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16歲上清華,19歲被開除,他明明有能力笑傲文壇,卻非要高傲待人待事。他是中國現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詩人,鍾情於詩歌至無法自拔的地步,但卻過於張揚,讀書期間對學位不屑一顧,宣稱:

“博士學位任何人經過努力都可拿到,但詩非朱湘不能寫。”

他是民國“清華四子”之一的朱湘,也是文豪魯迅口中的“中國濟慈”,一生悲情。然而,學者梁實秋則認為他脾氣孤高怪癖,和社會不能調諧。可以說,朱湘的一生譭譽參半。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圖 | 朱湘

孤僻才子初長成

1904年,朱湘於湖南沅陵出生。三年之後,他的母親因病去世;十年之後,父親也撒手人寰。長兄如父,失去雙親的朱湘只能跟著大哥一起生活。然而,由於兩人年齡相差甚大,存有代溝,再加上朱湘的哥哥脾氣比較暴躁,兩人關係並不是很好。

在朱湘年幼時,他的哥哥並不會陪他玩,沒有朋友的他只能一個人沉浸在繪畫和讀書的世界。或許是因為缺乏家人陪伴,朱湘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安靜的性格。

雖說兄弟倆關係不好,但朱湘的哥哥還是很有兄長風範的,至少他讓朱湘有飯可吃,有屋可住,有書可讀。

1920年,16歲的朱湘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這毫無疑問是給哥哥長了臉,也是一件值得兄弟兩人一起祝賀的喜事。可惜,當時他們兩人正在因為婚事鬧矛盾。

在朱湘尚未出生前,他的父親早已給他定好了一門娃娃親,對方正是他父親的好友。雙方約好,如果兩家生的都是男孩,那就結為兄弟;如果生的都是女孩,那就結為姐妹;如果是一男一女,那就結秦晉之好,結為夫妻。恰巧,朱湘父親的好友家生的便是一個女孩,名叫劉霓君,兩人需按照約定結婚。

對於這樁包辦婚姻,接受過新思想的朱湘肯定是極力反對。可於他兄長而言,反對這件事就是不孝順已逝的父親,這樁婚事必須繼續辦下去。雙方據理力爭,誰也不肯退步。就在朱湘的哥哥打算勸服朱湘時,剛好就碰上他考入清華,無奈之下,只好將婚事延後再議。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然而,就算將婚事延後討論,朱湘也不會改變他的想法。在進入清華學習,接觸一系列先進思想後,朱湘更加不願意接受家裡包辦婚姻裡。因此,朱湘一而再,再而三地寫信回家告訴兄長自己不同意婚事。

眼見弟弟如此抗拒結婚,朱湘的哥哥並沒有就此讓步,除卻想要順從父親意願之外,其實他內心也是想要讓朱湘早日成家的。於是,為了讓朱湘對婚事改觀,他親自帶劉霓君過去清華找朱湘。

朱湘在見到劉霓君第一眼時,並沒有什麼想法,只是覺得尷尬,畢竟她和自己定了親。與朱湘的反應不同,劉霓君反倒是很開心,愛慕之情完全溢於言表。早在見朱湘之前,劉霓君就已經在報紙上讀過他的詩,內心對他滿是憧憬敬仰,能當他的妻子,簡直不勝榮幸。

然而,就算劉霓君表現得再怎麼熱愛朱湘,他也無動於衷,完全無視了劉霓君,繼續向兄長表達自己對婚事的反對。對此,劉霓君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可失望歸失望,心疼歸心疼,喜愛還是要繼續下去的,說不定哪一天,朱湘就和她陷入愛河了呢?

當時的朱湘只希望婚事作廢,放自己自由,而劉霓君則一心想著朱湘總有一天會接納她。如她所願,確實有那麼一天。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圖 | 朱湘與劉霓君

個性詩人得嬌妻

儘管和劉霓君的婚姻是朱湘心頭一大煩心事,可他在學校混得還是極好的,學業順利,生活開心,名聲大噪,獨特個性顯露無疑。

初入清華,朱湘就經常在知名報刊發表自己的原創作品,是許多文學大師眼中的“潛力股”。在文壇,他是一顆璀璨的新星;在學校,他是著名的“清華四子”之一。

或許是因為自身文學天賦極高,亦或許是本身就比較有個性,朱湘在清華時不是曠課,就是隨意逃課遲到,還多次自誇自己的中英文是超上等。據說,朱湘還經常反對學校規矩,他因為抵制齋務處的早餐點名制度達27次,加上多次遲到不去後被學校記了3次大過,於1923年被開除。那個時候,朱湘再過半年時間就可以參加美國遊學了。

然而,抵制學校規矩被開除只是結果,其導火線還是在於他對學校的否定,他曾給同學顧毓琇寫信道:“人生是奮鬥的,而清華只有鑽分數;人生是變換的,而清華只有單調;人生是熱辣辣的,而清華只是隔靴搔癢。至於清華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脫一個假,矯揉!”一字一句,完全透露出朱湘的狂傲,這雖是他的個性,但太過張揚。

被退學後,不肯接受友人救濟的朱湘去到上海,一邊寫詩一邊工作,清貧度日。就在他為生活苦惱時,桃花運悄無聲息地降落在他頭上,很巧,劉霓君那時也在上海。由於父親去世,兄長獨佔家產,劉霓君不得不逃離家鄉,孤身一人來到上海謀生。

