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本文標題引用《長恨歌》的詩句,其實和楊貴妃無關,要寫的是東晉時期的溫嶠,因為溫嶠的字也是“太真”。

論起東晉功勳重臣,往往言必稱“王謝”。晉元帝司馬睿江左中興,琅琊王氏功推第一。重建北府兵,淝水一戰擊破前秦大軍,陳郡謝氏居功至偉。陶侃宏總上流,郗鑑靜鎮京口,都有定亂救難的大勳。溫嶠雖然不如上述幾位那麼赫赫有名,但絕對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溫嶠像

(一)奉表勸進,延譽江南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移鎮建康,南渡經營江東,收聚過江士人共事。司馬睿前後廣闢掾屬百餘人,被稱為百六掾,但其中並沒有溫嶠。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司馬睿和王氏兄弟(圖中王曠應為王敦)

溫嶠本是幷州劉琨的部下,深受劉琨器重。建興元年(317年),劉琨派溫嶠奉表向司馬睿勸進,溫嶠這才南行至建康。

應該說,這是劉琨給溫嶠的一個機會。當時北方基本淪陷,劉琨孤守幷州,事已不可為。劉琨決意堅持到底,卻不打算拼到徹底乾淨。安排劉琨南行,分明是還想保留一點火種。劉琨對溫嶠說:“今晉祚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譽江南,子其行乎?”言語中豪氣不改,但明顯能看出有點交待後事的味道。

溫嶠奉命到建鄴,果然被留住不返。溫嶠慷慨陳詞,替劉琨表達忠誠擁戴之意,引起舉朝矚目。司馬睿固然歡喜,王導、周顗、庾亮、桓彝等朝士也都為之傾倒。溫嶠不負劉琨所託,在東晉朝廷宣揚了劉琨在幷州抗敵的事業,也成功地讓自己“延譽江南”。溫嶠南行後,母親在幷州去世,溫嶠苦苦請求北返。東晉朝廷為此召集三公、八坐這樣的高規格會議,研究以什麼樣的理由留住溫嶠,畢竟要求歸葬母親的要求不容易拒絕。

其實像溫嶠這樣來歷的人物,在當時的情況下,處境並不容易。

東晉中興,過江諸人也存在鄙視鏈,過江早的看不起過江晚的。這也有點奇葩,在北方堅守時間久的,地位居然還不如早早逃跑的,這上哪說理去。溫嶠比最早過江的那批人足足晚了七年,那是沒有辦法去和過江的元老們比的。

而門第方面也沒優勢,雖然不算寒族,但也就是中等士族,和琅琊王氏、潁川庾氏等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跟隨劉琨在幷州抗敵的經歷也不能帶來加分,甚至還有可能有負面影響。劉琨被捲入段氏鮮卑內鬥,無辜被段匹磾殺害,東晉擁兵在外的王敦充當了幕後推手的角色。而且朝廷為了籠絡段氏鮮卑,居然還不肯為劉琨正名弔喪。溫嶠作為劉琨派出的代表,不但不會受益,還有可能受牽連。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劉琨在晉陽

這樣看來,能夠得到東晉朝廷的認可和歡迎,溫嶠憑藉的只能是他的能力和個人魅力。

(二)仗義盡忠,智勇雙全

從奉表勸進到王敦叛亂平息,這一期間溫嶠嶄露頭角,表現不俗。

頭一件事就是上疏,替劉琨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鳴不平。劉琨在幷州抗敵,雖然最終兵敗身死,但精神極為令人欽佩,朝廷不聞不問,讓忠義之士寒心,確實說不過去。溫嶠提起這件事,其實有點揭短的味道,讓朝廷的臉面不太掛得住。在有可能觸怒朝廷的情況,溫嶠配合劉琨的老部下盧湛等人,一起辦成了這件事,還是很仗義的。

王敦第一次起兵逼宮,朝廷方面毫無辦法,劉隗、戴淵、王導、周顗等人束手無策。溫嶠當時任太子中庶子,在東宮充當侍臣,沒什麼話語權。只是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制止了太子司馬紹想要拼個魚死網破的衝動之舉,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王敦第一次起兵形勢圖

而王敦再次起兵意圖奪位,王含、錢鳳行動迅速,兵臨城下時建康還猝不及防。溫嶠果斷燒掉硃雀桁,成功阻擋了對方的攻勢,贏得了應對時間。隨後溫嶠親自率軍擊破王含軍,又督率劉遐等將追擊錢鳳。溫嶠臨變不亂,有勇有謀,行動果決,有大將風範。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王敦第二次起兵形勢圖

