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驪姬之亂”是春秋時期晉國發生的一場內亂,因為此事,驪姬這個漂亮的女人經常被拿來與妺喜、妲己、褒姒等禍國殃民的女子相提並論。

晉獻公的第三任夫人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能夠繼位,鼓動晉獻公逼死了獻公前任夫人所生的太子申生,又逼走了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獻公死後,驪姬的兒子奚齊即位不久就被重臣裡克殺死。驪姬只好把妹妹的兒子悼子推上王座,沒想到悼子又被裡克殺害。

“驪姬之亂”整個過程中,被後世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驪姬如何陰謀百出,如何結黨營私,如何媚亂君心的。而後世人對驪姬的評價基本都是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但這個評價,我覺得用在晉獻公頭上更合適,因為驪姬之亂表面是由驪姬引起的,實際上是晉獻公借驪姬之手蓄意為之。在這件事上,晉獻公絕不是老眼昏花,但也算不上老謀深算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一、諡號識人,晉“獻”公並非老眼昏花

“諡號”起源於西周,是古代王侯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名士以及有特殊功業或受到皇帝垂青的人,死後被賦予的稱號。諡號一般由禮官制定,禮官會根據被立諡號的人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出一個高度概括、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可以說諡號是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

晉獻公的諡號是“獻”,這是一個極具褒義的諡號,《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提到:“聰明澼哲曰獻”,簡單來說就是聰明有智的意思。從這個諡號上來看,晉獻公絕不是一個老眼昏花、聽信讒言的人。

對比一下同樣“被紅顏禍國殃民”的其他幾個帝王的諡號:被妺喜禍害的是夏桀、被妲己禍害的是商紂王、被褒姒禍害的是周幽王。可以發現,與晉獻公不同,後人對這三個帝王的評價是極其貶義的。“桀”和“紂”不用多說,都是指其“暴虐兇殘、荒淫無度”,而周幽王的“幽”則表示其“動祭亂常”,即大的典禮儀式不符合常規,亂套了。

有人可能會說,晉獻公只是晚節不保、老眼昏花,他的諡號的評價主要是對其壯年時期的評價。《史記·晉世家》記載,晉獻公十二年時,驪姬就生下了奚齊,此時獻公就有意廢除太子。可以說這是“驪姬之亂”的開始,直到晉獻公二十六年,晉獻公病逝,驪姬之亂還沒有結束,中間持續了整整十四年,所以絕無晚節不保之說。

說到晚節不保,戰國時期,最出名的大概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可謂是趙國的中興之主,其被世人所記印象最深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胡服騎射”令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提升,戰國四大名將中趙佔其二,名將本身的實力是一部分,趙國軍隊的強大更是佔了一大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廉頗會在楚國為將不得志時說出了“我思用趙人”這句話。

但即使趙武靈王“武”績顯赫,但因其晚年廢長立幼,又想出把趙國一分為二,最後導致公子章作亂,最後還把自己的命也搭上了,因此後人在其諡號上又加上了一個“靈”字。《逸周書·諡法解》提到“克定禍亂曰武”、“亂而不損曰靈”,從諡號上看,後人對其的評價,並沒有偏頗。

綜上,從諡號上來看,“驪姬之亂”這件事,絕不是晉獻公晚年重色老眼昏花所致,更沒有讓晉獻公晚節不保。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假道伐虢地緣關係示意圖

(假道伐虢可以說是晉獻公最有代表意義的一場戰鬥)

二、驪姬是“驪姬之亂”中最大的失敗者

如果對“驪姬之亂”做一個黑盒測試:把所有相關的人物扔到一個從外面看不到裡面的黑盒子中,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我們會發現:

“驪姬之亂”中輸得最慘的是驪姬一方,最無辜的是太子一方,最置身事外的是公子重耳一方,而最大的贏家則是公子夷吾一方。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驪姬之亂中四方勢力示意圖

先不說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太子申生是“驪姬之亂”中最無辜的,因為整個事件爭奪的東西本來就是他的東西,只可惜太子申生太過於寬厚、太注重君臣綱,只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卻不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個道理,最後在道德儀禮的束縛下自殺了。

而驪姬作為“陰謀方”,為何卻輸得最慘?

《史記·晉世家》記載:“獻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賢行。及得驪姬,乃遠此三子。”

晉獻公十二年,驪姬生下奚齊後,晉獻公就開始疏遠這三個兒子,直到獻公病逝,在這十四年之間,機關算盡的驪姬在朝堂上竟然一點勢力都沒有!以至於獻公意外病逝時,只好臨終再三託孤給大臣荀息。但其實晉獻公和荀息兩個人都知道,這件事太難。

為此,裡克和邳鄭還勸過荀息:“大王剛死,三個公子的黨羽可能會趁機作亂,他們外有秦國相助,內有晉國相幫,你打算怎麼做?你能怎麼辦?”

