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海豐縣志序

蓋聞修史之難無過於志,旨哉斯言!夫固以志也者,志也。考文徵獻而紀實以成,書匪直聊且馳騁其筆墨遂自居信史而不疑也,則志願可苟乎哉!抑更聞紫陽夫子守南康時,先郡志為詢其以志也者治之資也,因俗以為理端有賴焉,則是邑大夫可不究心於茲哉?而蒐羅折衷刊訂以示後之君子得所資以致治又謂非邑大夫之責也哉?假以修志之難而竟置於弗問,其亦非宜矣。知二說者可以觀於君之志乘矣夫。海豐舊非無志粵之。雍正九年,析坊廓、石帆、吉康三都別號陸豐縣,則既海陸分土志亦應從分也於君爰取舊志而精研詳核(核)一纂新之俾海陸之疆理劃。然海陸之事蹟亦各井然爾。志已告成,索餘弁言。餘披覽之下,由一邑之星野、山川、城郭、學校、田賦、丁猺,以及忠孝節廉之大,昆蟲草木之微,罔不條分縷晰,較若列眉而又未嘗稍摭拾浮詞以悖於古信史之意。務使後之君子按冊採風而獲吏治之津樑焉。則餘前之二說為畢。斯志之美云爾是為序。

旹乾隆十有五年,歲在庚午,仲夏。署惠州府事同知潮州府事金陵陸鏞撰。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國之有史與邑之有志,其義一也。分野應乎天文,山川應乎地理,賦役應乎版籍,學校應乎禮樂,訟獄獄應乎兵刑,名宦人物貞孝節烈應乎吏治人才,考獻徵文皆於是乎。在天之鐘秀不限乎遐裔,況吾海豐尤嶺南所稱望邑哉!粵稽三代,海豐地在要服外。秦平百越,分設郡縣,屬於南海,未置為邑,置邑自漢始。舊志謂晉明帝六年,改隸東官,殆未之考也。海豐之名郡始於唐貞觀初。宋仁宗時改為惠州,元為惠州路,明為惠州府,皆以海豐屬焉。嘉靖初,析龍溪六圖之地為惠來縣。本朝雍正九年,又析縣東三都地為陸豐縣,蓋邑自是凡兩析矣。康熙十一年、二十五年屢經修輯,去今六十年,字跡漫漶莫可辨識,且自分邑以後未立有志,舊所紀載與圖關隘多與今不合。邑之待有志蓋亟矣。餘以丙寅冬奉命尹茲土,自惟先中丞先光祿以來十一科名繼起清白相承其不容少有隕越,以負國恩而替家聲也。簿書錢穀夙夜弗敢怠,相其人情風土之所宜,利必與,弊必剔,日以撫字為競兢三年而政成人和,幸與吾邑士民相安,士民亦不餘棄也。日謀所以頌禱,而爼豆者餘蓋堅卻之雅不欲以市恩私矜名譽。為事獨念邑之有志與國史相表裡者,弗可闕也。公餘之暇就今所分隸者,按之舊本少為增刪,得書十卷,以付之梓庶。分邑以來,後之徵文考獻者得有所助雲,是為序。

時乾隆十四年己巳孟冬之吉,勅授文林郎知海豐縣事金壇於卜熊撰。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大明嘉靖版《海豐縣志》縣治圖篇。

輿圖· 海豐合縣輿圖

按海豐全圖幅員四百餘里,極南天末形勢。孤懸其背,則層巒疊嶂,其面朝大壑巨洋,潮之上吭,惠之左臂也。囗者人奪魚鹽之利,旋茲兵燹之氛。我囗朝奠鼎以來,車苫一統,聲教四訖,惟茲嚴險之地,遂成禮儀之邦。囗宇囗章視昔孔囗謹志其全圖以為後來考鏡雲。

