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黃:忠誠的海疆衛士

推薦詞

木麻黃是我國南方沿海防護林特別是基幹林帶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樹種,是海岸帶引進外來樹種的成功案例。木麻黃耐瘠薄、耐鹽鹼、耐乾旱,不怕海潮,不怕沙埋,生長迅速,它迎風挺立,與惡劣環境進行抗爭,百折不撓,是守護海疆的綠色衛士。

樹木檔案

木麻黃為木麻黃科木麻黃屬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樹幹通直,直徑達0.7米;木麻黃根系具根瘤菌,生長迅速,萌芽力強,耐乾旱,抗風沙,不怕沙埋,能耐鹽鹼,是中國南方濱海防風固林的優良樹種。原產於澳大利亞、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中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等省(區)均有栽培。

木麻黄:忠诚的海疆卫士

在連綿蜿蜒的南方海岸線上,成片的木麻黃林猶如忠誠的綠色衛士,守護著海疆生態安瀾。福建平潭幸福洋萬畝吹沙造林 黃海 攝

在連綿蜿蜒的南方海岸線上,生長著成片的木麻黃林,被譽為海岸綠色長城。

沿海地區處於海陸交替的氣候突變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常年受到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威脅,海岸帶水土流失頻繁,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為治理沿海沙荒,華南各地大規模引種木麻黃科植物,開展治沙示範造林。如今,在木麻黃防護林的保護下,沿海地區風沙肆虐的狀況得到扭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木麻黄:忠诚的海疆卫士

木麻黃樹幹

看到木麻黃 想起谷文昌

東山島位於福建省東南,歷史記載,東山島是有名的“窮人島”“乞丐村”“飛沙灘”“禿頭山”。據舊縣誌記載,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間,全縣被“沙虎”吞噬了13個村莊,1000多間民房和3萬多畝耕地。那時的東山島世世代代嘗不盡無林的苦,祖祖輩輩做不完綠色的夢。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時任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的谷文昌,率領全縣林業科技人員,一步一個腳印,探風口、查沙丘、繪地形圖,最後試種抗風、耐旱、耐鹽鹼的木麻黃獲得成功,開啟了東山縣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的新篇章。

谷文昌動員和帶領全縣人民掀起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運動,至1966年,全縣共營造沙灘防風固沙林帶2267公頃,水土保持林4333公頃,農田林帶網166條,總長184公里。公路兩旁都栽上了木麻黃,初步形成基幹林帶、農田林網、沙荒成片林相配套的東海綠洲。從此,東山縣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終於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

東山人有句口頭禪:“看到木麻黃,想起谷文昌”。當地流傳一個習俗:“先拜谷公,再拜祖宗”。

當下從空中俯瞰,蝴蝶形的東山島,彷彿從東海飛起的一隻綠蝴蝶。它的翅上鑲著一條玉帶,外源又嵌著一道銀環,猶如東海中的一顆明珠。銀環和玉帶,就是東山島的沙灘和綿延的海岸防風林帶。那蔥鬱的如衛士般的木麻黃,巍立海邊,千叢萬株,儼然一道長城似的屏障。

木麻黄:忠诚的海疆卫士

木麻黃果枝 張志翔攝

平潭島民眾的福音

平潭島地處臺灣海峽西北部,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嶼,由於獨特的地形地貌,在大氣環流和浩瀚海洋作用下形成了季風明顯的海洋性氣候,蒸發量大於降水量,風害突出,屬我國強風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平潭縣風沙災害頻繁,生境惡劣

當地流傳著不少風沙災害民謠:

“平潭有三多:風多、沙多、石頭多。鍋裡能有一斤米,鍋下難燒一把柴。一夜臺風飛沙石,千畝良田被淹埋。吃飯沙滿碗,睡覺沙滿床,秋冬沙拍面(打臉),暑天沙燙腳。君山腳下是蘆洋,天災人禍苦淒涼。三塊茹乾一碗湯,風沙糠等墊腹腸。狂風過處黃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風起千里沙,居民難安家。山上綠蔥蔥,沙灘林擋風。荒漠變良田,海島成綠洲。幹群一條心,荒沙變黃金。林網建立起,風沙寒了心。”

