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一共傳十二世十六帝。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朱元璋

  在古代時皇帝去世都要修建陵墓,雖然陵墓都有墳的意思,但是陵墓的工程量可比修墳大多了,最著名的秦始皇陵從秦始皇登基開始修,一直到秦始皇駕崩都沒修完,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明朝的皇帝也一樣,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尋找合適的地點做陵墓,等到去世之後就開始修建,一般都會修建個三五年,從這點上來看宋朝修建皇陵用時最短,不管多大的皇陵都要在七個月之內完工。

  北京附近有座十三陵水庫,那旁邊據說就是明朝皇帝的十三座陵墓,那麼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在北京附近只有十三座陵墓呢?原來明朝有三位皇帝的情況與眾不同。

  第一位自然是開國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的,南京是他的大本營,而且南京城的地理條件也還可以,有“虎踞龍蟠”之稱,曾經也是東吳、東晉及南朝諸國的帝都,有一定的歷史底蘊,所以明太祖的陵墓就放在南京,叫做“孝陵”,並且有一支軍隊叫做孝陵衛專門鎮守這裡。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孝陵

  當初修建明孝陵時挖土挖出了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按照當時風水界的觀點來看兩座陵墓在一起是不太好的,可是朱元璋聽說了之後只是微笑著說道:“孫權也是條漢子,就讓他為朕當個守門將軍吧!”於是孫權的陵墓被安排在了孝陵的邊緣。

  第二個特殊情況是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的後期放棄了穩紮穩打的戰略,直搗南京城,曹國公李景隆開南京城門為應,朱棣率軍入城,宮內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千古迷案,據說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有秘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任務。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

  最後一位特殊情況的則是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本來是當不了皇帝的,奈何他哥哥朱祁鎮太能“做”,好好的北京城不呆,非要聽個老太監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外行指導內行,在土木堡被蒙古軍隊殺得血流成河,老太監王振被侍衛將軍樊忠捶死,而朱祁鎮則被瓦剌太師也先抓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然後朱祁鎮被蒙古人當成免死金牌拿去叩關,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土木堡之變

  結果大明的文官們不願意開門便宜那幫蒙古人,但是皇帝在蒙古人手中讓大家很被動,於是他們與太后合計就立鄴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並且宣佈蒙古人手上的是太上皇,他的命令屬於“人走茶涼”不管用了,當時朱祁鈺還不是很樂意當皇帝,最後還是太后說動他才肯當。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朱祁鈺

  後來蒙古人一看實在不行給點贖金也行,最後還是朱祁鎮的皇后變賣首飾將朱祁鎮贖了回來,可是這個時候朱祁鈺當皇帝當的正過癮,不想把皇帝位置還給哥哥了,於是朱祁鎮只好繼續當他的太上皇。

  誰知道朱祁鈺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惟一的兒子也病死了,於是幾個大臣又合謀迎立了朱祁鎮復辟,並且幾個侫臣還藉機殺害了于謙,所以朱祁鎮又成功當上皇帝了,並且改年號為天順,可是當時朱祁鈺還沒病死呢,但是朱祁鎮剛剛復位成功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所以那幾天明朝同時有兩位皇帝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北京附近只有十三陵?

朱祁鎮

  等到朱祁鈺病死後,朱祁鎮才回過味來,給這個弟弟諡號“戾”,並且只肯以親王禮下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是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帝陵群的皇帝,後來朱祁鎮去世之後,其子朱見深即位,這時候才恢復景泰帝的皇帝位,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

  所以,明十三陵裡只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棠、明武宗朱厚燳、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僖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這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是目前唯一打開過地宮的明朝皇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