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套用蘇德戰爭中一句經常出現的旁白,“儘管軸心國軍隊的損失少於蘇軍,但是他們無法承受這樣的損傷,而蘇聯可以。” 更不用說拋出純數字意義上的對比之外, 德軍在戰略上的主導權完全喪失。

速戰速勝之納粹 vs 時間的朋友之蘇聯

1942年夏初的東線局勢瞬息萬變, 蘇聯儘管在兵員 坦克 火炮 飛機的書了上都以超過德國,僵持下去蘇聯必勝。但是春季一系列失敗的進攻行動讓他們損傷了寶貴的預備力量, 更嚴重的後果是整個戰線(尤其是南方!)千瘡百孔。戰略層面上講,德軍需要利用自己的短期優勢(兵員素質 戰略局面 軍官經驗 制空權)儘快取得決定性的戰役勝利,控制蘇聯的交通樞紐,工業中心和資源產區,使對方喪失繼續戰爭的能力。蘇軍則需要堅持下去,依靠自己的未來優勢(人多 武器多 資源多 西方援助)來贏得戰爭。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1942年夏,開戰一年後的蘇軍獲得人數優勢,但這還不足以讓他們在短期內贏得戰爭,而德軍也從冬季的潰敗中恢復)

部分觀點認為,資源豐富,工業雄厚且人力充足的蘇聯無論如何都不會輸掉戰爭。 誠然“大國國力”的優勢給了蘇聯更多的選擇和容錯率,但是如果一味的認為大國可以因此立於不敗之地也是不正確的,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普法戰爭,“鐮刀行動”(法國戰役)都是反例。 事實上,儘管大量工廠東遷,1942年蘇聯的工業能力近乎被德國腰斬,煤,糧,鋼,油等指標下降30%-50% 他們失去了烏克蘭糧田,頓巴斯煤礦和密集的鐵路網,這對於基建本就不發達的蘇聯來說尤為致命。日後圍繞斯摩稜斯克—莫斯科之間鐵路交通線的爭奪埋葬了幾十萬年輕的生命。 而蘇聯最大的優勢—兵員,儘管對軸心國來說佔據壓倒性,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1943年戰事焦灼之際, 納粹的報告顯示蘇軍動員能力已到極限,而正如表格所示,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的690萬士兵已然是紅軍的巔峰。這樣雄厚的家底,足以讓蘇軍統帥部面對敵人時有更多的底氣更多的選擇,但是遠遠不夠他們肆意揮霍敗光,就像他們在1941年做的那樣。

蘇軍統帥部意識到自己的優勢資源正在一步步丟失,隨後,斯大林簽署了著名的227號訓令,它的俗名叫做“絕不後退一步!”在訓令中,斯大林嚴厲的批評了軍隊中瀰漫的撤退情緒,明確的指出來蘇聯開戰以來已經失去了大量的糧食 資源 人口和工業能力,甚至不惜說出了繼續撤退將輸掉戰爭這種打擊士氣的話。 命令的最後, 斯大林要求將擅自撤退的官兵槍決,並設立懲戒營,他們將在下一次的進攻行動中擔任衝鋒部隊。軍隊中流傳的“俄羅斯雖很大,但是我們無路可退,身後即是莫斯科!” 很好的反應了最高統帥部的意志,儘管沒有證據表明這句口號和227訓令有關

戰場形勢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1942年的東線,蘇軍穩固住了莫斯科地區的防禦,但之後的反攻釀出不少悲劇,德軍完全拉平了戰線)

