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紅磚樓今昔

在汕頭市老市區,中山路頭與鎮平路、民族路南北段的交叉點,一座大型的城市標誌性建築聳立在人們眼前,這裡就是“金鳳壇”。但是,很多市民對於此處仍習慣叫“紅磚樓”。即使是現在,此處周圍一些商鋪,仍用“紅磚樓”冠名,說明對紅磚樓獨有鍾情。

汕頭紅磚樓今昔

紅磚樓,其實就是一座二層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因整幢樓房內外砌“清水”紅磚,故名紅磚樓。它原來就建在金鳳壇這個位置上,樓周圍用風圍牆圈起來,形成一個圓島。由於它的特殊性,在20多年前,它既是一座知名建築,也成為一個俗成的地名。昔日若碰到有人問路,大家都會以紅磚樓或者小公園作為地標。

汕頭紅磚樓今昔

這座紅磚樓的歷史,從建成到拆除,有著80餘年的歷史。它曾數次易主,見證了汕頭的變遷與發展,也承受了汕頭的榮譽與恥辱。

追溯紅磚樓的歷史,還得從清代官吏方耀說起。清光緒年間,廣東陸路提督方耀,一面大樹重教育才之風,一面在各地遍立醫院,廣設善堂,還開辦了韓江書局,校刻書籍,於是潮汕“士風因以一變”。光緒八年穴公元1882年雪,方耀率地方紳士、商人創辦汕頭同濟善堂時,興建的同濟醫院就設址於此。同濟醫院建成後,方耀積極扶持,將同濟海旁北田地撥為院產,使醫院得以長期免費為病人治療。 同濟醫院於1903年重建新樓,也就是這座紅磚樓。我曾聽老輩人介紹,當年建紅磚樓用的灰漿,是以糯米和紅糖攪拌而成,所以整座建築十分堅固。

汕頭紅磚樓今昔

上世紀20年代初,紅磚樓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

那是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罷工委員會採取罷工、排貨、封鎖3項措施同英帝國主義作鬥爭。工人糾察隊在各海口駐防,東起汕頭,西至北海,對千里海岸線實行封鎖,使香港經濟活動陷於全面癱瘓,航運停頓,進出口貿易銳減,商業蕭條。7月初,汕頭海員分會、競進工會等7個工會,上千工人實行對外罷工,與省港工人一起行動,抵制英帝國主義。7月23日,在中共汕頭黨、團組織領導下,各罷工工會組成“汕頭各工會對外罷工委員會”和工人糾察隊,罷工工會委員長辛樂民。會址就設在紅磚樓,罷工委員會出版有三日刊、畫報等宣傳品。

汕頭紅磚樓今昔

在此期間,出任東江各屬行政公署委員的周恩來來到汕頭,汕頭罷工委員會正在“重整旗鼓”堅持繼續罷工。他立即表態堅決支持罷委會再次封港的7項措施。11月11日,周恩來向省罷委會詢問罷工辦法和政策後,將被查封的紅磚樓撥給市罷工委員會辦公及作為工糾宿舍,並撥槍數十支,武裝罷工糾察隊,嚴密封鎖港口。12月30日,汕頭對外罷工委員會改組為“中華全國總工會汕頭罷工委員會”。選出常務委員林昌熾、陳價人、陳國之,同時決定恢復三日刊《汕頭工人之路》。省港罷工鬥爭長達16個月,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為此,紅磚樓成為省港大罷工的重要見證。

汕頭紅磚樓今昔

其時,中共潮梅地委開辦的黨員訓練班和工農人員養成所也在紅磚樓舉辦。1939年,汕頭淪陷。日本侵佔汕頭後,紅磚樓成了日本侵略者的軍部,長達6年。停辦的醫院財物於民國三十三年穴1944年雪二月移交豐順縣衛生院。1945年,日本投降後,紅磚樓改為汕頭市警察總局兼監獄。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12月6日,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的馬來西亞共產黨人52人,被押回汕頭後,便被拘禁在這裡的地下室,直到1949年7月30日才得以釋放。此事在當時的香港《大公報》都有專版報道。1949年潮汕解放後,紅磚樓曾作為部隊駐地,後作為人民防空辦公室地址。“文革”期間作為民兵指揮部,以後又改為招待所。上世紀80年代初,一度還被移用為汽車客運站。1987年被拆除,後建成金鳳壇。

汕頭紅磚樓今昔

據說當年拆掉紅磚樓,理由是它擠佔交通樞紐地帶,隔斷人們的視線。於是乎,一個新的城市規劃出臺,一座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築轟隆倒下。當時很多市民與我一樣,眼睜睜看著紅磚樓在拆除,都倍感惋惜。

歷史文化建築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受到與其有歷史淵源的人的眷戀,它凝聚著本土市民的認同感。多少年過去了,市民在飯後茶餘,還會不時把它當成話題,議論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