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此人被稱為救命菩薩,避免了漢人被趕盡殺絕

大家都知道蒙古崛起於漠北草原之時,成吉思汗鐵木真身邊圍繞著很多戰功赫赫的宿將,包括被稱為蒙古“四俊”的赤老溫、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等人。但是熟知元朝歷史的人肯定也會知道成吉思汗身邊有一個非常倚重的謀士--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雖是契丹人,但儒學造詣超凡,常常為成吉思汗以及其子窩闊臺在治國安邦中出謀劃策。正是耶律楚材不斷給成吉思汗講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才逐漸糾正了蒙古在征伐期間的屠城策略,挽救了數以千萬計的各國民眾。

元朝時期,此人被稱為救命菩薩,避免了漢人被趕盡殺絕

耶律楚材

據明宋濂《元史》記載,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貴族,從小學習漢文化,聰穎過人,從十三歲開始攻讀儒家經典,到十七歲已經博覽群書,成為一位有才華的年輕儒生。耶律楚材曾在金國官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常常以儒家治國之道勸誡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臨死前一個月對群臣公開表示:“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嘗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佈告中外,令彼行人知朕意。”多麼珍貴的“不殺掠”這三個字啊!儘管仍然處於戰爭之中的成吉思汗一時還無法做到,但既然已經作為一個重大的許諾佈告中外,已經讓人驚喜不已了。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第二位大汗窩闊臺繼位,委任耶律楚材為中書令,作為蒙元政權的行政最高長官,相當於宰相。此後,耶律楚材為蒙古政權做了一系列調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蒙古族兇殘無比的嗜血野蠻性。

據《元史》載,窩闊臺近侍別迭等人主張:“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這顯然是一個極端恐怖的政策,把漢人殺盡或趕光,使整個中原成為牧地,也就是把農耕文明全部蛻變為遊牧文明。耶律楚材為了阻止這個主張,就給窩闊臺算了一筆帳,說我們每年需要的五十萬兩銀子、四十萬石糧食,八萬匹帛匹,全都要來自中原的稅收和鹽、酒、冶鐵等百業,怎麼能夠不要漢人?窩闊臺要耶律楚材就此提供證明,來說服朝廷中保守的蒙古軍人。第二年耶律楚材確實以稅收的方法為朝廷提供了大量財富,使窩闊臺非常高興。這就奠定了蒙古政權從遊牧文明轉向農耕文明,並實行稅收制度的基礎。

元朝時期,此人被稱為救命菩薩,避免了漢人被趕盡殺絕

據說蒙古軍在攻打金國時,有的將領根據老規矩,堅持一個城市若有抗拒,破城之後必須屠城。當時,金國很多城市都負隅頑抗,領軍的大將就準備屠城。耶律楚材立即上奏窩闊臺,說如果我們得到的是沒有活人的土地,那又有什麼用!窩闊臺大加讚賞,從此放棄了屠城政策,從根本上改變了蒙古野蠻的擴張方式。

不僅如此,耶律楚材還提出把軍事權力和民政權力分開,並使它們勢均力敵,互相牽制。民政權力由文官執掌,軍事權貴不得侵犯。在文官職位上,耶律楚材大量起用漢族知識分子,讓他們著重負責徵收稅賦的事務。甚至,他向窩闊臺直接提出了“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的政策,大大改良了政權的文化品質。

更為重要的是耶律楚材還以很大的熱情推進尊孔、崇孔運動,正式以儒家經典來辦學招士,使蒙古的歷史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並且決定了後來元朝的基本格局。

元朝時期,此人被稱為救命菩薩,避免了漢人被趕盡殺絕

雖然窩闊臺死後,保守勢力上臺反對漢化,耶律楚材在憂憤中死去,時年55歲。但是,耶律楚材所制定的種種方略,重新獲得推行,被征服的各族人民避免了全族被殺盡的厄運。

可以說,沒有耶律楚材,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包括漢人,被殺光也不是沒有可能,因此耶律楚材被後世民族史學者稱為大救星,可以說,耶律楚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一位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