朱湘從家人口中聽到此事後,心中百般難受,雖然當初拒絕劉霓君的是自己,可一個弱女子,異鄉求生,確實是苦,他於心不忍。因此,在瞭解到劉霓君工作地點後,朱湘動身前往。劉霓君工作的地方是一個紗廠的洗衣房,以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如今雙手早已粗糙無比。朱湘看著如此落魄的劉霓君,再次感到心酸。

對於朱湘的到來,劉霓君是又驚又喜。看著朱湘一言不語地盯著自己,劉霓君主動上前道了聲謝,感謝他來看自己。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後來,待朱湘在創作方面小有名氣後,他又再次去紗廠找劉霓君。與以往對她的態度不同,現在的朱湘不再高傲待她了。不料,那一天劉霓君生病了,朱湘只好前往她的住處看望。看著躺在床上的劉霓君,他竟產生了一絲愧疚,覺得自己當初不該那麼果斷拒絕婚事。於是,為了彌補劉霓君,朱湘開始照顧她。

慢慢地,照顧成了陪伴,愧疚成了愛意,兩人開始談起了戀愛。很快,朱湘便攜劉霓君之手一起踏入婚姻殿堂。

婚後,朱湘的生活可謂是如魚得水,先是劉霓君給他生了個孩子,後又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得到回清華復學的機會,以及公費赴美遊學的資格。於1927年,朱湘便動身前往勞倫斯大學學習。

然而,本是3年的遊學時間,朱湘只待了1年,便捲鋪蓋回鄉了。據說,朱湘一開始是因為教授在課堂上發表了詆譭中國人的言論,忍無可忍便憤怒地離開了。緊接著,他又轉入芝加哥大學,依舊沒呆多久就退學了。在芝加哥大學,有教授懷疑朱湘人品有問題,借書不還,班上的女孩聽聞這些事後,也不肯和他做同桌。因此,朱湘憤然回國。

從學業上看,朱湘一言不合就放棄遊學機會,是一大遺憾。畢竟遊學名額有限,他就這麼輕易放棄,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其他沒被選上的人一種不負責。但從家庭上看,朱湘回國也是一件可喜之事,至少他不再相思成疾。

在留學的那段時間裡,他和劉霓君一直互通書信,總達94封。說是書信,但又像是情書,在朱湘逝世後,他的好友就把這些書信拿去整理成《海外寄霓君》,被稱為四大情書集之一。其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便是:

“我愛你樸素,不愛你奢華。你穿上一件藍布袍,你的眉目間就有一種特異的光彩,我看了心裡就覺著無可名狀的歡喜。樸素是真的高貴。你穿戴整齊的時候當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尋常的,人人都認得的。素服時的美,有我獨到的領略。”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圖 | 《海外寄霓君》

任性詩人的末路

1929年,朱湘提前回國後到安徽大學任英文系主任,每個月300元工資。這個工資在當時是很高的了,基本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朱湘並沒有因為工資高就壓抑自己的個性。

由於學校把 “ 英文文學系 ” 改成了 “ 英文學系 ”,朱湘對這個更改甚是不滿,直接辭職,憤怒離開,走時還大罵道:“教師出賣智力,小工子出賣力氣,妓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一回事:出賣自己!”

罵時痛快,回想起來就後悔,畢竟日子還得過下去,妻子孩子都靠著他養,他一走了之是爽快了,可沒錢,家裡人怎麼活?在現實壓力的衝擊下,朱湘開始崩潰了。他有才華,有名聲,有能力,可是沒錢,儘管寫稿費用能維持基本開銷,可一旦他沒有靈感,那家裡人只能喝西北風了。而且說起拿稿費,朱湘從不自己去拿,他覺得拿錢是件不光彩的事,就算那是他自己的勞動成果。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圖 | 朱湘與夫人劉霓君 (右邊軍裝者是劉霓君侄子)

或許就是因為朱湘這等清高個性,才會導致後來的夫婦矛盾。劉霓君曾建議他放下身份去打工,可朱湘覺得自己一個詩人身份,跑到社會底層打工,豈不讓人笑掉大牙。無奈之下,劉霓君只能自己出馬,去到一家縫紉公司學習刺繡,掙錢貼補家用。她憤怒,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儘管她內心很埋怨朱湘的無能清高,但也無可奈何。

然而,就在朱湘和劉霓君能勉強維持生活時,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好不容易維持的生活天平也開始傾斜了。因為沒錢買奶粉,新生兒營養不良,不久便離世了。還有一個兒子則是因為沒錢治療而活活病死。這對劉霓君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對兩人的婚姻也是一次致命衝擊。如果不是朱湘任性,辭了工作,生活也就不會這麼艱苦了。

1933年,失去孩子,被愛妻嫌棄,四處奔波尋工作無果的朱湘在一艘前往南京的渡輪上,跳江自殺,年僅29歲。他縱身一躍,一死百了是解放了,可他忘了,家中還有食不果腹的劉霓君在等他。

16歲上清華,25歲當主任,他自命清高卻貧困一生,29歲因窮而自殺

圖 | 一家合影

作家謝冰瑩曾評價道:“朱湘是窮死的。”然而,縱觀朱湘的一生歷程,他是窮死,也是被自己的孤高性格害死。他曾說過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朋友、性和文章”,殊不知,還有活著。如若他能好好生活,不高傲待人,不輕視生活,或許就不會走上輕生道路了。

文 | 千拾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