邑治之北四十里為冷飯坑[1],析為三道,其直北一道二十里為新田,又十里為上護,又三十里為河田營,河田營復析為二道,其直北三十里為侖嶺[2],又十里為五雲峒[3],又十里為船埠頭,過江十里為霖田[4]大廟,則潮之揭陽界也。河田營西北二十里為螺溪,又二十里為上砂,旁為下砂,又二十里為溜砂[5],則嘉應之長樂[6]界也。冷飯坑東北一道三十里為三溪[7],又三十里為葫(蘆?)蜂,又十五里為八苑峒[8],又三十里為蛟溪[9],又二十里為龍潭[10],則潮之惠來界也。冷飯坑西北一道二十里為官坡塘,又十里為激石溪[11],又十里為崛龍逕,此處最險,為沙田嶺,為樟樹坳,則歸善海豐之交界也。邑治之西一百三十里為鵝埠分水塘,則歸善[12]界也。(以上陸地)

邑之三面距海,東起石帆港[13],接潮之惠來境,其東置甲子巡司,其西置甲子所城,三十里至寧海澳,外有魚尾澳,洲渚延亙,可以泊舟,中有湖東港,山勢盤曲,可以避風。又二十里至石橋港[14],外有田尾澳[15],亦可以泊舟,中至碣石衛。又四十里至烏坎港,又二十里至捷勝所,外有白砂湖[16]遮港角,亦可以泊舟,中有大德港[17],又三十里至長沙港[18],又三十五里至謝道山[19],謝道山離縣僅十里,則邑治之門戶也。(以上海濱)

[1] 冷飯坑,又名冷飯埔,在今平東鎮雙墩村境內。

[2] 侖嶺,在今陸河縣水唇鎮境內。

[3] 五雲峒,今屬揭西縣五雲鎮管轄。

[4] 霖田,即揭陽縣霖田都,今揭西河婆一帶。

[5] 溜砂,位於今五華縣橋江鎮境內。

[6] 嘉應,即今梅州地區,清為嘉應府。長樂,五華縣舊名。

[7] 三溪,今陸豐大安鎮三溪徑一帶。

[8] 八苑峒,即八萬峒,位於陸豐八萬境內。

[9] 蛟溪,位於博美鎮蛟溪村。

[10] 龍潭,位於陂洋鎮龍潭。

[11] 激石溪,位於新田鎮西北。

[12] 歸善,惠陽縣舊名,轄今之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一帶。

[13] 石帆港,即今甲子港。明清時甲子已成為石帆區域中心。

[14] 石橋港,即今碣石港。碣石唐代時設石橋鹽場,這一帶已經形成小型碼頭,故稱為石橋。

[15] 田尾澳,在今碣石鎮田尾山一帶。

[16] 白砂湖,即今白沙湖。

[17] 大德港,即今大湖漁港。明清時大湖鎮屬金錫都大德約。

[18] 長沙港,今馬宮長沙灣一帶。

[19] 謝道山,位於海豐附城鎮道山村,是海豐縣城的門戶。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大明嘉靖版《海豐縣志》縣治圖篇。

輿圖·海豐分縣輿圖

疆域日闢,人物日繁,雖海隅之邑,無異中都。總理恐有鞭長弗及之虞,分制自無絲棼難治之慮。我世宗皇帝詔分海豐三都為陸豐縣,存四都為海豐縣,經畫之周詳不遺遐違,今合縣全圖既臚於前,更應於分縣之後而詳志之。海豐舊七都,雍正九年析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為陸豐縣,存興賢、石塘、金廂、楊安四都為海豐縣。其分界東四十里至白沙[1],東北五十里至伯公門,東南七十里至大德港,三處與陸豐分界;西一百三十里至鵝埠分水塘,西北八十里至大安峒[2],西南九十里至小漠旺官墟[3],南五十里至汕尾海邊,北四十里至囗仔,五處與歸善分界也。

