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以智謀殺人者,“二桃殺三士”算得一個典型案例。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此三子勇猛過人,有縛熊搏虎之力,但居功自傲,驕橫難制,未免造成禍患,殃及君王社稷,國相晏子巧設計謀,分桃論功,引三士互爭,成功除之。

晏子為何要殺“三士”?誰是藏在背後的兇手?“二桃殺三士”反映出哪些人性?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些事兒。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1.帝王之忌:“三士”被殺僅是因為對晏子不敬嗎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根據書中記載,晏子和三勇士相遇,為表敬意,離得老遠晏子就快步向前,但是一直等他走到跟前,三勇士大喇喇坐著毫不起身,鼻孔朝天,根本不鳥晏子。可能在他們眼裡,自己身材高大,俊美勇猛,而晏子一介侏儒,三等殘廢,根本不是一個層次。

無論晏子相貌如何,畢竟是一國之相,豈能受此侮辱。

晏子心中不快,跑到齊景公跟前告了一狀:“公孫接等三人無君無父,不懂上下尊卑,日後必成大禍,是危國之器,不如早圖之。”

從這裡看出,“三士”被殺的原因是看見晏子“不起身”。

歷史真的是這樣子嗎?難道晏子真是個氣量狹窄、睚眥必較、有仇必報的小人?

晏子手下有名官員叫高繚,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工作勤勤懇懇,從來不妄議長官的是非。到了年終考核,最被大家看好的高繚不僅沒被升職,反而被免官。

此事讓眾人大惑不解。

晏子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存在缺點和過失,高繚在我手下幹了三年,卻從未指出過我的任何過錯,要他何用?你們看到我的錯誤,要及時指出來,才能使我變得更完美啊!

晏子不僅沒有剛愎自用、壓制言論,反而鼓勵屬下多提意見,這怎能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呢?

一個氣量狹窄的人,當出使楚國,被逼鑽狗洞的時候,早就暴跳如雷、破口大罵了,焉有他的那份沉著冷靜、睿智瀟灑?

一個氣量狹窄的人,焉能做到一國之相,受人尊敬,以賢名聞達於諸侯,甚至一代聖人孔子都敬重萬分?

由此得知,如果僅是因為別人在他面前不起身這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晏子就生出殺機,這是說不過去的。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三人以勇力著稱,為御前保鏢兼統兵將軍,公孫接曾與豬虎搏鬥,田開疆曾率兵退敵,古冶子曾奮不顧身救過齊景公的命。

不可謂不忠心。三人何罪之有?

此事說來話長。

前面,我在《孔子是文弱書生?你錯了!實乃一員猛將也》說過,自周室傾頹,諸侯崛起,天下已成臣強主弱之勢。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周禮已被棄之敝履、掃蕩一空,君非君臣非臣,誰的拳頭硬誰說了算,完全一派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

諸侯國完全不把頂頭上司周室放在眼裡,甚至後來大秦不費吹灰之力把周室滅掉。諸侯國內,臣子也往往不把國君放在眼裡,比如魯國,就由三桓把持朝政;三桓內,還被下屬將軍控制。

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不僅不好帶,主子往往會成為奴才的砧板之肉。

人心不古,社會風氣大亂,不僅諸侯國之間戰爭頻仍,各國國內也是紛亂不休,往往一夜之間,君王被臣子殺死,城頭變幻大王旗。

據後人統計,齊國國君39位,臣子弒君12次;魯國國君36位,臣子弒君5次;衛國國君43位,臣子弒君5次……

所以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治癒社會頑疾安定天下秩序的一劑良藥,他一針見血地看破了癥結所在,並非食古不化、迂腐空談,從他“上任三月,魯國大治”可見一斑,從後來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忠實執行他的方針,也能證實。

但在當時,諸侯國禮崩樂壞,一方面貪圖享樂自我放縱不願再受拘束,一方面急功近利,重心放在搶地盤搶銀子搶女人,誰會去關注思想道德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之物呢?

