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名將劉長佑曾提出一項滅亡日本計劃,為何不被採納?

黃潔儀


19世紀60年代,清朝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推動下發起了洋務運動,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日本也發起了明治維新。

可是,清朝的洋務運動流於形式,所以沒有取得多少實質性的進展。

日本卻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取得了飛速發展,國力提升之快更是讓人難以置信,區區二三十年之間便從一個受人欺負的小國成為了欺負別人的所謂列強。

日本想欺負誰呢?

當然是中國,日本覬覦中國之心已逾數百年,16世紀的時候豐臣秀吉被明神宗給打了回去,如今明治強勢崛起,又豈會對自己旁邊的這塊肥肉無動於衷?

只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日本雖然想打清朝的主意,但是因為顧慮到清朝可能擁有他們預料不到的隱藏實力,所以遲遲不敢動手。反倒是清朝這邊,竟然在他們剛剛開始試探清朝的時候,便已經有人提出了一個計劃——先發制人,主動出擊,打趴日本!

此人乃是湘軍宿將,劉長佑。

光緒七年,即1881年,劉長佑曾經上疏陳述了一個攻打日本的可行性戰略,他的戰略是兵分三路,從上、中、下三路會攻日本:

第一,上路任命素有威望的宿將統率東三省的軍隊,從松花江奔赴庫頁島,據庫頁島而攻日本左翼。

第二,中路出一奇軍自朝鮮而出,攻略日本中段。

第三,下路則簡拔明習韜略、熟悉海戰的將領率領海軍自寧波、定海而出,以趨日本長崎,從而攻打日本右翼。

此外,當時琉球謀求復國的呼聲很高,一旦清朝發兵日本,那麼琉球人必然也會組織力量響應清軍,不論實力如何,也都能對日本產生一定的牽制作用。

對於清政府可能考慮到日本可能會派人來襲擾中國東南沿海,劉長佑也說了,清政府效仿湘軍和淮軍練了這麼久的“練軍”,再怎麼樣也能抵禦得了日本人的襲擾,所以也無需擔心此事,只要集中兵力會攻日本本土便可。

劉長佑為什麼會突然提出這麼大膽,或者說這麼具有前瞻性的計劃呢?

他之所以這麼做,實際上和當時已經被日本吞併了的琉球有關。

1872年,琉球派人出使日本,可讓人沒想到的是日本竟然趁機強行將琉球冊封為自己的藩屬國,琉球本是清朝藩屬國,日本這麼做擺明了是在挖清朝的牆腳,當然這也是日本為吞併琉球所走出的第一步。

琉球自此成為了清朝和日本的藩屬國,這意味著清朝對琉球擁有宗主權和保護權,日本也同樣擁有。

1874年,日本突然以1871年琉球漁船因遇颶風被迫漂到臺灣後為臺灣居民所殺為由,出兵攻打臺灣,5月即登陸臺灣並駐軍。

清政府對此是什麼態度呢?按理說琉球是清朝的藩屬國,就算是給琉球出頭也輪不到日本,可是清朝偏偏沒有否認日本給琉球出頭的理由,這也就是間接承認了日本對琉球擁有宗主權並已實際控制了琉球。

此外,清政府也不願為了幾個孤懸海外的小島和日本打戰,所以只想著議和,李鴻章雖然有過“若以兵費結局,以後覬覦更甚,魚肉更甚”的想法,可一看到讓日本撤兵的條件竟然只是50萬兩白銀的時候,他也沉默了。

這錢,給,咱有的是錢!

只是這錢一給,和清朝主動放棄了對琉球的宗主權又有什麼分別?

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了琉球,改設沖繩縣,自此琉球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長佑提出了主動攻伐日本的戰略,因為他知道日本的胃口必然不會只滿足於一個小小的琉球!

如果任由日本繼續坐大的話,將來必成清朝的後患,琉球保不住,又如何保得住朝鮮?朝鮮保不住,又如何保得住被法國覬覦已久的越南?越南保不住,又焉能保得住緬甸?

當清朝的藩屬國被列強瓜分完了的時候,清朝自己也就成了自身難保的泥菩薩了!