[1] 白沙,即今可塘鎮可北(管區)白沙村。

[2] 大安峒,位於赤石鎮東北部。

[3] 旺官墟,即今小漠鎮旺官社區。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輿圖· 縣治圖

撫安瀾之,禹句成制錦之花,封所以隆上都而觀萬國也。由幹及枝,自郡而下,縣各有治,縣之有治,以有城有池而治也。有城有池,而後民安於居,商安於市,士安於庠,兵安於伍,故治也。海豐屬沿海大邑,凡蒞茲土者,凜設險而惕復隍,庶無負干城之寄,謹志斯圖,以常冰囗焉。舊縣惟土城,元至正後廢之。明洪武十七年,都指揮[1]花茂[2]奏立守囗千戶所千戶馬枮木築磚,城高一丈,五尺厚,稱之,周圍三百九十六丈,雉堞七百八十,有一關門,四上有敞樓立。望樓於縣署後,銃櫃十一座,城外環以池,深廣各一丈,年久池塞。正德五年,分守劉公璿重溶之,深廣倍於舊。十五年,千戶李綱修四門以幾板鉛之。已而西北城樓圮。嘉靖十年,知縣陳一善重建。己亥[3]壞於颶風。知縣劉存仁葺之。戊午[4],倭寇之警,知縣張濟時加築女牆,垛眼閉,北門以防守,三門各裹以鐵葉。城外又築土圍,高七丈。土圍外浚溝,廣二丈,深七尺。於東北隅砌石,障溪水使入溝。東南隅作一斗門,障溝水使溢而後流。萬曆十二年,知縣陳汝鳳築偃月城,增以女牆,益樓五,益門五。癸卯[5],女牆圮,知縣郭咸和重築之。壬子[6]六月,颶風,城垣銃櫃多塌,知縣董繼周、千戶呂慶楊共為振理。天啟丁卯[7],春,雨壞城,知縣計成久葺之。崇正己巳[8],知縣週一敬於北望樓倍而廣之,以為縣署之後屏,前制太狹也。甲戌[9]海寇劉香之變,知縣張祈(祚)年重新銃櫃。庚辰[10],署縣事王孫蕙增修,知縣陳振琦竣其事。厥後,城垣多圮。國朝雍正十年,知縣葉世美修理未竣旋圯。十一年,知縣王增躬親調督修理,完固四門、望樓、銃櫃,罔不整飭,但環城溝池一浚於分守劉公璿,再溶於知縣張濟時,日久堙塞,水源枯涸,囗而疏之,以便灌溉,以備不處實,守令之責也。而工費浩繁,囗有志而未逮焉。

[1] 都指揮使司,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長官是都指揮使。

[2] 花茂,安徽巢縣人,時任廣東都指揮使。

[3] 己亥,即嘉靖十八年(1539年)。

[4] 戊午,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5] 癸卯,即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6] 壬子,即萬曆四十年(1612年)。

[7] 天啟丁卯,即天啟七年(1627年)。

[8] 崇正己巳,即崇禎二年(1629年)。

[9] 甲戌,即崇禎七年(1634年)。

[10] 庚辰,即崇禎十三年(1640年)。

輿圖· 山川

山自大庾[1]來,東囗贛之安遠[2],北亙而西越興寧,南折至揭陽之境。召堯(山上)盤薄,跨地百餘里,為五嶺之支,海豐之宗山也。復自東南矗起三山,亦名霖田山,為縣治東北,翰又絡繹二百里許,曰幹木嶂,山產幹木。山勢微,扨而起為蓮花峰,列峰如蓮,邑人擬為九華。峰之前則為銀瓶,山四時產茶。