荀息感嘆了一句說,“吾不可負先君言。”,因為荀息曾對晉獻公承諾過“死者復生,生者不慚”。於是當裡克連弒二君後,荀息也隨之自殺了。大概是因為有負所託,以死謝罪吧。

為此,太史公司馬遷還專門在史記裡面引用一首詩來惋惜荀息。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出自《詩經·大雅·抑》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白玉上有了汙點,還可以磨掉,但話要是說錯了,就沒得救了。

三、“驪姬之亂”是晉獻公防止內亂的一招兵行險著

晉獻公的父親曲沃武公以小宗之身,攻下了晉都翼城,取代了晉侯緡成為新的晉國君主晉武公。可以說,晉武公以小宗篡奪大宗,是禮樂開始崩壞的標誌事件

晉獻公即位不久,就開始對公族下手。在最開始時,晉獻公的目的或者是為了剷除異己,但最後,他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攘外必先安內!清除完公族子弟後,晉獻公便開始了他的徵霸之路,以“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之名留傳於世。

因此,為了成就晉國的霸業,晉獻公對內亂無疑是十分厭惡的,幸或者不幸的是,他的八個兒子當中,有三個兒子非常有才能。事實上,這三個兒子早早就開始結黨營私,比如說重耳,在獻公還沒有即位時就有幾個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等。

如果兒子們都碌碌無為還好,但如果兒子們個個都才能出眾並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身在帝王之家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為了防止內亂的發生,晉獻公便藉助寵妃驪姬之手,想將這三個“皆有賢行”的兒子們一網打盡,

以防患於未然

這也是為什麼獻公有八子,卻獨對這三人下手的原因。

咕嘟君大膽推測,即使沒有後來的驪姬,晉獻公為了太子申生能夠坐穩王座也會對重耳和夷吾下手。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晉武公以小宗篡奪大宗

四、老獻公的三個“失算”

晉獻公如意算盤打得不錯,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三個意外

第一個意外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直接逃離了晉國。

這就很尷尬了,晉獻公佈了一個局,一個很大的局,結果對方棋手卻直接掀桌子說,我玩不過你,我跑還不行嗎?

於是在晉獻公二十二年到晉獻公二十六年之間,晉獻公一直都在出兵討伐這兩個兒子。至於後來為什麼不繼續打的原因,就是老獻公第二個失算的地方。

第二個意外是,晉獻公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那麼早,以至於新的太子奚齊還來不及經營自己的勢力,晉獻公只好託孤給荀息。至於“驪姬之亂”的始作俑者,機關算盡的驪姬,老獻公對其倒沒有抱任何想法。

第三個意外是,晉獻公沒想到其死後,裡克竟然敢膽大包天地連弒二君

其實這個可以說不是意外的意外,因為晉獻公託孤給荀息時,就怕新君年幼,不能服眾,問荀息如何保證奚齊能坐穩王座,荀息回答說,以命相保。但裡克弒君的行為實在是……太過於失禮,這也許在晉獻公其父“曲沃代翼”時就埋下了一顆種子,而今,不過是才露尖尖角而已。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五、“驪姬之亂”對晉國的影響

總結來說,“驪姬之亂”對晉國造成的影響可謂是“一波三折”:短期之痛,中期之利,長期之害。

越害怕發生的事,就會越容易發生,晉獻公一直不想看到的內亂,真的發生了,而且來得太快太迅猛:以裡克連弒二君為始,以夷吾即位殺裡克,然後兩代人征討重耳為續,最後又以重耳殺晉懷公告終。

所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晉文公重耳即位後也害怕會發生內亂、發生公族之爭,於是他把大部分公族流放到了別的國家,以絕後患。沒有內亂的晉國,在晉文公的帶領下,開創了長達百年的晉國霸業。

所以從短期來看,“驪姬之亂”是痛,但從中期來看,又是利。

正如前面提到的,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埋下了一顆種子,“驪姬之亂”給這棵種子提供了充足的養份,這顆種子不斷生根發芽,最後終於長成了一棵足以摧毀整個國家的參天大樹。

驪姬之亂本質上是公族之間爭奪王座的爭鬥。受此影響,晉國曆代國君都走了親卿族,遠公族的路線。

以至於最後公族勢弱,卿族勢強,並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慘劇。

是為長期之害。

驪姬之亂背後的男人:晉獻公是「老眼昏花」還是「老謀深算」

公子重耳在外流亡

六、“驪姬之亂”事件的兩個假設

咕嘟君對此做了兩個大膽的假設。

  • 假設一,假如沒有發生“驪姬之亂”

太子申生順利繼位,奚齊和悼子在驪姬的支持下謀反,然後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藉機參戰。由於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的刻意為之,太子申生最先被滅掉。太子申生被滅掉後,重耳和夷吾又聯手滅掉驪姬勢力,剩下兩強相爭,最後重耳艱難地滅掉了夷吾。但由於此次內亂的規模太大,導致晉國國力大幅度下降,最後又被別的國家消滅了。

  • 假設二,假如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沒有掀桌子逃跑

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相繼被晉獻公鎮壓或者滅掉。新太子奚齊在裡克、荀息等老臣以及新臣的輔佐下,會不會讓晉國變得更加強盛呢?


參考文獻:

《史記·晉世家》

《左傳》

《逸周書·諡法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