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民間畫家名叫聶璜,其人相關記載少之又少,寥寥數語,甚至生卒年不詳,然而有一件事情,不僅被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知曉並大加讚揚,更為後世後代津津樂道,那就是《海錯圖》的創作。

都說,不喜歡生物學的美食博主不是一個好的畫家,所以,為了符合自己人設的定位,更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和強烈的求知慾,這位生物學愛好者聶璜,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實地考察了不同生態環境中各種水生物的習性,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終於在經過幾十年積累以後,利用起他所擅長工筆重彩博物畫技能,完成了這部描繪了300多種海洋生物的《海錯圖》。

說到《海錯圖》名字的由來,並不是說它有海量的錯誤,這個“錯”字實際上是表示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出典於《尚書·禹貢》:“厥貢鹽公式,海物惟錯。”

那麼,海錯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海洋裡面種類繁多的生物。其實早至西漢甚至更久遠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海錯”一詞來指代海洋生物了,而聶璜在他的《海錯圖》中,不僅對這些海洋生物進行了栩栩如生、豔麗而細膩的繪製,更是介紹了這些海洋生物們的烹飪方式以及口感,簡直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海鮮圖鑑啊。(友情提示:切勿空腹閱讀,包括我們下面要說的《海錯圖筆記》系列圖書,否則半夜餓醒,後果自負。)

雖說《海錯圖》中並沒有“海量的錯誤”,但實際上也並不十分嚴謹。雖然聶璜在繪製這部圖冊的時候遊歷走訪了大江南北,但畢竟有一些海洋動物是他並沒有親眼所見的,再加上受時代的限制,《海錯圖》中關於一些生物的記載其實也是真假混雜的,包括外形的失真、習性的誤載等。

於是這時候,我們的名偵探小亮就隆重登場了,他進行了多方考證和走訪,甚至連鰳魚的頭骨都不會放過,針對《海錯圖》展開了一場超細緻破譯行動,同時對聶璜這位有著現代博物精神的靈魂手繪畫家進行了一場有節制的吐槽。

《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什麼都知道”的現代博物君

微博上有一個千萬粉絲的賬號,江湖人稱——“什麼都知道”的博物君,博物君有一條置頂的微博,內容是這樣的:

博物君解答不了的問題:1.藥材。2.內外科疾病。3.貓狗的品種。4.除市場蘑菇以外的蘑菇。5.雲南市場的蘑菇。6.小於10個像素的蟲子。7.看蛋鑑定是哪種鳥下的。8.看包鑑定是哪種蟲咬的。9.幹炸、醬油水、清蒸、侉燉、水煮、松鼠過的魚。10.小時候見過的怪獸。11.明明自己知道還要“考考你”“你猜?”的。12.剛破土的小芽 13.作業、畢業論文。14.不答我即是罪的伸手黨。15.戴勝。16.戴勝是啥。17. “針尖大的小黑蟲,好多腿,會動,沒拍照”。18.屋裡有隻蟲,怎麼趕它出去

實不相瞞,此君被譽為“什麼都知道”的博物君也的確不為過了,他還被稱為“科學網紅”,擅長解答各種種動植物界的“疑難雜症”,他就是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碩士、《中國國家地理》的子刊——《博物》雜誌策劃總監張辰亮,同時,他也是《海錯圖筆記》系列圖書的作者。

張辰亮的走紅並非偶然,而是靠著自身豐厚的知識儲備,他不追熱點,不炒八卦,他的微博之下有粉絲留言說“這裡是整個微博待著最舒服的地方”。他總是以高冷清奇的畫風和精闢的語言做出了一次次精彩又經典的回答,為科學打廣告,譬如這樣:

網友貼出了一張自家檸檬樹的照片,葉子上有著薄厚不均的泥土,問博物君道:我家的檸檬樹怎麼了?

博物君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你不給它洗澡,太髒了,髒得出包漿了,包漿變成皮殼,最後皮殼都裂開了,樹說我可算喘口氣兒了。”

《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張辰亮也是如此,他從小就對自然、博物等各種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麼用處的冷知識很感興趣,對他而言,大自然是個非常奇妙的存在,散發著無限的吸引力。

孔子言,君子多識草木魚蟲之名。

張辰亮本身就對這些“草木蟲魚”最為感興趣,並且樂於觀察,不怕辛苦,不僅如此,他還從小就養成了寫觀察筆記的好習慣,他會將自己看到的東西認認真真地記錄下來,哪怕是一顆最不起眼的蟲子卵。

《海錯圖筆記》也是如此,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它確實是一本筆記,卻是一本包羅萬象、來之不易的筆記。