瀑布懸練峭峙千仞頂絕銳猶建瓶

倚之龍津之源,於是出焉。又前十餘里為五坡嶺,曰宋文丞相方飯亭,亭前右丞相祠裡許至邑。

日佛子嶺[3]踚嶺而西四十里曰蜈蚣口,又六十里曰大蹊嶺[4],連迤而下,曰羊蹄嶺[5]。又西一百八十里曰楊安峒。自西而北曰鵝埠嶺,麓有溫泉。又北曰神田嶂。嶄絕險阨,為縣治西北,翰其極北曰望雲嶺[6],按史宋文丞相自潮陽移屯五坡嶺,方飯,元兵突至,被執其長子道生[7]及杜潘、鄒鳳[8]逸去。屯於南嶺,故曰望雲也。又一百八十里曰五雲峒(五雲峒屬陸豐界,山川屬陸豐界者,若概去之,則龍脈不貫,特註明某山某川屬彼界)。四山回抱如碧玉環,人處其中不異盤谷。邑東二十里曰東保障,高矗方峻,與銀瓶西遮之兩保障,奕然對峙。又邑治二里,曰龍山[9],偃塞蜿蜒,扼住龍津水口。昔山巔石壁有字,雲宋嘉定[10]“己卯九月九日,盧少英、黃澄清率同官五人泛菊於此”,背有龍山二字。嘉靖庚寅[11]大旱,知縣陳一善禱雨,輒應父老為建祠於此,祠前有觀稼亭,今刻石並祠與亭俱已廢滅,不可考矣。又五十里曰法留山[12](屬陸豐界),頂有石室,唐元和末[13]僧大顛[14]嘗居之。極東二百二十里曰旗峰,狀如飛囗半枕海山,為縣治東鎮西南方入貢,望此為識雲。其二百五十里曰圭山,甲子巡司直其下。山石屹立,象如執圭,故名圭山,或曰湖中石,浮水面如龜,又名龜山也。(法留山、旗峰、圭山俱屬陸豐界)邑東南十里曰小金籠山[15],山半有泉,甘潔,雖旱不絕,舟人稱為聖井。南轉至長沙海口,曰大金籠山[16]。距邑八十里,為縣治南鎮二山,舊俗呼為大小雞籠,宋端宗易為金籠。隋志雲海豐有黑龍山是也。其正南五十里有山曰雙桂,以雙峰並峙,秀蔚蒼翠,故名。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銀瓶飛瀑(乾隆版)

蓮峰疊翠(乾隆版)

(八景):銀瓶飛瀑(在石塘都銀瓶山) 、蓮峰疊翠(在石塘都蓮花山)、海門潮聲(在金錫都海口)、麗江月色(在興賢都鹿境界)、龍津漁唱(在興賢都龍津橋)、鳳河晚渡(在楊安都鳳河)、長沙夜雨(在金錫都長沙)、萬壽曉鍾(在興賢都東城外)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龍津漁唱(乾隆版)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麗江月色(乾隆古圖)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萬壽曉鍾(乾隆版)

邑有八景,其得名不知何時,命之者不知何人,大約山川靈秀自然結。撰以供唫眺耳。夫尋幽摘奧,固文人之韻事,而投贈留題,實名勝之菁華,千秋膾炙,亦囗囗之一大觀也。

汕尾海陸豐文史—乾隆十五年版《海豐縣志》含海豐縣輿圖陸豐

海門潮聲(乾隆版)

山勢自北而南,水因之皆南注。邑東一里為龍津溪,源自銀瓶山,東流至於小金籠合赤岸大小液水為三江,赤岸去縣十里,其源一自激石,一自堀龍逕,合流於青湖[17],歧流於新滘,入於海。邑東南十里為和豐滘,二十五里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宋舟師至,鑿而通之,閩廣販鹽諸舶往往聚此,上五里有嶺,宋人築土為階,遺址猶存,所謂宋師嶺[18]也。又東八十里為東海滘(東海滘即今陸豐縣),源於吉康螺溪南流百里,派分為二,東流出迎仙橋[19],西流為沙塘溪,入於海。九十里曰湧口,源於黃坭坑,東合蜆溪諸水入於海,曰甲子門,水距邑二百五十里。宋景炎丁丑[20],端宗浮海駐此。舊傳海中石刻一百二十,甲子其津有十八奇石屹立,彷彿類人。鄉人建坊於此,刻於石曰“登瀛”,(螺溪、沙塘、湧口、蜆溪、甲子門俱屬陸豐界)取十八學士之義,今皆廢滅矣。邑西二十里曰小液溪,源於馬鞍山[21]。三十里曰大液溪,源於小溪山,南合流為田心溪,東會龍津諸水入於海。邑南八十里為麗江浦,亦名長沙海口,囗囗津、赤岸、大小液入於海。曰白沙湖距邑東一百五十里,又為桑洲湖,距囗東五里(山川分名及索隱見後續集)