蘇聯顯然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夏季進行進攻作戰,北方解圍列寧格勒的行動沒有任何效果,可怕的封鎖仍在繼續。中央方向由朱可夫發動(後改由科涅夫領導)的勒熱夫—瑟橋夫卡戰役沒能達到奪回交通線的目的,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付出了30多萬傷亡的代價僅僅造成了克魯格中央集團軍群9萬人的損失。南方鐵木辛哥元帥的進攻部隊在哈爾科夫被合圍,他失去了17萬的部隊和自己的方面軍司令之職。另外,黑海地區的情況也是一樣的糟糕, 曼施坦因圍殲了刻赤半島的蘇聯集團軍,並於5月攻克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騰出手來的第11集團軍可以橫渡海峽威脅高加索,也可以作為南方集團軍群的戰略預備隊,所幸希特勒固執的讓他們北上馳援列寧格勒,才使得南方的局面沒有進一步惡化。

藍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根據藍色方案,南方集團軍群被一分為二。李斯特和克萊斯特的A集群進攻高加索油田,魏克斯的B集群掩護側翼,使其免於北方伏爾加河地區蘇軍的威脅,為此他們必須攻佔斯大林格勒!)

之所以將主攻方向定為南方,因為這是德軍唯一可以進行戰略進攻的方向,北方部隊被牢牢釘在了列寧格勒,中央集群為了防守勒熱夫突出部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南方集團軍群在吃掉哈爾科夫的蘇軍之後,有能力進行戰略決戰。 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快速的打垮蘇聯。而一旦南線失利,或者沒有戰略意義上的戰果,戰爭將走向僵持和消耗,德國也就會輸掉戰爭

戰役初期德軍進展很順利,作為進攻矛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在頓河西部接連擊潰蘇軍三個集團軍,並於8月底進入斯大林格勒城區展開巷戰。 軍需官出身的保盧斯自然知道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他不但沒有冒進,反而在入城前進行了三週的巷戰訓練。 但是他畢竟只是一位平庸的將軍,其軍事才能不如古德里安 莫德爾等名將,也不如他的前任賴謝瑙。此後三個月的時間裡,這位軍需官將軍和他的部隊被徹底吸附在了斯大林格勒,儘管至11月下旬,德軍控制了90%的城區,但是距離他們控制該城始終差了一口氣。而朱可夫和羅科索夫斯基的反攻使他失去這個機會,陷入了包圍圈

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天王星行動,強弩之末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南方集團軍群面臨滅頂之災)

為了解圍而迅速組建的頓河集團軍很快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展開行動。 曼施坦因在其回憶裡罕見的承認了自己接下來的決斷失誤,他要求保盧斯堅守待援。理由是疲憊不堪,缺油少彈的部隊即使在冰天雪地裡成功突圍,也不可能攜帶重武器,並且無法作為新的戰鬥力補充到戰場上。但是戰場形勢很快讓他意識到錯誤,因為憑藉自己的力量他無法達到斯大林格勒解圍,於是三番五次的強令保盧斯突圍。但是希特勒的固執要求保盧斯堅守,曼施坦因只能在城區40公里處眼睜睜的看著第6集團軍陷入絕境。旁邊是他準備好的4000卡車的補給,只要保盧斯可以配合突圍,打通公路,飢寒交迫的被圍部隊就能得到他們。 (根據《失去的勝利》的說法,保盧斯每天需要150輛卡車的補給品,戈林的空軍承諾了這個數字,但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保盧斯也能得到一半,大多數情況都只有1/3)

很快曼施坦因意識到,蘇軍學會了德軍的戰術,他們留下步兵部隊包圍保盧斯,讓裝甲部隊主力急速推進,匈牙利和意大利軍隊早已經聞風潰逃,羅馬尼亞的軍隊雖然還在戰鬥位置,但是他們的防禦在蘇軍的進攻面前如紙片一樣薄弱。曼施坦因沒有象保盧斯專注於斯大林格勒一樣專注於解圍第6集團軍,他判斷出蘇軍的目的是全殲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一旦蘇軍攻入羅斯托夫,不但自己的頓河集團軍和B集團軍全體葬身頓河/頓涅茨和流域,A集團軍也將覆滅於高加索山脈,蘇德戰爭在1943年便結束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羅斯托夫Rostov是南方集團軍群補給品集散基地,是AB兩支部隊後退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最後的心裡支柱。蘇軍百萬大軍正在摧枯拉朽般突破軸心國軍隊的薄弱防禦,目標羅斯托夫!)

