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導讀:公元1619年即大明萬曆四十七年,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爆發,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精銳部隊被6萬後金八旗軍殲滅,自此,大明帝國正式進入倒計時。薩爾許之戰導致了大明帝國與後金之間戰略態勢的完全逆轉,努爾哈赤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完全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地位;而大明帝國從此處於艱辛的堵截防守之中,主、被動關係發生了根本逆轉。而明朝最高決策層的混亂,則在這場戰爭之後變得更加嚴重,於是,熊廷弼就成為這種情勢下的第一個犧牲者。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臨危受命

大明萬曆四十七年三月,薩爾滸之戰後,因陷入官場爭鬥被貶黜在湖北江夏老家的前御史熊廷弼被重新啟用,受封為大理寺左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遼東。熊廷弼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趕到京城。誰知,此時的皇帝飲酒再次“歸隱”深宮、不問政事了,這一晾就是兩個月在這期間,努爾哈赤趁機奪取了戰略要塞開原,不到三日,開原所屬城堡全部淪陷,這下萬曆皇帝才再次露面,任命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

從此之後,熊廷弼就和遼東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整個人生也因此發生了頗具悲劇色彩的轉變

熊廷弼上任後,雷厲風行,對維護遼東局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努爾哈赤在熊廷弼專心整治遼東事務的時候,一舉拿下了葉赫部,與此同時,還與蒙古等其他部族修好,讓明朝失去了少數民族的支持。這應該說是熊廷弼的一個失誤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萬曆皇帝賓天,而接任的朱常洛之在位一個月也“駕鶴西行”了。四十天內連續兩位皇帝去世,讓大明朝的政治秩序陷入一片混亂。眾所周知,明朝最不差的就是黨爭,齊黨、浙黨、楚黨、東林黨、以及後來者居上的“閹黨”。當時掌權的是東林黨,由於熊廷弼的火爆脾氣和嫉惡如仇的性格,註定他為這些人所不容。在曾經的好友姚宗文的帶動下,東林黨發起對熊廷弼的猛攻,羅列了無謀八大罪和欺君三大罪,鑑於這種情況,熊廷弼不得不多次請辭。姚宗文為何要和熊廷弼反目呢?因為他讓熊廷弼舉薦他升職,遭到熊廷弼的拒絕,友誼的小船瞬間就翻了

於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在登基後的第十五天就罷免了熊廷弼的所有職務。當然,代價也是慘烈的,努爾哈赤全面全面佔領了遼東七十餘城,讓天啟皇帝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遷都遼陽!

困難重重

無奈之下,天啟皇帝不得不再次啟用熊廷弼,為了表達誠意,不但嚴懲了當時彈劾熊廷弼的官員,還兩次下發“罪己詔”。都說熊廷弼料事如神,可我覺得未必見得,如果真是那樣,他為何算不出二次經略遼東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呢?

這次經略遼東,熊廷弼面臨的困境比以前更甚。從外部環境來說,努爾哈赤已經形成氣候,而且還是不容忽視的那種;內部來講,當時扳倒他的東林黨人在朝廷佔據了大多數的重要職位。換是聰明人,隨便找個肚子疼、腳氣重、老眼昏花的理由就給搪塞了,可熊廷弼沒有,他不是沒有看到這一層,而是想盡一個臣子的本分、為皇帝分憂。有時候想想,一個朝代滅亡,最對不起的就是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這次熊廷弼遇到一個人——王化貞,他不但是東林黨人推薦的遼東巡撫,更是東林內閣大學士葉向高的門生。他比熊廷弼早去幾個月,熊廷弼的前任經略因為身體原因,很少管事,所以,遼東的軍務、政務、乃至財務,都是王化貞說了算。剛到時,王化貞倒也致力於對後金的防守,並將各路散兵遊勇、民間力量、少數民族力量都組織起來,數量達萬人以上,但是,聽說熊廷弼接任遼東經略後,他的不滿情緒就出來了,他不願自己苦心經營了幾個月的遼東易手他人。不滿的又何止是他一個?朝中東林黨對天啟皇帝對熊廷弼的信任也心生怨恨,處心積慮想置熊廷弼於死地,他們不願看到熊廷弼取得任何勝利。

東林黨人也讓人很奇怪,他們寧可做亡國大夫,也不願看自己的政治對手取得成功!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巡撫鬥經略

很快,兩人就有了“口水戰”,可熊廷弼有皇帝支持,王化貞討不到好處,但二人的矛盾卻日趨公開化。按說,在遼東事務、尤其是軍事部署上,王化貞應該歸熊廷弼調配,但是,王化貞卻屢屢和熊廷弼作對,他的底氣到底何來呢?

第一:老師

王化貞的老師——首席大學士葉向高,雖然他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還不錯,但是,在大局觀上確實很難讓人恭維。他討厭熊廷弼,所以,當熊廷弼和王化貞發生矛盾時,他不分青紅皂白就站在了王化貞這一邊,在他的帶動下,東林黨人也都不斷彈劾熊廷弼、力挺王化貞。古語說“三人成虎”,更何況這一群。雖然天啟皇帝沒有聽信讒言,但是,熊廷弼已經成了這些人的“眼中釘”,這也為熊廷弼的悽慘結局埋下伏筆

第二:兵部尚書

在熊、王兩人的對抗中,還有一位關鍵人物,誰?兵部尚書張鶴鳴!天下兵馬都歸他管,偏偏他還是東林黨人,更巧的是曾經還和熊廷弼有過節,所以,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掣肘熊廷弼,甚至在調動遼東兵馬時,連個招呼也不和熊廷弼打,讓老熊很鬱悶啊。王化貞在他的授意下,經常繞開老熊,自作主張進行部署,讓老熊除了生悶氣、一點脾氣也沒有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第三:幻想

王化貞敢無視熊廷弼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單憑自己也能“完勝”努爾哈赤的念頭,大家該問了,他憑啥啊?因為他認識蒙古族的林丹汗,就像兩個酒桌上遇到的酒鬼一樣,感覺很投機。喝沒喝雞血咱們不知道,只知道兩人在喝酒時這位蒙古大汗答應派40萬軍隊幫助王化貞滅了努爾哈赤!