所以,清朝必須在日本還沒絕對地超越自己之前,打一打日本日益高漲的囂張氣焰,並且要打痛它,打趴它,這樣才能讓日本對清朝有所忌憚,不敢再輕易打清朝的主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那就只能主動出擊。

事實上,劉長佑的這個戰略對付1881年的日本,贏面還是不小的,此時日本明治維新不過十幾年,還不是清朝的對手,再不濟也能打個平手。

只可惜,劉長佑將這個計劃提交上去之後,卻石沉大海。

為什麼清朝沒有同意劉長佑的這個計劃,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呢?這和清朝當時所面臨的處境有關。

當時,清政府正將精力放在西北,也就是新疆,左宗棠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的所有失地,可是伊犁也不能不收回來呀!所以,左宗棠仍然在積極備戰,隨時準備和俄國打一打,真要和俄國打起來的話,後果之嚴重顯然遠甚於和日本打。

所以,清政府實際上更希望能通過談判收回伊犁,可即便如此,清政府也仍然絲毫不敢鬆懈。

除了新疆之外,和中國桂、粵接壤的藩屬國越南也同樣面臨著丟失的危險,


吾與吾國


劉長佑那個滅亡日本的計劃純屬腦洞大開的產物,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會採納,被否決了很正常。

劉長佑是湘軍名將,參加過鎮壓太平軍、張錫珠、宋景詩等義軍的戰事,後來曾經歷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等職。1881年,劉長佑在西南任職期間,恰逢法國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為了震懾法國,劉長佑突發奇想,認為趁著日本吞併琉球的機會,主動對日宣戰,以炫耀武力,讓其他國家不敢挑釁中國。

然而劉長佑的這個計劃可謂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計劃,清軍將兵分三路:一路從東北出發,出松花江攻佔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攻擊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寧波、舟山出發,以水師攻打日本長崎。

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這個計劃一看就知道,劉長佑完全就把日本當成了太平軍之類的流寇,大筆一揮就起草了這個方案,根本沒用心研究當時的國際形式和日本的實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國就簽署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約定庫頁島歸沙俄所有。按照劉長佑的計劃從東北出兵庫頁島,等於是向沙俄宣戰,而不是攻擊日本。

而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已經建立的近代化的陸軍和海軍。陸軍方面,日本參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參謀部,組建了7個裝備西式武器的常備師團,還建立了動員機制,戰時可以動員幾十萬軍隊。而海軍日本已經有了3艘鐵甲艦和其他西式軍艦,實力遠遠超過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號鐵甲艦

以西南戰事為例,日本出動了8個旅共計6萬多的軍隊,海軍也派出了各類軍艦19艘。在決定性的田原坂戰役中,11000人的政府軍傷亡達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發起進攻,這個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根本不是清軍所能比擬的。

相比之下,此時的清軍雖然裝備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編制還是傳統的勇營體系,缺乏統一指揮,裝備也混雜不堪,不僅冷熱兵器混用,裝備的步槍不同部隊之間也不一樣,後勤供應複雜。至於戰鬥力就更差了,連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軍都常有敗績,劉長佑在直隸總督任上就因為被農民義軍擊敗而被免職過。

而海軍此時超勇、揚威兩艦尚未回國,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真正能用的不過幾艘蚊子船,實力和日本相差甚遠。而且此時清朝的海上運輸力量薄弱,根本無力運送大規模的軍隊前往日本。

在這種實力對比下,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不被採納也是很正常的結果。


不沉的經遠


1881年九月,直隸總督劉長佑對慈禧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滅亡日本的計劃。這無疑是一份非常有戰略眼光的建議,那它是否有可行性,又為何被慈禧拒絕呢?