新中國成立以後,平潭島歷屆縣委、縣政府將造林綠化作為改變海島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生命林”和“保安林”擺到首位的任務,高度重視,由於未找到適宜濱海沙地生長的喬木樹種,治沙效果甚微。後來,當地多次組織人員到廣東省電白縣(現電白區)和本省東山縣取經,在濱海沙地上成功引種木麻黃,找到治理沙荒的有效途徑。隨後,當地大規模營造以木麻黃為主的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到1967年,全縣在濱海平原區共營造各類防風固沙林2489公頃,使絕大部分風沙地被固定下來,基本控制了風沙危害,海島生態環境出現了轉折。到1994年,全縣80%以上林木得到更新換代和混交改造,形成了帶、網、片、點佈局和林種結構比較合理的防護林體系,風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過去黃沙蔽日的龍王頭沙灘,已成為海島居民的綠色家園。平潭島“秋冬沙打臉,酷暑沙燙腳,吃飯沙落碗,睡覺沙滿床”的狀況已成為歷史。木麻黃為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生態建設和國際旅遊島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木麻黄:忠诚的海疆卫士

福建東山海島防護林中的木麻黃 葉功富 黃雍容 鄭舟

鎖風固沙依然靠它

木麻黃在東山等地栽種成功以後,影響很大,幾乎可以說改變了福建沿海的命運。

當時,除了東山之外,福建6個沿海地市,歷史上一直都飽受風沙之苦。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為治理沿海風沙,曾在多地設置國有林場,探索治沙之法。

福建各地從20世紀60年代起,廣泛學習推廣東山種植木麻黃防治風沙的經驗。至90年代後期,沿海6市建成了一道從北到南、長達3000多公里的沿海防護林帶,徹底解決了風沙之患。據最近一次統計,其中木麻黃面積超過2萬公頃。

這道“綠色長城”在生態上到底有多大效益呢?據福建省農林大學2010年的一次調查統計:全省木麻黃防護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總價值每年超過50億元,其中固碳製氧價值超過15億元/年、淨化空氣價值約3000萬元/年、保育土壤功能價值約32億元/年、涵養水源價值近500萬元/年。

由於木麻黃壽命較短,只有70—80年,當下福建木麻黃面臨著全面更新改造升級的問題。

全球木麻黃科約有60多種,福建主要種植的是細枝、短枝和粗枝木麻黃3個品種。專家建議,對30年以上的過熟木麻黃防護林,應該進行更新採伐。實際上自2000年起,福建林業部門就開始進行更新。

木麻黃渾身是寶

木麻黃是深根性樹種,紮根深,枝葉柔韌,抗風力強。木麻黃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適用於沿海防護林、農林業體系、海岸和乾熱河谷困難立地造林。

木麻黃的根系帶有菌根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供應樹木生長需要,能夠在連草都無法生長的沿海流動沙丘上生長,並改良土壤。

木麻黃樹冠塔形,姿態優雅,可作為風景樹和庭園綠化樹種。

木麻黃木材堅重,經防腐防蟲處理後,還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築用材;木麻黃還是優良薪炭材;樹皮含單寧11%-18%,可作為栲膠原料和醫藥上的收斂劑;枝葉藥用,可治疝氣、阿米巴痢疾及慢性支氣管炎;幼嫩枝葉可作牲畜飼料。

木麻黃的葉、果實和莖含有多種醇類、酚類、鞣質、黃酮類和氨基酸成分,具有一定的藥效。

葉功富: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福建省木麻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雍容: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生態和木麻黃防護林研究。

鄭舟:福建省古樹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科普創作及古樹名木修復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