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的日子不好過,中甲球隊只想在家呆著

中甲的季賽終於是結束了,黃海輸球奪冠,永昌逆襲衝超。亞泰和恆豐“意外”出局。

賽季末出現這樣的結果,估計是開始之初,誰也沒想到的。不說開始初期,哪怕是聯賽的過程中,誰也不敢打包票說能猜中結局。青島、呼和浩特、長春、貴州輪流登上榜首,最後一輪還有3支球隊衝刺衝超,而且還能上演逆襲。

中甲的競爭真的有這麼激烈?從中甲的積分看,前5名的球隊,相差都不大。都是一兩場比賽的事情就能完成排名的更迭。綠城和呼和浩特的積分也不低,51分,與衝超區的56分保持著一個隨時可以超車的節奏。

你追我趕的場面,估計看得這些球隊的球迷是相當的著急。跟中超的現象也有點相似。恆大,上港,國安。輪流坐幾輪榜首,時不時的剎車等等隊友。到聯賽還剩3輪的時候,仍然沒有決出一個比較明朗的局勢。

剛開始的時候能讓人覺得挺刺激。日子久了,卻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冠軍的心去哪了?

再看中超保級區的三劍客,天海,佳兆業,人和,也是爭著輸球,沒有太多保級的慾望。任何整個賽季就贏了三場。

從這些苗頭來看,國內足球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似乎要保證收支平衡,必須放棄成績。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

其他行業,做的越大,成績越突出,收益也就越高。足球這個圈子是個例外。也許是國內的足球圈子比較特殊。

在國外,各類俱樂部都是一個要為盈虧負責的獨立公司。哪怕是英超,西甲這些豪門,也是很在意收支平衡。買進來幾個球星,也要賣出去幾個球星。賣不出去,很多時候就買不進來。先買再賣,這種事情,除非是手上有C羅,梅西,姆巴佩這些頂級流量,俱樂部才會有這樣的膽略。但也經常會搞砸,像內馬爾。預期過高,兜售了一個賽季,拿不到匹配的報價。以至於大巴黎這個賽季也沒有太像樣的調整。

國內聯賽,能拿的出手的球員沒幾個,還貴。沒名氣的賣出去,也買不回好的球員。好的球員賣出去,也買到更好的。而且還要擔心內幕交易。(足協限定了國內球員轉會價格不得超過2000萬)

要不是有外援名額限制,一些俱樂部估計寧可去海淘一些國外球員來踢球,省錢還能出成績。像布朗寧,生生被國籍限制的優秀球員。這樣的球員可以再來一打。可惜來不了。

買賣球員不掙錢,門票不掙錢,球衣更不賺錢,2019也就傳出了各類俱樂部欠薪,轉賣,解散消息。日子怎麼混?沒法混。

寒冬將至,留點餘量好過冬。能不花錢就不花錢吧。中超再見,中甲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