朝廷事後對王敦一黨進行清算,部下參佐都被監禁,一時人心惶惶。溫嶠建議對受脅迫的人應該放寬政策,不宜窮追責任。處分罪魁禍首,原宥被脅迫的大多數,有利於迅速安定人心,比起為了洩憤而大開殺戒,應該更加適合當時的局面。因此溫嶠的建議被採納,局勢也很快安定下來。後來溫嶠又在軍事、民政、吏制、刑罰等各方面提出建議,都能切中時弊,多被採用,體現了溫嶠的執政能力。

而溫嶠此前從王敦手下虎口脫險的經歷,更是體現了其過人的智慧。

王敦第一次起兵逼宮,司馬睿被王敦以下犯上而毫無辦法,憂憤之下發病死掉。司馬紹繼位後,溫嶠這才上位,先後任侍中、中書令,開始參與朝政大事。而王敦在對朝廷官員進行了清洗後,退回武昌遙制朝政,忌憚溫嶠在司馬紹左右,強行將溫嶠任為左司馬,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溫嶠見王敦漸起異心,多次勸阻又不聽,知道自己處境危險,只能想辦法脫身。於是假裝依附王敦,參與謀劃,獲取信任。又利用自己有善於識人的名聲,對王敦的親信錢鳳不吝讚美,捧得錢鳳心裡高興,疏於提防。後來遇到丹陽尹職位出缺,溫嶠勸王敦用自己人佔據這個重要職位,推薦錢鳳出任。錢鳳便也推薦溫嶠,於是溫嶠半推半就,成功得到這一職位。

此時仍然身處險地,還得小心謹慎。為了防止錢鳳壞事,臨行前溫嶠又使了一招妙計。在王敦安排的餞行宴席上,溫嶠假裝酒醉,向錢鳳勸酒。錢鳳還沒來得及喝,溫嶠就翻臉罵道:“你錢鳳是什麼人?我溫太真敬酒竟敢不喝?”溫嶠故意找茬,製造自己因小事得罪錢鳳的假象。

出發赴任後,錢鳳果然覺察不對頭,對王敦說溫嶠不可信,勸王敦採取措施。王敦果然不信錢鳳的話,反而責怪錢鳳不該小心眼,因為溫嶠醉酒失態這樣的小事而加以報復。結果錢鳳無法自證,溫嶠安全回到建康,奏請朝廷做好應對準備。

王敦也是一時梟雄,被溫嶠略施小計給耍了,也是相當沒面子。怪不得因此怒不可遏,將溫嶠列為自己要誅殺對象的首位,揚言如果生擒溫嶠,要親自拔掉其舌頭,簡直是恨之入骨了。

(三)臨危不亂,力挽狂瀾

平定蘇峻之亂,才真正體現了溫嶠的實力。

晉明帝司馬紹死後,溫嶠與王導、郗鑑、庾亮等人同為顧命大臣。王導受王敦叛亂的影響,地位已經下降,庾亮憑藉外戚的身份掌握實權。庾亮此人志大才疏,剛愎自用,把局勢弄得一團糟。庾亮猜忌地方實力派蘇峻,不聽眾人勸阻,一意孤行徵召蘇峻入朝,終於激起蘇峻會同祖約起兵反叛。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蘇峻會同祖約起兵

此時溫嶠在江州,本來是被庾亮安排來防備陶侃的。溫嶠早寫信提醒庾亮,徵蘇峻入朝必然引起反叛。見庾亮不聽,溫嶠又請求率軍東下以備不測,庾亮又自作聰明地認為陶侃的威脅更大,要溫嶠不要越雷池一步。結果在蘇峻打擊之下,庾亮束手無策,大敗虧輸,最後可恥地逃跑,投奔溫嶠。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蘇峻起兵後庾亮逃跑

溫嶠眼睜睜地看著事態如自己所料一般惡化,發展成了最壞的結果。事已至此,溫嶠沒有坐視不管,毅然挺身而出,幫庾亮來收拾這個爛攤子。溫嶠勸庾亮放下臉面和架子,推陶侃為盟主討伐蘇峻。陶侃本來對未被列為顧命頗有微詞,此前又被庾亮猜忌,對庾亮自然一肚子的不滿。庾亮用溫嶠的計策,對陶侃一頓奉承,獲得陶侃的諒解,答應充當盟主。