[1] 大庾,今江西省贛州大餘縣。大庾嶺為五嶺之一。

[2] 安遠,即江西省贛州安遠縣。

[3] 佛子嶺,在海豐縣城西郊,大面嶺西側。

[4] 大蹊嶺,位於赤石鎮境內。

[5] 羊蹄嶺,位於赤石、梅隴、鮜門三鎮交界處。

[6] 望雲嶺,位於增城市境內。

[7] 道生,即文天祥長子文道生。

[8] 鄒鳳,文天祥部將。

[9] 龍山,位於海豐縣城東部,龍津溪東畔。現闢為龍山公園。

[10] 嘉定,宋仁宗最後一個年號(1208-1224年),嘉定己卯是公元1219年。

[11] 嘉靖庚寅,即公元1530年。

[12] 法留山,位於潭西鎮北部,毗鄰清雲山。山上建有清峰寺。

[13] 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

[14] 大顛,唐代著名高僧。(公元732-824年)

[15] 小金籠山,即今海豐縣附城鹿境山。

[16] 大金籠山,即今馬宮街道雞籠山。

[17] 青湖,即今公平水庫。

[18] 宋師嶺,位於可塘鎮宋溪頭村一帶。

[19] 迎仙橋,位於陸豐東海街道境內。

[20] 景炎丁丑,即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

[21] 馬鞍山,即位於海城鎮蓮花的馬鞍山。

輿圖· 潮汐

大海在縣東南,東流閩浙,南通島裔,抱縣治之牛,其潮汐晝夜再至。候潮之法,以太陰所躔天盤。子、午、卯、酉之位定其消長,月臨於午為長之極,歷未及申、酉而漸消,消極復長,以至於子,自子至午亦如之,此其大較也。然月臨。子、午、卯、酉時有先後潮,因之故亦有晝、夜、早、暮之候。凡潮汐有五節,晦與望後三日為平潮,又三日為落潮,又三日為敗潮,此自長如消者也。又三日為起潮,又三日為旺潮,此自消而長者也。平潮夏在辰,冬在午,春、秋在巳。其汐夏在戌,冬在子,春、秋在亥。落潮各退一時,敗潮進二時,起潮亦如之。惟春潮汐如平潮旺潮視平潮各進一時,與閩楚異,地氣使然也。落潮水勢漸劣,敗潮魚蝦退散,網罟不施。起潮忌種擠囗囗囗炙,用之易敗。宋餘囗公有言曰:“晦望前三日潮勢長,後三日潮勢極大,即所謂起與旺。月弦之際,潮之去來合沓不盡,所謂敗與落,俗亦曰合沓,水義言潮勢微劣不能進退故也。

輿圖· 氣候

邑地勢極南又瀕海,陽囗之氣常洩,陰溼之氣常盛。陽氣洩,故四時常花,三冬不雪;陰氣盛,故邑多昏霧,夜靜生涼。凡嶺南之地,通號瘴鄉。邑之環繞皆山者,瘴癘尤多。海豐三面皆海,惟北多山,瘴癘幸少。瘴候始於三月,止於九月,春名青草,秋號黃茅,春秋之季,觸其氣者,病類陰痺,非節飲食慎嗜慾葆元,固本之有素,一旦漫投以藥餌,鮮有不罹其害者。夏秋間,炎暑如焚,海底虺虺如雷徹數十里,晝夜弗止,其時必有颶風,甚則折木、髮屋、飛砂,為居民大患。其土氣熱,故多稻少麥。或隆冬見薄冰,鄉人以為瑞。又溼地多白蟻,家有藏書者宜慎之。

