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陪你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中国文化的精神》。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记得灵遥刚回国的那些年,曾经问过一个在海外求学的学长,“你从国外回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长看着我,笑了笑,幽默地说道,“地铁广播里不是在说吗?Mind the gap~”

至那以后,五年过去了,灵遥在事业单位里打过工,在创业公司里见过2点的帝都,也在头条上写过文章,记录我的这些年读过的书。

唯一不变的,是这句常常在我耳边想起的Mind the Gap毕竟,中西方的精神文化和三观,相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好在,灵遥在北京旅行的时候,遇见了这本88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写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才开始慢慢地明白,这些Gap究竟从何而来?以及,在全球化进展的大趋势下,我们中国人如何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

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01.

进击的人类,消逝的文明。

毫无疑问,经过了四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我们人类的生产力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尤其是近些年黑科技,更是把各种资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点。

超级水稻、5G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卫生条件的改善等等,在方便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延长了整个人类的寿命,活过百岁将不再是奢望。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是,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资源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河流枯竭、动物灭绝、气候变暖等,还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住房、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的集中化,让更多的人不得不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去到大城市里漂泊。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在西方列强用武器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后,中国文化笼罩下的西方,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和以安定为要求的社会理想,已经难有生存的空间,便不得不尽力地模仿西方。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再加上建国后的几次文化整顿,中国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在社会文化,尤其是个人行为方面,整个中国已经不完全是中国传统的面貌:

一方面,很多人出于现实考虑,一味地求快求新,每天都在忙着搜罗任何可以逆袭的秘籍,渴望着一夜暴富的奇迹,曾经的低调内敛,早已经抛之脑后;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当权利和金钱成了评判人的唯一标准后,人与人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淡薄,难以见到古中国时期家族齐心协力,同求发展的盛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是,中国人学习的老师,曾经辉煌的西方世界,其局势也依然不容乐观:基督教信仰笼罩下的近代社会,在享受了掠夺带来的繁荣后,也开始走上了一条金钱为王的新道路。

无论是特朗普上台后强硬的对外政策,还是英国的脱欧政策,无一向世人传递着西方社会的焦虑。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那么,在现代文明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时,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可以替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追本溯源,先来看看那个万国来朝的泱泱古国都有哪些主张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02.

二十四节气里的

人与自然

说起中国文化,农业生产和农村聚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发展出了定居的耕种农业,战国后,逐渐地发展出了精耕细作的小农制度。

甚至,现在开车出了城市后,你还能够在见到散落在乡镇和高速公路两旁,和祖祖辈辈比邻而居住的村民们。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正是农业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生来就比游牧民族的关系更加地密切。毕竟,在交通不发达,货物流通不便利的古代,一家的温饱,那可全都指望着老天爷了。

不过,善于总结和观察的先人们,同样有一套流传至今的,与老天爷打交道的方法—— 二十四节气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这是一个按照太阳年(农历)的长度把一年分成12个节和12个气的方法,其秩序如下,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古雨(春);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不过,这二十四节气,可不只是名字听着好听,发朋友圈文艺它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制定规则,反映了古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气象学知识:

第一个原则是季节变化,除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外,还包括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第二个原则是气温变化,尤其是在北方,一旦过了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你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空气温度的变化;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第三个是降水量的变化,主要反映在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和大雪七个节气上;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最后一个是物候现象和农活的更替,也就是说,你如果是在农村生活过,一定会对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4个节气印象深刻。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可见,二十四节气囊括了季节、时序、农耕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这些记载足以表现,古人将大自然的时许看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

与现在一年四季处在恒温空调房,工业生产只管排、排、排,完全不管气候变暖的现代人,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03.

农耕时的守望相助

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农耕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既是近80%国人的安家立业之本,也给了同乡人很多交流的契机。

比如,村民们在干完了一天的农活后,走在回家的田野上,看着周围的环境,一定会拉上几句诸如,“看你家的牛耕地时一直在喘气,是不是天气太热了?”“乌鸦太多,蜜蜂太少,会不会影响秋天农作物的收成?”的家常。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另外,在古中国,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人们大多会守着自己祖上的那块地,过着相似的生活,考虑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以及自己交租纳税的时节,安排一年四季的工作。

而为了应付这些需要,有三个节日,甚至还成了现在的传统节日:

第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春季之后的一个收获季节,是华中以南地区收获蔬菜和瓜果的节日。而在北方,这则是收获秋天种下的麦子的季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真的不只是纪念屈原的粽子节和龙舟节……

第二个,是八月十五月圆之日,也是现在的中秋节。

在这个季节,因为空气干燥,没有水汽的蒙蔽,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于是,一家人在经历了漫长的劳作后,便会在这个月夜坐在一起,愉快地团聚。

对城里的商家来说,中秋这一天便是结算上半年度收成,做下半年预算的关键日子,与现代企业的半年总结,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一开始叫做胡饼,蛮夷果腹之物

第三个,是农历的十二月,在古代称之为腊月。

这是古代一年的开始,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政府大概可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商家则可以计划第二年的运营策略了。

腊月里的冬至,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天,以太阳年而论,这是白天最短的一天,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这一天,农作物基本上都已经收获了,田地也已经替来年的耕种做好了准备,再一个月就是农历新年了。

因此,古人们也会回到家里,收拾收拾准备过年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正是因为家家户户的命脉,都寄托在每年的这三个关键节点上,你会发现,

古中国人们的生活习惯大多一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地里耕种,农闲时闲话家常。

和现代社会下的,你996,他955,我自由职业,一个单元楼时空都不同步有着很大的区别。于是,村里人的关系,自然也比城市里人的关系,要密切的多。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毕竟,且不说你家里若有个急事,农活救急全靠邻居,你隔壁人的农活经验,可是分分钟能够增加你家收成的妙方呀~

04.

中国式美学:

景在人前,人在景中

三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从诸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为14亿中国人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这档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从中国的诗歌鼻祖《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毛泽东诗词的文化节目,不仅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诗词,不仅语言凝练、旋律优美,更是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相处时“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苏东坡,这位旷世奇才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赋一词,正是作于赤壁下的长江,明月徘徊,江声呜咽之时。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仅联想了在这里曾经有过的一次大战,还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兴亡衰盛,当时英雄人物的胜负成败,都已经逐波而去。

再联想到自己,虽有一腔报国志,却因为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流落于此,于是,便写下了“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感慨。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但是,这位智者并没有怨恨命运,而是超越变化,了解变化即不变的永恒,活出了潇洒烂漫的一生。

而,这种境界,又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值得我辈学习。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既然提到了“诗中有画”,那么,我们不妨也来看看中国唐宋时期的山水画。

比如,在宋代画家郭熙的《早春图》里,中锋突起,在几乎画面的正中央,有一条轴线从渚(zhu,同诸)岸引申向瀑布,再转到岩石上的一条裂缝,然后接上将近山顶的皱痕,正好把读画者的眼光从山顶引向峰顶。

再加上山边的两脉春水,左右扩散,就是平原,山腰附近的两条布径,一明一隐,引向后方,便带领着读画者也转到山后,欣赏这一春山的景色。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王小波恩师,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精神

这样的艺术手法,虽然不符合西方的透视原理,但却把读者直接带进了画里,在风景上下各处流转,仿若身临其境。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无论是从二十四节气,还是从农耕中国的传统节日,乃至诗词画作来看,先人们的理解里,人与自然永远是一体的,唯有顺应自然,才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也是,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各个国家,需要反思的呀~

明天,我们将来聊聊中国的宗教,和古人们是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的。

敬请期待吧~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