薩爾哈之戰時,明朝準備了那麼久,也無非集結了不到15萬人,號稱45萬;努爾哈赤只有6萬人。可現在人家蒙古大汗張嘴就是40萬大軍,換我也覺得“不可能輸”。但是這話根本就經不起推敲,第一,是酒話;第二,努爾哈赤6萬人就把明朝搞的雞犬不寧,這位大汗真有40萬大軍的話,不早把明朝給滅了?再退一步說,他能看著努爾哈赤那6萬人佔了遼陽去稱皇帝嗎?

可王化貞當真了,還上報了朝廷,自己也開始出兵,結果,約好的蒙古兵連個人影都沒有,自討沒趣就又撤回來了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第四:還是幻想

都是幻想,為什麼不放一起說呢?人物不一樣!

寄託於蒙古大汗的希望破滅,王化貞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他又將自己的前途壓在了另外一個人身上,那就是明朝叛將、努爾哈赤的孫女婿李永芳!

李永芳聯繫到王化貞的心腹將領孫德功,說他願意做內應,幫助王化貞剷除努爾哈赤。有過蒙古汗的前車之鑑,王化貞該長個心眼了吧;就算不長心眼,起碼

也該讀過兵法、知道“詐降”這個詞吧?可是王化貞又信了。

這件事完全就是努爾哈赤看“苦肉計”獲得的靈感,他們已經答應孫德功,只要能生擒王化貞、拿下廣寧城,孫德功也可以像李永芳一樣當“駙馬”,孫德功很心動,於是就設下了這個套。王化貞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臨近,反而因為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擒獲努爾哈赤而對孫德功更加信賴,將死活不讓熊廷弼染指的廣寧兵馬交給孫德功統率,還多次象徵性地攻打後金,並上奏朝廷、言辭鑿鑿

:中秋之時,就是後金滅亡之日!

這幾點就是王化貞“內心強大”的根源所在,朝中東林黨的扶持讓他有恃無恐,不切實際的幻想又讓他得意忘形,怎麼看都像一個被人玩弄於股掌的跳樑小醜,只不過他個人感覺良好罷了。所以,看到有些史料中誇獎王化貞的語句,我自己都能苦笑半天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廣寧失守

熊廷弼畢竟久經沙場,對於王化貞的所作所為看的一清二楚,他上奏朝廷,希望能約束一下王化貞,“至少不要讓敵人笑話”。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王化貞的耳朵裡,他怒不可遏,上書朝廷指責熊廷弼的無能,同時“請兵6萬,一舉蕩平努爾哈赤”,東林黨也抓住這個時機拼命評擊熊廷弼,都被皇帝按了下來。

時間來到大明天啟二年,努爾哈赤確信熊廷弼在遼東翻不起什麼大浪之後,開始出兵廣寧城,而王化貞也暗暗為這個形勢而高興,他認為他和李永芳裡應外合的機會終於來了。結果,在孫德功等人的安排下,沒等交手,軍中就有人大呼“明軍敗了”,軍心全失,全縣潰散,紛紛逃回廣寧城,王化貞乘馬逃竄

王化貞在大淩河遇到熊廷弼,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懇請熊廷弼和自己一起商量毀去守城的事,誰知,熊廷弼一反常態,說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護送流民入關。

東林黨是“正派”?看看熊廷弼的結局,就一目瞭然

對於熊廷弼的這個決定,也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當時熊廷弼手裡只有5000人馬,不去廣寧是對的!可大家想想,努爾哈赤這次並沒有進攻廣寧城,而是在兩天後才開始正式進軍廣寧,沒想到,孫德功等人已經打開城門、張燈結綵在迎接了。如果當時熊廷弼回去,再用兩天的時間進行兵力部署,那努爾哈赤是否依然會被阻在廣寧城外呢?

如果出於這一觀點,那對熊廷弼的“陰謀論”就佔了上風:他是挾私心對王化貞進行報復,也是對朝廷那些東林黨的回擊!再直白點說,他這是在賭氣,可能他是為了讓這個慘敗喚起朝堂士大夫們的愛國意識和危機感吧

尾話

廣寧就這樣失守了,天啟皇帝下令羈押王化貞,將熊廷弼也革職回籍。東林黨趁機將熊廷弼下獄,沒多久,他就慘死獄中!

如果說薩爾哈之戰是明清形勢轉折點的話,那廣寧之失守的影響要更加長遠。不但讓大明失去了遼東最後一個戰略要地、導致了熊廷弼的死,還加劇了朝廷上層的爭鬥與分化,讓天啟皇帝意識到根基深厚的東林黨帶來的威脅,甚至說東林黨的失勢和魏忠賢的崛起都與此密切相連,廣寧一戰才是改變大明朝權利結構的根源所在

歷史的更迭無可阻止,只是可惜了殫心竭慮的熊廷弼,一腔熱血換來千古遺恨。兵法常說“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熊廷弼第一次經略遼東時,手握“尚方寶劍”,雄心壯志、意氣風發,饒是如此,依然敗在了東林黨士大夫們“三寸不爛之舌”下;第二次在內、外部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依然受命,實在讓人想不通。也許,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對他影響太深,在“鞠躬盡瘁”的同時,他也已經做好了“死而後已”的打算吧

熊廷弼的死,不僅是他的悲哀、大明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