都裡

先王之制,辨上以都,受都以裡,明囗囗而驗風俗,亦王政之所以必周者也。海豐山窠海澳,閭閻絡繹,欲使編戶,各安其所屬,井牧族黨,有不容或紊者。今於三都隸於陸豐者,不煩再登其四都之屬於海豐者,詳而志之。於以見別疆分理,今若殊稱,均道里而嚴保甲,無敢隕越焉耳。

縣城內外曰興賢都(其裡二 其圖二) 東南曰石塘都(其裡六 其圖六) 南曰金錫都(其裡五 其圖五) 西南曰楊安都(其裡二 其圖二)

興賢都

東笏[1] 下巷[2] 埔下[3] 五獅凹 徑口 員山[4] 囗口 員埔[5] 沙囗烏石[6] 卓厝[7] 陂頭園

石塘都

斜港 赤山[8] 嶼仔 謝道山[9] 滘洋[10] 赤岸 田溪 臺湧[11] 青草 長沙 青湖[12] 冷飯坑 [13]長圳[14] 公平竹率[15] 長橋[16] 羅東[17]

金錫都

橫山[18] 渡塘[19] 高湖[20] 楊古埔[21] 鶴髮[22] 平湧 桃花 赤花[23] 黃茹[24] 高螺[25] 大化[26] 郭洲嶺[27] 青坑[28] 馬行南洋[29] 埔邊南汾 新村[30] 後棚[31] 大德港[32] 長沙青草[33] 浪湧[34] 坎下[35] 捷勝汕尾 赤岡 青洲坑 蓮池

楊安都

巴洲 田心桂嶺[36] 雷公田[37] 燕潭[38] 水踏 峽豆 燕洲 大液[39] 幽湧[40] 小液 磨刀坑 下埔[41] 陂兜[42] 囗囗 塗頭[43] 村兜[44] 溝尾[45] 石角頭[46] 溝下 淡水 港口 下港[47] 三山[48] 下寮 上墩[49] 丫口宮 直界[50] 橫路 嶼仔 梅隴 新埔 王化 新寮 割毛溝 味田 碗窯[51] 吳厝[52] 官田 黃塘[53] 熱水 鵝埠 黃黨池 大安 牛頭 大嶂 凹頭 東莊 石洲 漢沙 省齊寨 狗尾 鳳山 平安 焦闐 赤石 楊安 客仔 孔子門[54]

按海豐四都,沿海多於附山。興賢一都,邑治二里,囗氏雜處市囗道路,犬牙相錯。難盡關畊。石塘一都,岡麓高坦,其所種植,不過豆黍薯芋,以及姜蔗茶藍之類,可補穀食之不足而已。金錫一都,山海各半,田囗饒裕,又素無春秋水障淹沒之患,洵稱樂土。楊安一都,一望原囗,土壤邃沃,歲收倍於他鄉,惟慮颶風,鼓浪瞬息,澎湃遂成巨浸。雍正甲寅前令林寅[55]躬度形勢,以東澳口[56]至西炮臺[57]橫亙十餘里乃潮汐必經之路,爰集眾議囗囗工程,田主計種出錢,佃人計戶出力,填築土壆,非同石。潮汐衝激,歲久必潰。乾隆戊辰[58]二月,復鳩工修築之,通都長保無虞,功德永垂不朽。是綢繆於未雨,其敢忘諸。又楊安之谷可濟三都,諺曰:“楊安熟,海豐足”,非虛語也。近者楊安有秋而粒米不入,縣市者蓋奸商,賤囗出購他邑以獲厚利故也。今令營泛嚴其盤詰,保甲察其情形,庶幾不致肥商以瘠農乎?