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日兩國都發生了巨大變革。日本發起了明治維新,而大清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就改革初期的成果而言,大清更為顯著,因為日本蕞爾小國,人力、財力、資源都很有限。日本人明白自己的短處,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擴張。

1872年,日本入侵中國附屬國琉球,琉球向大清求救,但由於慈禧的短視,拒絕救援。琉球使者悲憤欲絕,在北平自殺以示抗議。

1874年,日本以琉球為跳板入侵臺灣島,這是中國領土,所以慈禧派兵了,並大敗日本。但結果是:在美、英的干涉下,戰勝國大清賠了日本50萬兩白銀。

從這裡可以看出滿清的軟弱,同時也反映了歐美國家是偏向日本侵略的。


1876年,日本又侵略中國的另一個藩屬國朝鮮,並逐步開始消除大清的影響力。

而劉長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對日本先發制人的主張。劉長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有一定依據的。

首先,他在擔任直隸總督前,擔任了八年的雲貴總督,長期和法國侵略者打交道,他深知列強的實力和狼子野心。

劉長佑知道日本吞併朝鮮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大清。而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大膽子,完全是列強在後面撐腰。

但如果大清不趁日本羽翼未豐而主動出力,勢必會助長列強的侵略野心。一旦日本勢大,那將會給大清帶來更大的災難。


劉長佑不僅描述的有理有據,而且還設計了具體的作戰方案和進攻線路。

劉長佑建議先用北洋水師的海上優勢封鎖日本,然後從東三省發兵庫頁島,再另派一路從朝鮮出兵。接著從浙江派一路水師進攻長崎。

劉長佑的計劃有沒有可行性呢?我認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北洋水師從建立到1890年,對日本都保持了絕對優勢,後面衰落是由於清廷的原因。

其次,那個時候大清陸軍對日本並不處於劣勢。1884年袁世凱在朝鮮就打敗了日軍。

至於財力和後勤方面,至少大清當時比日本要強,而且日本後面的侵略也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逐漸尋找跳板,尋找後勤基地實現的。


但這份計劃又有不可行的地方。首先,遠東的老毛子一直對我國虎視眈眈,如果抽調了東北兵力,老毛子會不會趁虛而入這很難說。

其次,歐洲列強一直偏向日本,大清對日本主動進攻,他們會不會參戰也是個未知數。

拋開這兩點因素,慈禧最擔心的可能是湘軍、淮軍、北洋水師等漢人武裝的繼續坐大,即使滅了日本,他們會不會趁機滅了大清呢?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慈禧是不可能採納劉長佑的建議,因為對她來說,國家利益遠不如大清多苟延殘喘幾年重要。

如果是漢人統治,民族凝聚力會強一些,再有個強有力的皇帝,或許能下決心幹掉日本,那中國的歷史將會改寫,而東方也少了一個大禍害。



花木童說史


咱們瞭解一下劉長佑這個人。




(劉長佑)

劉長佑(1818~1887)湖南新寧縣人,清朝大臣,湘軍重要統帥。

劉長佑自幼聰慧,四歲識字,八歲習文,十四歲寫得一手錦繡文章,22歲考中舉人,31歲以國子監生員的身份進入仕途,34歲奉命回湖南老家辦團練,講真他比曾國藩辦團練早兩年。

劉長佑興於團練,在隨後消滅太平軍、鎮壓兩廣天地會,撲滅魯西北白蓮教等農民起義不遺餘力,他的雙手沾滿了農民起義將士的鮮血,他對人民有罪,卻對清廷居功至偉。

劉長佑的功勞堪比當年的曾國藩。因此被慈禧加封為兩廣總督,不久升任直隸總督,成為了清朝封疆大吏。



(曾國藩)

劉長佑不但擅長鎮壓農民起義,他對付洋人也有獨到的眼光。比如在他晚年(1881年),63歲的老劉曾準確預測越南時局。

當時法國入侵越南,老劉敏銳覺察到法國佔領越南的目的,就是以越南為跳板入侵我國雲南。於是上書光緒皇上早做準備,必要時候“援越抗法,以衛國土。”

我們都知道光緒是個傀儡皇帝,而慈禧太后又懼怕洋人,所以清廷對老劉的提議置之不理。以後法國果然通過越南入侵我國雲南,這是後話。

就在同一年,老劉還提出了一項滅亡日本的計劃,同樣被朝廷拒絕了。假如當時慈禧採納老劉的計劃,我估計日本早就滅亡了,也就沒有以後的黃海和甲午海戰了。



劉長佑滅亡日本的計劃是這樣的:1881年,日本公然侵佔琉球群島,琉球群島原屬於清朝的藩屬國。

劉長佑上書朝廷分析道:“日本這樣做違背了國際公法,一旦開戰,日本在國際道義上得不到支持,由於日本人侵略成性,遲早他會吞併朝鮮,不如乘其羽翼未豐,先發制人把日本一舉消滅”。

