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古時“七十二營盤”

明洪武初年,興屯田之政。當時分軍屯民屯兩種,凡衛所駐地的村莊,稱軍屯,軍屯者又多稱營,例如井營、王營、餘營等。汝州的72營盤,主要分佈在汝州的東南、寶豐的西南、魯山的東北、葉縣的北部、郟 縣的南部和汝陽的東北交界地區,涉及村鎮280多個。其中稱營的村莊就有78個。故有72營盤之說(詳見附清道光汝州圖)。

河南汝州古時“七十二營盤”

朱元璋為了防止權臣專橫,將其諸子分封各地為王。但“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食祿而不治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25子為伊王,歲祿兩千石。高皇御左順門諭指揮葛川先於河南五百里內屯種多種小麥,以便家口就食。葛川遂奉命於汝州、襄城、魯山、郟、葉等處屯種,設百戶20 典,置儀衛司6所。嘉靖已未(1559)在長營所立碑記撰稱:“其舊培樓乃伊厲王聽政樓也”。即行營屯管廳之所,汝州設衛即始於此。

汝州衛包括汝、魯、郟、葉、寶邊境地區,最遠至葉縣褚莊、瓦店營一帶,距州城180裡。衛官設置有指揮使,從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鎮撫使,從五品;經歷,從七品。衛以下為左千戶、副千戶、右千戶,左百戶,右百戶。衛領兵5600人,千戶領兵1120人。百戶領兵112人。分理屯田、驗軍、營操、巡捕、漕運、出哨、戍守、軍器諸雜務。自衛指揮使以下各官多為世襲,其軍士亦父子相繼,為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河南汝州古時“七十二營盤”

明代的屯田 之政,寓兵於農,利在田業。軍屯 則領之衛所。汝州衛地多與鄰縣政區交插,故軍屯與民屯相雜。凡衛石,二分守城,八分屯種,軍田一份50畝,納正糧12所兵每畝合二斗四升,為受田之負擔,餘則屯貯由本軍自支。

清朝初期,又置衛官守備、左戶、右戶、中戶、前戶、後戶、百總。順治十六年(1659),奉文裁衛並地入州,改設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進行邊衛防汛。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巡撫以“各營地犬牙交錯,稽查難周,”大營衛等24處距汝州近,洪家營等57 處距魯山近,洪寺營等2處距郟 縣近,胡家莊等109 處距寶豐近,獻營等10處距葉縣近為由,“實行查議併入附近各縣”。當時衛民“奕崇德等以並衛入州已閱70餘年,祖父子孫世被汝化,一旦分撥入縣,無論情有不忍,即錢糧難以確數盡一,紳士籍貫亦難驟更,考試等事勢必經縣過府,以此計其道,則縣雖近而實遠,論其往返,則州雖遠而實近”種種為由,情願仍歸汝州管轄。州守趙霖呈文報院批准,仍屬汝州不移。至道光二十年(1840),其地計有村莊283個,共編為四里,其中沈屯裡包括現屬葉縣西南的褚莊,田莊、魯山的張官營、辛集(現焦枝線車站)、平頂山市區的東大營、小營、祁營,共屬村莊107個。餘屯裡包括平頂山市區的恭莊、毛營、焦店,寶豐境的餘官營(漯寶線車站)一帶地區,共屬村莊80個。丁屯裡包括寶豐境的西大營,平頂山市西區韓莊(礦區)一帶地區,共屬村莊74個。孫屯裡包括汝州市小屯鄉東南的長營,楊起營、季寨、魔冢營、李珍莊一帶地區,共屬村莊22個。

河南汝州古時“七十二營盤”

洪武初,還在汝州西部置河南衛,包括響崗營、羅家營、白土泉三個村莊,順治間隨汝州衛並地入州,併入汝州後仍依河南衛原名。

民國初年。時局多變,該地處於邊境,屢遭兵匪之患,且又與鄰縣政區交插,行事尤為不便。因此,省當局多次指令儘快劃分插花地的歸屬問題,而該地民眾則以習慣為由,拒歸他縣。1928年開封人梁承祺就任臨汝縣長時,為解決插花地一事,學生上街遊行,高喊“打倒梁承祺”。1933年11月,省委派顧、洪二委員來臨汝處理插花地,群眾又遊行反對,二人被趕走。其地民眾向當局稟呈,表示志已堅決,誓死不歸他縣。省電令縣府,切實勸導民眾。1934年經縣長崔友韓把插花地劃定,分別劃歸鄰近各縣管理。

據《河南政治月刊》(1935年)所載,“自整理插花地以來,以臨汝插花地人民反對為最烈,甚至聚眾數千,示威請願,幸政府始終不為所動,並一面委派專員,赴縣督飭辦理,卒能將此項問題徹底解決,從前汝、魯、寶、郟 、伊等處,匪患最熾,而臨汝插花地內實為“土匪”巢窟,凡作奸犯科事等多出自插花地內,現自臨汝插花地交割後,匪氛頓息,鄰近各縣地方,均歸安靖,可見整理插花地於國家治安行政上意義最為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