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臺的廣告是怎麼精確投放到你手機上的

那些跨平臺的廣告

是怎麼精確投放到你手機上的

關於這些被精準投放的廣告,最讓我費解的是,為什麼我上一秒在購物平臺上瀏覽的商品,下一秒就會出現在其他 App 上?

原來,這些 App 早就組成了聯盟,連起手來收割我們。實際上,跨平臺精確投放的“元兇”是——程序化廣告

1 程序化廣告,定向投放背後的手

所謂的程序化廣告,並不是一種廣告或是 App 插件,而是一種通過大數據收集用戶信息,然後將廣告精準地投放給用戶的技術。

簡單來說,程序化廣告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廣告投放方式。現在這種程序化廣告投放方式,已經滲入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

首先,程序化廣告會依靠大數據來記錄用戶的網絡行為。

在大數據的觀測下,我們在手機軟件上的每一個行為操作、每個瀏覽記錄、關注內容、使用的 App 等信息都會被記錄,並根據不同的行為權重對用戶進行畫像。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手機和電腦,都有對應的唯一設備 ID 號。所以大數據平臺一般會將設備 ID 號作為用戶為標識,並將採集到的信息整合到設備 ID 上來。

然後,在採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後,大數據就能非常精準的描繪出一個用戶的畫像特徵,比如興趣偏好、財產狀況、消費觀念、文化水平……

最後,大數據平臺會將你的畫像分類。一旦有符合你特徵的廣告出現,程序化廣告系統就會找到你,向你定向投放該廣告。

舉個例子,假如你在電商平臺看上了一款新出的名牌包包,順手點進了商品界面。一旦你開始瀏覽這件商品,程序化廣告就能捕捉到你的行為。

然後它根據大數據,分析你的性別、年齡、愛好、瀏覽歷史等,判斷你最近有買包的需求。於是它又在海量的廣告庫中,找到與你“氣味相投”的商品,並將廣告投放到你打開的 App 上。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經典小說 《1984》 裡的那句“老大哥時刻都在看著你!”

在大數據和程序化廣告面前,我們彷彿都是裸奔的羔羊,毫無隱私可言。

2

我們的隱私到底是怎麼在平臺之間傳播的?

實際上,程序化廣告產業內有一個類似於股票交易的平臺,每一條廣告精準推送到用戶的過程,都是圍繞著這個交易平臺進行的。

在真實的交易過程中,有一個面向廣告投放者的“需求方平臺”(簡稱 DSP 平臺),還有一個面向用戶的“供應方平臺”(簡稱 SSP 或者 AD Exchange)。

當你打開手機 App ,軟件檢測到頁面有對應的廣告位,於是軟件就會採集你的信息,並向供應方平臺(SSP & AD Exchange)發送消息:這裡有一個用戶可以投放廣告。

供應方平臺(SSP & AD Exchange)收到信息後會先分析你的特徵,找到與你對應的肖像標籤,然後告訴需求方平臺(DSP ):這裡有一個特徵為 “XXX” 的用戶,快通知對應的廣告主們來競價呀!

隨後,需求方平臺(DSP )就通知對應的廣告商程序前去競價。

接著,供應方平臺(SSP & AD Exchange)就在這些參與競價的廣告中挑選出高價廣告,並讓 App 上的廣告位顯示該廣告。

而這些過程一共不超過 1 秒,也就是說在你打開 App 的那一瞬間,程序化廣告的運作就已經完成了。

於是,你剛剛搜過,或者你經常瀏覽的東西,就總能出現在你登陸的平臺廣告裡。

跨平臺的廣告是怎麼精確投放到你手機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