言歸正傳。

齊國雖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但到了後期君權已衰,至齊景公時期,田、鮑、高、欒四大家族興起,其中以田氏家族最強。田氏不斷收買民心,聲望越來越高,百姓紛紛來投,“歸之如流水”,逐漸威脅到齊國公室,齊景公的王位岌岌可危。

晏子看到這種情況憂心忡忡,長此以往,齊國必將歸於田氏。作為輔佐過三代君王的老臣,自然不希望田氏篡位的情況發生,千方百計制約田氏的擴張。

而三勇士之一,田開疆就是田氏家族的人,作為國君的保鏢、護國將軍,一旦反叛,後果不堪設想。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惺惺相惜,結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遇事共進退,三人如果聯合作反,更是無人能制。

對此,齊景公也是惴惴不安。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主子來說,你只要擁有作反的能力就夠了。

更何況,此三子恃功自傲,好勇鬥狠,為所欲為,目無尊上,莫說晏子,就算齊景公,也未必放在眼裡,如果不是禮遇有加,也難保不拔劍相向。

比如宋國勇士南宮長萬,有一回宋閔公揭他傷疤,罵他當過俘虜,他當即作反弒君,引起宋國大亂。

武器雖強,倘若不受控制,那便成了兇器。

也就是晏嬰所說的:“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危國之器也。”

禍患起於忽微,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三勇士雖然僅僅是見國相不起,沒有禮節,但晏子這位智者卻從這件事看到了將來的禍患,沒有上下尊卑必鑄大禍,勇力越大禍患越大。

所以,為了避免三勇士為田氏所用,防備作亂,此三人非殺不可。

幾十年後,田氏代齊,充分證明晏子的擔憂非是無的放矢,晏子的眼光是長遠的,清醒的。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有勇力不是罪,不知進退、行事高調、招引帝王之嫉,那就離死不遠了。

古往今來,如此例子不知凡幾。

冤乎哉?不冤也。

2.文士之謀:殺人不見血的分桃之計

既然已確定了刺殺目標,大王直接一道指令不就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嘛。

且慢,君叫臣死臣還真不會死,不僅不死,很可能反過來把君殺死。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弒君事件了。

前面我們說了,當時禮崩樂壞,孔子剛剛冒頭,在列國到處碰壁,儒家文化還未盛行,臣子對君主還沒有那麼愚忠。就像現在在公司任職,看著老闆不順眼,要麼直接懟過去,要麼跳槽不伺候,哪會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一直到漢朝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反覆洗腦之後,臣子才會膝蓋一跪脖子一伸甘心就戮。

沒關係,不聽君令,還可以設鴻門宴嘛。預先埋伏五百刀斧手,三人一來,即可亂刀分屍。或者萬箭齊發,射成刺蝟。

可惜此事有風險,殺人需謹慎。三人個個都是萬人敵的角兒,而且走到哪裡都佩劍在身,殺人和反殺經驗豐富,萬一走脫一個,後患無窮。

因此,齊景公才說:“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虎狼憑爪牙殺人,匹夫靠拳腳殺人,刺客靠刀劍殺人,天子靠權威殺人。

只有文士,靠筆尖唇舌殺人,不動聲色,無聲無息,殺人不見血,取命於無形。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晏子,一代智者,機謀百變,焉能為此事難倒?自然早就料敵機先、胸有成竹。

晏子深知三勇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乃有勇無謀之輩耳,兼且爭強好勝、意氣用事,所以針對此項致命弱點,上上之策,莫如施用分化離間之策,使他們從內部瓦解,遂設下分桃論功之計。

為什麼選取桃子呢?除了味道甘甜鮮美外,還是福壽的象徵,在春秋時期應該屬於流行的水果了,衛靈公就曾和寵臣彌子瑕共食一桃。

當然桃不桃不重要,沒有桃子也可以梨子、杏子,重要的是“計功而分之”。充分體現了晏子對人性的洞察,和對三勇士性格、功績、勇力的全面深入瞭解。

此計若要成功,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在場合上:是在魯昭公到齊國訪問期間,國君在朝堂會晤,這是鄭重的外交場合,一言一行皆能在國際聞名,此事至關重要。

在桃子數量上:必須數量不足,如此才能引起紛爭。摘桃之前,晏子已經經過周密的計算,並肯定和齊景公進行了溝通,才能有現場完美的一唱一和。共摘取6個桃子,齊魯兩國國君必須有,往下就是兩國相國假意推辭後各一個,正好剩下兩個桃,難以滿足三個人。