接著老劉制定出了具體計劃:朝廷調動三支軍隊,由北向南部署。北方軍隊由東三省的皇家鐵騎軍組成,出松花江到達庫頁島,由北向南向日本發動進攻。

中部軍隊從藩屬國朝鮮出發,攻擊日本的西部。

南部軍隊則選水師由寧波、定海乘船攻打日本的長崎,三路軍隊同時出發進攻日本,只要把日本滅亡,緬甸,朝鮮,越南等諸國就可免遭日本蠶食。



可惜慈禧是個軟蛋,光緒是個傀儡,劉長佑滅亡日本的計劃被朝廷拒絕,清廷選擇了和日本坐下來談判。

最初日本同意把琉球島的一部分歸還清朝,但是隨後一拖再拖,最後日本還是全部佔領了琉球群島。

綜上所述,清廷如果採納劉長佑的作戰計劃,也許未必能滅亡日本,但會給日本狠狠地打擊,畢竟此時日本剛剛實行明治維新,還沒有達到鼎盛時期。清朝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就更沒有機會和日本抗衡了。


秉燭讀春秋


光緒七年(1881)九月十七日,湘軍名將劉長佑遞交了一份奏摺給光緒,奏摺的主題叫做《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其中主要陳述瞭如何應對法國和日本對清王朝可能造成的威脅。

劉長佑在奏摺中,對於日本的態度相當強硬,他的態度是:日本人狼子野心,我們一定要主動出擊,滅亡日本!

1、劉長佑其人

這劉長佑是何許人也,為何敢說出這樣豪氣沖天的話呢?

1935年,湖南省選定湖南古今鄉賢名單,劉長佑被選為30位賢人之一。

晚清兩大定國支柱南曾北僧中的“南曾”曾國藩,曾經評價劉長佑: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復能窺測矣”《中興將帥別傳》。

【曾國藩】

從實戰到大佬曾國藩背書,都足以說明劉長佑此人軍事實力一流,他不僅有長遠的戰略格局,還是位能征善戰的勇將。

2、劉長佑的戰略眼光

劉長佑寫這封《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有三個原因:

一、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清朝外交官曾紀澤和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在彼得堡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到此為止,中國收回了在伊犁地區的管理權,取消了《裡瓦幾壓條約》中割讓特克斯河流域的條款。

這次外交勝利,鼓舞了中華兒女從鴉片戰爭開始,內心在面對外國侵略者時屈辱的感受。

二、洋務運動此時已經開展了十幾年,清王朝整體實力有了很大提升。

三、劉長佑透過日本在朝鮮,法國在越南的作為,預料到它們今後必定會有更大規模的入侵,如果坐視它們壯大,一定會威脅到清王朝統治。

【劉長佑紀念像】

不得不說,劉長佑的眼光是相當長遠,法國問題上他提出讓越南王重用劉永福訓練新軍,再結合雲南、廣西兩省的士兵來阻擋法國人的攻勢,如此“非滇越併力以圖,不能挽越國之殘局;非水陸同時並舉,不能阻法人之貪謀”。

在對待日本人,如何主動展開攻勢,滅殺危險於搖籃的問題上,劉長佑提出: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惡於天下,佈告西人絕海上通商之東使,倭人已可坐困。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朝鮮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嫻熟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倭人離貳已久,必當自潰,即負隅抗拒,而我朝師武臣力必無撓敗之虞。

【對日海戰】

這個計劃翻譯過來,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由皇帝出面昭告百姓,再聯繫西方不要運輸物資給日本人,以此從經濟和政治上斷絕日本人的發展,這樣一來,在劉長佑的設想中日本便成了被孤立的態勢;