[1] 東笏,位於海豐縣城東南,屬附城鎮。

[2] 下巷,位於海豐縣城南,現屬海城鎮城西社區。

[3] 埔下,位於海豐縣城南,北與下巷相連。

[4] 員山,即今圓山,屬附城鎮。

[5] 員埔,即今圓埔,位於聯安渡頭西南。

[6] 烏石,位於海豐縣城南,屬附城鎮。

[7] 卓厝,在今聯安鎮。

[8] 赤山,即城東鎮赤山村。

[9] 謝道山,在今附城鎮道山村。

[10] 滘洋,在今可塘陳厝圍。

[11] 臺湧,即今城東鎮臺東村。

[12] 青湖,即今公平鎮青湖村。

[13] 冷飯坑,在今平東鎮雙墩村轄境內。

[14] 長圳,即今黃羌鎮長圳村。

[15] 竹率,即今黃羌鎮竹戌村。

[16] 長橋,即今可塘鎮長橋村。

[17] 羅東,即今可塘鎮羅東村。

[18] 橫山,即今陶河鎮橫山村。

[19] 渡塘,即今陶河鎮陶塘社區。

[20] 高湖,即今陶河鎮高湖村。

[21] 楊古埔,即今陶河鎮楊古埔鄉。

[22] 鶴髮,即今赤坑鎮鶴髮村,屬崗頭行政村管轄。

[23] 赤花,即今赤坑鎮赤花村。

[24] 黃茹,即今赤坑鎮黃茹村,屬下蘭行政村管轄。

[25] 高螺,即今大湖鎮高螺村。

[26] 大化,即今赤坑鎮大化村。

[27] 郭洲嶺,即今赤坑鎮角州嶺村,屬下圍行政村管轄。

[28] 青坑,即今赤坑鎮區青坑墟。

[29] 南洋,即今紅草鎮南洋村,屬青山行政村管轄。

[30] 新村,即今紅草鎮新村村。

[31] 後棚,即今馬宮街道後棚村。

[32] 大德港,在今大湖鎮大德鄉。

[33] 青草,即今紅草鎮紅草社區。

[34] 浪湧,即今馬宮街道浪清村。

[35] 坎下,即今位於汕尾市區的坎下城。

[36] 桂嶺,位於聯安鎮。

[37] 雷公田,即今聯安鎮聯田村。

[38] 燕潭,位於今聯安鎮。

[39] 大液,位於今聯安鎮。

[40] 幽湧,即今聯安鎮友衝村。

[41] 下埔,即今聯安鎮霞埔村。

[42] 陂兜,位於聯安鎮。

[43] 塗頭,即梅隴鎮塗頭村。

[44] 村兜,即梅隴鎮倉兜村。

[45] 溝尾,即梅隴鎮溝尾村。

[46] 石角頭,即聯安鎮石角頭村。

[47] 下港,位於梅隴鎮。

[48] 三山,即梅隴鎮三山村。

[49] 上墩,即梅隴鎮上墩村。

[50] 直界,即梅隴鎮直界村。

[51] 碗窯,即赤石鎮碗窯村。

[52] 吳厝,即赤石鎮吳厝村。

[53] 黃塘,即鵝埠鎮黃塘村。

[54] 孔子門,位於梅隴鎮。

[55] 林寅,雍正十一年海豐縣令。雍正甲寅年(1734年),在東沃建設神廟,建成梅隴王壆。

[56] 東澳口,即今梅隴鎮東澳村。

[57] 西炮臺,即今梅隴鎮炮臺村。

[58] 乾隆戊辰,即1748年。

建置

凡古人有所建置者,上關治理,下系民情,非苟而已也。《易》曰:“先王以建萬國”。顏師古曰:置,立也。徐楷又以為置之,則去之。今志之所謂建置者,固志其所立而非志其所去,則置亦建也云爾。海豐濱海要區,凡衙宇、倉庫、郵傳以及壇廟、橋道、關津、市鎮皆不可缺者,宋以前杳不可考。田元洎明以至今日,其所建置得囗耳食者不可不志,接諸目覩者尤不可不志。囗考志者知經營創造非徒侈土木之壯觀,而必憬然思所以出治理順民情者焉。

