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陝西定邊鹽田

連綿起伏的山脈,荒草覆蓋的黃土,一望無際的花海,這裡是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交匯點,站在這個交匯點上向四周眺望,三條通往三個方向的公路伸向遠方,留下了三省人民的風土人情。這個三省交匯點在陝西境內位於定邊縣南部。在古代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征戰不斷的年代,定邊是邊關重鎮、國之要塞,也是茶馬古道和貿易樞紐。遷徙雜居、戰爭貿易、民族融合鑄就了當地人奔放豪邁、寬厚大度的性格。這就是定邊人常說的:"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豔陽高照、清風輕輕吹動著白于山區一片小土坡上的蕎麥花海,花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隨風漂來。從土坡向下望去,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呈三面結構,上面分別刻著;陝西省定邊縣姬塬鎮、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麻黃山鄉,甘肅省環線秦團莊鄉。這便是陝甘寧三省區的界碑。界碑旁偶有車輛經過,人們停車駐足,拍照留念。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陝西定邊古城牆和古烽火臺

邊城陝西:站在山頂,腳踏三省向東遙望陝西,只見廣闊的蕎麥花海盡頭處是一個小村莊。這村子名叫遼陽村是隸屬於定邊縣姬塬鎮姬塬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位於白於深山中的遼陽村,地勢北高南低,以山、溝、峁、臺、丘陵等地貌為主,十字河自南往北貫穿全村。站在村子最高處,無論你朝哪裡望,都能看到一座座矗立在荒漠中的烽火臺。烽火臺是村子最為醒目的標誌,也是當地人最引以為傲的瑰寶,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金戈鐵馬。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東莊烽火臺遺址、張中臺烽火臺遺址等。遼陽曾稱作饒陽,交通便利,過去人們常把甘肅的核桃等乾果經過這裡,運到陝西定邊,再從定邊換回鹽,運回甘肅,如今隨著定劉張公路的建成通車,這個曾經繁華一時的小村莊也逐漸恢復了寧靜。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陝西定邊古城牆

離遼陽村不遠的饒陽堡舊址,北宋時稱作饒陽水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為饒陽堡。饒陽堡舊址南鄰深溝,北依山坡,地勢險峻,扼守川道,饒陽堡東北半部在山坡上,西南半部在平川門設在東北,現在山坡處尚存牆體,牆體高3~6米,基座寬8~10米,平地中不見牆體遺址內多件明代磚瓦塊及明代瓷片。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陝西定邊風力發電機與蕎麥田

"走到姬塬,涼水拌炒麵,若要犟個嘴只,只給炒麵不給水。"姬塬老話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有人路過姬塬時,主人寧施糧不出水,因為雞源水源奇缺,人畜飲水全依賴置窖,十字河細水長流,但水質苦澀不堪入口。"也有書中記載:"姬塬水少,而味苦澀,即鑿井,亦十無一甘。家各置窖,貯夏雨冬雪,其中雖雜汙穢,而舍此無可為水。"

據瞭解,姬塬鎮海拔最高處,1838米,最低處十字河溝底海拔1326米,落差512米。姬塬地區氣候特點是春多風、夏乾旱、秋陰雨、冬嚴寒,日照充足。這樣的地形和氣候造就了姬塬獨特的地貌。由於山大溝深,過一道勾,人步行就要走5公里。但晴朗無風霧的早晨,人與人隔溝相望,可辨別衣著顏色。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寧夏鹽池縣——中國灘羊之鄉

邊城寧夏:"鹽池的山,鹽池的草,鹽池灘羊是天下的寶"。從定邊縣城一路向西約30公里,聽著屬於這裡的歌,便來到了位於陝甘寧三省區交界處的中國灘羊之鄉----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鹽池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與陝甘蒙三省區毗鄰。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獨特的氣候、生態環境十分適宜灘羊生長。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寧夏鹽池灘羊

如今鹽池縣的灘羊飼養量已經達到315萬隻,灘羊養殖業,不僅是鹽池縣致富的主要產業,更是形成了灘羊養殖文化。在鹽池縣就有這麼一座獨具特色的灘羊文化博物館,其中展示了一件"陶羊"是從鹽池縣的漢墓中出土的,這也意味著鹽池養羊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的西漢時期。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寧夏鹽池縣黃花菜基地

為何鹽池灘羊肉質細嫩、無羶味、味道鮮美、脂肪分佈均勻,味美可口?一是與品種有關,二是與自然環境有關,因為鹽池灘羊吃中草藥喝苦鹹水。

鹽池縣境內草場資源、畜牧業資源富集。在乾草原草場、荒漠草場、沙生植被草場、鹽生植被草場4種草原類型上,生長著甘草、苦豆子等175種優質牧草,僅中藥材就有110餘種。境內土壤以淡灰鈣土、灰鈣土為主,有機質含量少,水土中碳酸鹽、硫酸鹽、硫化物較多,硫、磷、鈣等礦物質含量豐富。這種光、熱、水土、植被等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天然草場植被培育造就了“鹽池灘羊”這樣一個優秀的地方綿羊品種。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甘肅環縣新年家族聚餐

邊城甘肅: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歷史上是西北邊陲之地,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環縣道情皮影。環縣道情皮影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古老的道情與皮影相結合的產物。相傳產生於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在千百年的發展演變中,環縣道情皮影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民傾訴情感、豐富文化生活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皮影刀馬旦

道情皮影演唱和伴奏的音樂源於道教的俗曲道情,環縣道情皮影演出通常以燈光下的"紙量"或"布亮"為舞臺(即幕布是紙張或事布匹),五六個人組班即可,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忙而不亂。皮影是環縣道情皮影的主要表演道具,用牛皮刻制,有人物、動物、神怪等造型極為豐富精美。皮影雕刻則借鑑了民間剪紙的傳統手法,以線條鏤空進行刻畫,以陰刻、陽刻區分不同人物性格。在挑線表演時,影人可以坐臥行走、翻轉踢打、提袍甩袖、騰雲駕霧、上天入地等動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後臺

如今,在環縣境內仍有43家道情皮影戲班、380多名演員和雕刻藝人活躍在環江兩岸的21個鄉鎮,並延伸至周邊地區,成為黃河流域黃土高原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原生態藝術群體。

陝甘寧的邊城故事(定邊、環縣、鹽池)

甘肅道情皮影——後臺操作牛皮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