在性格上:晏嬰之前肯定徹底摸清了三人的脾氣秉性,公孫接、田開疆功勞小但是性子急,肯定會先拿;古冶子功勞大卻性格沉穩,不會先拿,但卻不甘受辱,如得不到桃,必起紛爭。

在禮節上:三人莽夫一個,哪受過教育?雖然有兄弟情義,但無上下尊卑之理,也無長幼之禮,自大狂妄,都以為自己的功勞最高,“無與人同矣”。倘若能明白四歲小兒孔融讓梨的道理,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悲劇了。

唉!玩腦筋急轉彎,只能從三歲以下出題了。

至此,死亡陷阱已設好,只等三人來鑽了。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3.名利之籠:囚盡天下豪傑

桃非桃,榮譽之爭也。

顧頡剛在《國史講話·春秋》中說過,當時“最典型的武士,把榮譽看得重過安全,把責任看得重過生命”。

我們再來強調一下當時的情境,齊魯外交場合,面對齊魯兩國君臣,個人名譽尤為重要。

當齊景公下令“計功而分桃”的時刻,桃子已經不再是桃子,它代表著功勞、榮譽、地位。

誰願意屈居人下呢?此三人又都是爭強好勝之輩,何況在正式外交場合。得到桃子,意味著功勞被國君和眾人認可,美名遠揚。分不到桃子,意味著自己功勞小,勇力不足,不如他人,並且揚名國外,天下皆聞,還有何面目立於人世間?

晏子此計,堵塞了三人所有的退路。

本來牢不可破的一塊堅冰出現了裂痕。三人此刻忘卻了兄弟之誼,競相憑功爭桃。

公孫接搶先表功:我曾經幹翻野豬和猛虎,為國除害,誰人能比!得意洋洋上前取桃。

田開疆緊隨其後:我曾帶兵打敗敵軍,保衛祖國,誰人能比!理直氣壯上前取桃。

桃子已無,古冶子大怒:老子比你倆強多了!我曾下河殺黿,救了國君的性命。此功蓋天!你等速速把桃還來,否則老子宰了你們!一面說,一面拔劍相向。

一隻桃子,令兄弟反目,晏子心機不可謂不高。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公孫接、田開疆一聽,確實如此,功勞再大也比不上救國君,我倆武功也不如古冶子,就事論事,桃子該歸古冶子。

怎麼辦呢?

兩條路:或者以刀兵相見,殺個你死我活,或者把桃子交還。

我們兄弟向來情深意重,豈能為一個桃子自相殘殺?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古冶子的三尺劍鋒之前,讓我們乖乖把到手的桃子放回去,豈不被世人看作害怕古冶子的膽小鬼?我們素來以勇力聞名,今日桃子一退,面目全無矣!

為理,我們還桃;為名,我們將以死明志。

於是,退還桃後,雙雙抹了脖子。

古冶子大驚,後悔莫及:兄弟三人死其二,唯我一人獨活,是違背了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啊!兄弟兩人是因我炫耀功勞、出言侮辱而死,我是殺人兇手啊!我竟然做出這樣不仁不義的事,不敢以死報之,是沒勇氣啊!兄弟二人雖死,確保全了名節,為世人稱頌;我若活著,必被天下恥笑為膽小鬼。不行,我也得死!

於是,也抹了脖子。

事情悲壯而圓滿地收官,晏子不費一兵一卒,除掉了威脅國君的心腹大患。

至此,元兇浮面,真相大白,三士所爭者,名也。

殺此三人者,非桃也,亦非晏子也,實乃三人之名利心魔也。

結語

晏子毒設相殺局:“二桃殺三士”背後的人性剖析

古往今來,世人所圖者,不外“功名利祿”四字。

有的人想要成就不世功業,有的人想要名垂青史,有的想要家財億萬,有的想要高官厚祿。

無欲則剛,有欲則受制於人。

多少豪傑,羈縻於名利之籠,奴役於君王之手。

君主懸爵祿於上,士人相爭相殘於下,前赴後繼,滔滔不絕,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始終不悔。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君王是永遠的贏家。

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看你爭我搶,頭破血流,匍匐在地,山呼萬歲,不禁暗笑: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end


《晏子春秋》

顧頡剛《國史講話·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