朝廷決意,不會衝昏了頭公報私仇就這麼幹了。主要原因應該和高票說的一樣,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幹那些投機取巧一肚子壞水的事。他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推完不久後就後悔了,只是人都死那麼多年了,又是沾的謀反案,一直沒人敢提。直到徵高麗鎩羽而歸,李世民才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重新給魏徵立碑並勞賜家屬。同時暗示群臣,你們要諫諍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不信請放眼看世界,只不過是“知錯能改”四字,難倒了多少英雄好漢?


範世集團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使得魏徵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臣子。有點報復或者喜歡文飾自身的皇帝,都會假裝自己喜歡勸諫,model就是魏徵。


但這個model在死後,卻被唐太宗砸掉了墓碑,以此洩憤。


身前死後待遇反轉,也算魏徵倒黴了。


出現這種情況是兩個原因。一是魏徵無辜受到牽連,犯了皇帝的大忌。當皇帝做怕的就是臣子或者兒子造反,革自己的命。侯君集和杜正倫兩個人同廢太子李承乾謀反案有關。而魏徵身前有曾經舉薦過這兩個人,認為他們有宰相之才。事發後,唐太宗想起魏徵舉薦了兩個反賊在自己身邊,不氣才怪。


第二是有人偷偷回報說,魏徵偷偷把自己勸諫的奏章副本交給史官。李世民最看重史官評論,曾經干涉史官修史。後世因此有人認為唐太宗打破了帝王在世不能過問史官書寫春秋的潛規則。從此,歷史書可信度進一步下降。


李世民自己這麼幹,但並不允許被人依葫蘆畫瓢。在他看來,魏徵屢屢勸誡自己,讓自己不痛快。自己還把這些不痛快忍下來了。結果,李世民發現自己拼命忍耐,反而成了魏徵沽名釣譽的道具,可能覺得受到了愚弄。


兩件事情加在一起,唐太宗取消了自己公主和魏徵兒子的婚事,名人毀掉了魏徵的墓碑。

不過,事情又有反轉。唐太宗晚年親征高麗(現在的朝鮮半島),戰況慘烈,感慨之際,表示如果魏徵尚在,有可能會勸住自己,不至於戰敗至此,又命人重新為魏徵立了墓碑。


熊沾沾


李世民並也有陰暗的一面。


鄒謇


因為當時在清算侯君集謀反案,魏徵是侯君集的推薦者,以前天天給侯君集點贊,把侯君集送上時間線,群議是不會放過他的。李世民也不會放過他,要對他進行封號處理。

侯君集幹了什麼?侯君集一直是個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貞觀年過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謀反,因為李承乾比較劣質,容易對付,預備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後,他再奪了李承乾的權——這太壞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位杜正倫,是太子的老師,最後弄了個教導無方和瞎雞巴傳話罪。本來也沒魏徵什麼事兒,可惜這個杜正倫,也是他推薦的。你看,你推薦的大將,支持太子謀反;你推薦的太子老師,把我和他有關太子太難管的私聊記錄給太子看。你說這是群什麼人啊!

與此同時,有人爆料說,魏徵寫給太宗的諫言,都是抄錄兩份,一份給李世民看,一份給史官看。魏徵這麼做的原因就不揣測了,不過在李世民看來,魏徵的行為就是光顧著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諫言錄,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麼錯事,魏徵就此說了什麼鐵骨錚錚的話。

在李世民的視角,魏徵這麼幹的效果是這樣的:





和杜正倫一個德行,你說太宗能不生氣麼?

加上前面那兩檔子事兒,魏徵這個死鄉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勁了,太壞了。但貞觀年的朝廷決意,不會衝昏了頭公報私仇就這麼幹了。主要原因應該和高票說的一樣,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幹那些投機取巧一肚子壞水的事。他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推完不久後就後悔了,只是人都死那麼多年了,又是沾的謀反案,一直沒人敢提。直到徵高麗鎩羽而歸,李世民才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重新給魏徵立碑並勞賜家屬。同時暗示群臣,你們要諫諍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不信請放眼看世界,只不過是“知錯能改”四字,難倒了多少英雄好漢?


歷史館長


這說明太宗對魏徵積壓的不滿。

不滿來自魏徵的直言,(直言刺激太宗的事就不說了)為什麼積壓?太宗隱忍,因為唐初,國家弱,人口比開皇少九成;軍隊弱,征戰多年,疲憊不堪,不能再打了,太宗渭河也還要談而不是打;政府弱,以秦王天策府為核心的新政府沒有壓倒性的政治力量,甚至很難說是大多數,王世充竇建德集團還有很多遺留,更不要說太子府齊府的力量,和平是必須的,團結是必須的,妥協是必須的,魏徵王珪代表太子齊王府王世充竇建德的遺留力量,就是太宗團結大家的象徵!典型!給予最大的包容,以安天下之心!

貞觀之治有效,國家軍隊力量增長,太子齊王等力量漸漸淡化到可以忽略不計,太宗發洩的機會來了,墓碑砸了,徵遼失敗,力量受損,再修好。


庫充村人


人沒死,人要臉,樹要皮,君臣和諧,千古佳話。人死了,沒用罷了


clearsway


因為這是皇帝真實的心態反應,之前不過是沽名釣譽


無慾金剛


雖說太宗表面從善如流,其實對揭自己的短的人,只是一時壓著火,等待一個爆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