縣署

縣署在縣城北,廣輪四十丈。明洪武三年庚戌,前邑令陳規建置。永樂十二年甲午,主簿盧景清修之,後圮。成化十五年戊戌,縣丞陳日光重建。正德七年壬申,前令楊繼榮建譙樓暨獄房,嘉靖癸未前令林克潤、乙酉推官周楫相繼修葺。庚寅,前令陳一善建平政坊於譙樓之南。己酉前令饒士亨加以繕理懸匾於堂,日牧愛雲城守也。堂左為幕囗,後為燕堂,又後為知

為倉西典史宅室之前兩序

中露臺甬道,又前戒石亭。亭前儀門,獄房在儀門右。又前譙樓,土地祠在譙樓左。縣門外左申明亭,右旌善亭。戊午前令張濟時易中堂之匾為親民,又於譙樓之南建牌坊六楹以代囗,題曰海上第一封,旋圮。萬曆十五年,前令陳汝鳳建寅賓館於譙樓右,縣門外設照牆,作記刻於石。又前建石牌樓,刻字於其上,內書牧宰侯封,外書鋪舒聖化。己亥,前令葉維榮高大其譙樓,中懸匾,曰“升聞”;外豎匾,書“海豐縣”三字;更堂上匾曰“親民遠奸”,刻二箴於壁;懸匾後堂,曰“思補”,作六箴而刻之。癸卯,前令郭咸和修葺前堂。庚申,前令何朝宗以戒石亭蔽塞中堂,乃遷其碑於譙樓之上,撤其亭而易以坊內登戒銘,外書“清慎勤”三字。天啟元年,前令陳鍾盛以譙樓高大,逼壓堂面,復更張之,旋圮。我朝康熙五年,前令阮士鵬重加整理。乾隆八年,前令萬紹祖由大堂至譙樓業經修葺。閱數年後,自後堂及署屋漸次傾頹,四圍瓦礫。至十二年,復捐資遍葺,並多增建焉。

行署

憲臺行館(在縣城東門內, 舊志有按察行臺、按察分司、悔防廳、參將府,今俱廢。)

巡檢司

鵝埠嶺 巡檢一員 吏一人

汕尾港 巡檢一員 吏一人(新設後奉裁)

南豐(在縣西門外下街,今囗)平安(在縣西七十里,今囗) 南豐、平安二驛舊設驛丞各一員,吏各一人,後奉裁改設汕尾司。

海豐所署(乾隆三年奉裁前令林寅詳改義學)

碣石衛署(乾隆三年奉裁前令林寅奉文估價二百二十兩售姚姓作宗祠

常平倉 第一座樂太平、第二座喜豐年、第三座乾元亨利貞、第四座仁義禮智信

南門新倉一大座(坐北向南),東乃求萬三敖,西斯箱二敖義學,門內東西二敖(即舊社倉)縣署左大有二敖,右南北二敖(敖字上廠)

養濟(在西門外馬王廟內) 漏澤園(在縣城外西北二里)

郵遞

東路:縣前塘(十里至) 赤岸(十里至)羅山(十里至) 長橋(十里至) 白沙分水橋陸豐交界

西路:縣前塘(十里至) 小液(十里至)大液(十里至) 王化(十里至) 香溪(十里至) 茶亭(十里至) 羊蹄嶺(十里至) 新逕(十里至) 鳳河(十里至) 香溪(十里至) 水尾(十里至) 長囗(十里至)歸善平政驛 味田

北路:縣前塘(十里至) 屯仔(十里至)青湖(十里至) 水口(十里至) 冷飯坑(十里至) 橫隴(十里至) 陸豐新田計縣治至府凡二百五十三里,至會城凡五百零八里,西望留都,凡五千一百五十三里,北仰神京,凡八千六百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