溫嶠隨即檄告四方,興兵討逆。陶侃派兵後又曾反悔,溫嶠及時勸告,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利用陶侃之子陶瞻被殺的情況,堅定了陶侃出兵的決心。

當時的情況下,只有陶侃荊州方面的力量才能與蘇峻抗衡。溫嶠頭腦極為冷靜,再不情不願,此時也得以大局為重,爭取陶侃的支持。如果還意氣用事,耍派系鬥爭,肯定毫無勝算,最終大家完蛋。

討逆軍隊最終陣斬蘇峻,成功平亂。《晉書》溫嶠傳中說陶侃雖為盟主,但部署安排都是溫嶠所為。這話可能有過譽成分,陶侃的貢獻不容抹殺,但溫嶠的作用確實極為關鍵。連參與叛亂的祖約,見討逆軍兵臨建康,都說早就知道溫嶠能興並舉義,如今果然是他。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蘇峻之變形勢圖

溫嶠在平亂過程中,充當著幕後英雄的角色。在本來不可收拾的亂局中,溫嶠提出戰略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參與戰術佈置,是平叛的實際領導者。單就這件事來看,溫嶠表現出的沉穩、冷靜、決斷、勇毅,甩了庾亮、王導等人幾條街,說溫嶠力挽狂瀾並不為過。

唯一的不足,就是庾亮惹出這麼大的亂子,溫嶠居然連罵都沒罵他一句,實在太便宜這個闖禍精了(笑)。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四)功業未竟,天不假年

平定蘇峻之亂後,溫嶠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始安郡公,算是實至名歸。朝廷留溫嶠在朝輔政,溫嶠堅決辭讓,要求回自己轄地。其實溫嶠如果能夠當仍不讓,取代虛有其表的庾亮,應該是更為合適的選擇。大概是面對高門大族,還是有點底氣不足吧。

這一自卑心理和陶侃有點類似,在門閥政治登峰造極的東晉,出身不夠高,會在骨子裡覺得矮人一頭。論能力、論風度,溫嶠實在不輸與那幫只會坐而論道的傢伙,卻很是在意他們的評價。據說名士們搞的過江諸人排行榜,只將溫嶠列在第二流人物中的前列。大家聚在一起品評時,一流人物快說完的時候,溫嶠常常失色,不能以平常心對待。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溫嶠對德才兼備、勞苦功高的陶侃不大待見,卻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庾亮推崇備至。據說庾亮當初經常幫溫嶠還賭債,甚至在溫嶠賭輸被扣後交納贖金相救,這事只能姑妄信之。也許溫嶠因此感激庾亮,但更大的可能,應該還是攝服於門閥政治下的人物品評標準。要說溫嶠的缺點,可能就是面臨對自己的評價時,內心還不夠強大吧。

而流傳的《玉鏡臺》故事,也能反映溫嶠的這一心態。溫嶠堂姑母在亂世中家人離散,只有一個女兒在身旁,請溫嶠幫忙找一良配。溫嶠當時喪偶,自己有意卻不敢直說,試探著問像自己這樣的可不可以。姑母當然願意,於是數日後溫嶠假意說找到合適的人了,並先以玉鏡臺一枚為聘禮。結婚時表妹見是溫嶠,大笑:“早就疑心是你這個老傢伙,果然不出所料。”這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被當成佳話流傳,溫嶠也算是個妙人。只是面對家庭離散無所依靠的表妹尚且底氣不足,其不夠自信竟如此。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玉鏡臺》

可惜的是溫嶠短壽,平定蘇峻之亂後返回武昌不到十天,因為拔牙中風而死,不過四十二歲,死得非常突然。如果溫嶠活得久一點,功績和名聲應該不會在陶侃之下。

傳說溫嶠在返回武昌途中經過牛渚,聽聞深水下多怪物,便點燃犀角照而看之,見到一些奇形異狀的水族。當夜便夢見有人質問:與你幽明異路,為何要來窺探?大概是不該冒犯了神鬼,而招來禍患。

編這個故事的人,也許是覺得溫嶠一世英雄,這種死法太過遺憾,加點神鬼因果,讓溫嶠之死沒那麼平淡吧。

溫嶠:江左中興多才俊,中有一人字太真

燃犀亭

溫太真,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