2014年的時候,張辰亮聽說《海錯圖》被故宮出版了,喜歡研究海洋生物的他立馬去買了一本回來,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張辰亮發現《海錯圖》中有很多不太靠譜、真假混雜的記錄,這些放在很多讀者身上,可能翻閱一下就過去了,不會真的去考證是真是假,可是對於極度愛好生物學的張辰亮來說,去抽絲剝繭地辨別真偽,沒有比這再過癮、再有趣的了。

於是,張辰亮就此變身為名偵探小亮,開始破《海錯圖》中的“大案”,他從《海錯圖》的文字和圖畫之中去尋找蛛絲馬跡,翻閱了很多資料。不僅如此,他還去了遼寧、福建、廣東、廣西、天津、青島、晉江、廈門等等,甚至日本、泰國、馬里亞納等地去搜集素材、實地考證,然後進行推理分析和鑑定,再將自己的這些考證用口語化的語言記錄下來,整理成為《海錯圖筆記》出版。

到了今年,已經出版到《海錯圖筆記·叄》了,相較於前兩本的快節奏來看,這本來的似乎有些遲,小亮卻說:

是我拖稿嗎?不是,是前兩本寫太快了。

這是因為,在《海錯圖筆記·叄》裡,難啃的“骨頭”更多了,海錯1,小亮是挑了簡單的寫;海錯2,他挑戰了一些有點難度的物種;到了海錯3,總得解決那些難度大的物種了啊,於是考證難度越來越大,也用了更多的時間。

《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它是包羅萬象的海洋生物圖鑑,更是活色生香的“海鮮大餐”

不瘋魔不成活。

張辰亮對待《海錯圖筆記》的寫作也是抱著這樣一個態度,痴迷又敬業。譬如聶璜在《海錯圖》中隨口提到的一句“鰳魚的頭骨能拼成一直鶴”,張辰亮就真的花去了半年的時間去尋找可以將鰳魚頭骨拼成鶴的魚骨標本製作者。

就像張辰亮自己在《海錯圖筆記·叄》的序言中引用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那句話:“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在張辰亮的一番“動手動腳”之下,我們看到了被還原的真實《海錯圖》,更看到了一桌活色生香的“海鮮大餐”。

秋高氣爽,正是吃螃蟹的好時節,而《海錯圖》的作者聶璜與《海錯圖》的緣分,竟也是始於這蟹。聶璜對於北宋進士呂亢所作《蟹譜》的失傳感到非常痛心,於是他決定自己再畫一本《蟹譜》,沒想到,這一開始便如同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了,聶璜畫完螃蟹又繼續去畫其他的海洋生物,這才有了後來的《海錯圖》。

當初,聶璜光是為了考證螃蟹的各種稱呼,就頗是費了一番力氣,如今,張辰亮分析這《海錯圖筆記》,更是花了不小的功夫,單說這各種螃蟹的幾種稱呼,就將本是雲裡霧裡、真假難辨的史料分析的頭頭是道、有理有據。

《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譬如在東南沿海地區,對海蟹的稱呼有一種是叫做:蠘,從一些史料記載的一些特徵中,可以判斷出,這個蠘其實就是梭子蟹:

明代的《閩中海錯疏》寫道:“蠘,似蟹而大,殼兩旁尖出而多黃。螯有稜鋸,利,截物如剪,故曰蠘。”

清代《海錯百一錄》載:“蠘螯有稜而長。”

聶璜在畫這些蟹的時候,有兩種蟹佔得篇幅最大,一個是“福州膏蠘”,另一個是“拔掉”,其實仔細看來,它們都是同一種蟹。聶璜格外重視這膏蠘和拔掉,不僅畫的比其他螃蟹大,連文字介紹都洋洋灑灑佔據了大量篇幅。

不僅如此,張辰亮毫不猶豫地開啟了對聶璜的“有節制的吐槽”模式:

“想說拔掉就直接說不好嗎?拐這麼大彎?我知道聶璜是站在文人的角度,箱寫個《拔掉賦》之類的文章,抒發胸臆,揭示天地之道,但如果以生物學筆記的標準來看,前面一半的文字實在多餘。我一邊看,一邊犯了科普編輯的職業病,真想把前半段的字全給刪了。”

真·節制·小亮也。

說起螃蟹,最讓人垂涎三尺的便是那蟹膏了,一句“膏腴滿腹,蟹中之舟”,頓時看得人食指大動。

《海錯圖筆記》:名偵探小亮對古代美食博主聶璜的跨時代“吐槽”

《海錯圖筆記·叄》中,張辰亮按照鱗部、介部、虫部、異象的劃分,對63篇故宮典藏的海洋生物古圖進行了嚴謹而科學的分析和考證,詳細到外形特點、習性特徵、用途及烹飪方式,甚至它們得名的原因,他讓《海錯圖筆記》系列植根於傳統文化,而又利用現代生物學知識得以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時又能夠普及相對小眾的科學文化知識,可謂有趣又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