曼施坦因畢竟不同於保盧斯,面對絕境沒有手足無措,他果斷的決定放棄第6集團軍,將他們作為戰術棄子留在斯大林格勒牽制蘇軍。如果一旦蘇軍再將數十萬生力軍投入戰場,那麼南方集團軍群將面臨真正的末日。不惜多次強硬違背希特勒的命令,曼施坦因將AB集群快速的向後方撤退,保留力量,收縮補給線的同時,也在消耗著蘇軍,拉長了敵人的補給線。最終又一次在哈爾科夫,曼施坦因抓住了機遇,圍殲了輕敵冒進的蘇軍,穩住了陣腳,暫時挽救了南方搖搖欲墜的戰局。

曼施坦因評價說斯大林格勒的損失是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但是德國並不是在此刻輸掉了戰爭,哈爾科夫反擊之後,前線出現了一個新的突出部—-庫爾斯克!如果可以趁勝包圍突出部的蘇軍主力, 德國或許可以抓住反敗為勝的最後機會。 但若不是斯大林格勒的慘敗,他們本可以掌握著進攻主導權,避免這種絕境,於此得出結論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德戰爭轉折點並不為過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1943年夏,庫爾斯克Kursk突出部,曼施坦因和莫德爾從南北方向展開的鉗形攻勢最終沒能完成包圍。納粹德國自此無力迴天)

德軍沒能解圍斯大林格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來自於中央集團軍群。 1942年11月,與反攻保盧斯的“天王星”行動同時,科涅夫在勒熱夫突出部同年內第三次展開大規模進攻,代號“火星”。 他擁有至少120萬紅軍部隊,他的對手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聯合友軍只有不足30萬。但莫德爾同樣不是保盧斯,憑藉出色的防禦才能和呼叫援軍的能力,他守住了陣地,絕對劣勢兵力之下損失6萬士兵,造成蘇軍25萬人傷亡。 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德軍在斯摩稜斯克的最後一支預備隊開進了勒熱夫,他們無法去解救斯大林格勒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不過 30 幾萬,為何卻是二戰轉折點

(火星行動,莫德爾不愧防禦大師,幾乎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守住了陣地。但是第9集團軍的存活預示了第6集團軍的末日)

純數字意義上,斯大林格勒城市周圍,德軍付出了33萬人傷亡的代價相對於350萬的東線總兵力並不致命。而整個藍色方案到哈爾科夫反擊近8個月的軍事行動中,85萬的總傷亡也小於蘇聯的110萬。但蘇聯可以承受這樣的損失而德國不行。更重要的是這宣告了納粹在南方尋求戰略勝利徹底失敗,同時將百萬集團軍群士兵置於絕地。斯大林格勒會戰本可以取得更大更輝煌的戰果—-全殲南方集團軍群,但是此時的朱可夫 羅科索夫斯基 科涅夫 瓦杜丁們還沒有能力完勝曼施坦因 霍特 莫德爾和克魯格。

1943年8月的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南方集團軍群一度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局面, 曼施坦因手上有75萬人左右的部隊,而他的正面則是蘇聯4個士氣高昂的方面軍,共220萬人。德軍一路邊打邊退雖然保住了實力,但也把戰線從哈爾科夫/羅斯托夫 一線撤到了烏克蘭俄羅斯邊界。忍無可忍的希特勒終於在1944年3月底撤了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的職位。 換上了樂意執行自己死守命令的將軍,失意的曼施坦因日後一定會慶幸,因為幾個月後,蘇聯在白俄羅斯地區展開“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一潰千里,自此蘇德戰場變成了單方面的虐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