第二步,派遣大臣中有能力和威望的人,率領東三省的士兵到松花江,臨庫頁島,最後再派一支士卒到朝鮮,好徹底封鎖日本人往西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步,封鎖了日本人的退路後,再選擇精通兵法、擅長水戰的將領,從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樣以來,清王朝便可以迅速佔領日本本土。

看完這三條策略,是非常具備可實施性的,但很可惜“然法謀越南,長佑言之數年前,且歷疏請備法,皆為李鴻章所厄”。

【中間的便是李鴻章】

劉長佑的措施之所以不被採用的原因:

一則是因為當權者並不把日本放在眼中;

二則是經歷過幾次賠款,朝廷的經費是非常緊缺的,故而他們不願浪費經費;

三則便是經歷過鴉片後,清王朝統治者一直把西方當作首要的敵人,卻又不願意和它們硬碰硬。所以劉長佑這種出動出擊硬剛法國和日本的做法,在慈禧眼中,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他們不打法國,是擔心法國的西式裝備,而不動日本,是擔心戰局開啟後,列強趁機對自己動手。

故而,這件事,也就乾脆被壓了下去。清王朝自以為躲過一劫的做法,其實正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了引子。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劉長佑是陸軍將領出身,有一定戰略眼光和敏銳性,能預感到日本對大清的潛在威脅,提出先發制人,待其羽翼未豐之時,先攻滅之。總體來看,滅日計劃不可行,劉長佑的計劃是清廷經略東北三省,以朝鮮為前出戰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陸日本,爾後陸上作戰滅亡日本,以當時的清朝國力根本難以實現。

清朝要想滅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萬軍隊,這個數量也並不佔優勢,而且要跨海攻堅,運兵運糧十分困難,很難速戰速決,很可能打成況日持久的戰爭,要比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艱難得多。會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沒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來看(當一次事後諸葛),如果修改一下劉長佑的計劃,改滅日為弱日,改陸攻為海攻,以殲滅日本海軍為作戰目標,先發制人,達成目的後,以海困島,鎖住日本對外發展的空間,漸漸削弱日本實力,是值得冒險,而且較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師剛剛完成五年整軍計劃,有9000噸級巡洋艦兩艘,7000噸巡洋艦一艘,3000噸級巡洋艦兩艘,2000噸級巡防艦兩艘,1000噸魚雷艦和巡防艦八艘,實力足以戰勝日本海軍(當只有2000噸級以下戰艦,數質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確有膽略,可將作戰時間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進行作戰準備,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艦,配套部分保障艦船,先發制人,直撲日本,圍堵消滅日本海軍,並實施有限局部登陸作戰,以奪佔日軍海港炮臺為目標,配合海軍攻擊行動,只要達成消滅日本海軍的目的,即可實現制海困日的局面,挫敗日本海外擴張的能力和本錢。至少五十年內日本難以對中國構成實質威脅。這要比滅亡日本的計劃更加有效。


靜水深行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對外侵略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內開始逐漸強大,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暴露無遺。


1874,日本入侵我國臺灣,雖然最後撤兵,確讓清政府支付50萬兩白銀賠款。


1875年,日本軍隊入侵朝鮮江華島,第二年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日本開始了對朝鮮的侵略。


更嚴重的是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把琉球改成日本的沖繩縣。

(日本明治天皇,他在位期間,日本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

二、劉長佑和他的“消滅日本”計策


琉球和朝鮮都是清王朝的藩屬國。清廷內部開始有人對日本這個新興國家重視起來,劉長佑將軍就是其中一位。劉長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號蔭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寧人,湘軍重要統帥、清朝大臣。劉長友曾今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行動,也抵禦過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1881年,劉將軍曾經提出過“消滅日本”的計策:

1、“先暴日本之罪(吞併琉球的罪狀)”;

2、派良將“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

3、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

4、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假如日本海軍“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

5、“琉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一句話,滅掉日本,揚我國威。


但是這個計策被清廷拒絕了。為什麼?

(愛國將領劉長佑,提出了“消滅日本”的計策,但是沒有被採納)

三、劉將軍計策是否可行?

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個計劃可行嗎?

1、當時的世界格局是帝國主義時代,誰的實力強,誰說了算,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莫不如此。這些西方國家都在侵吞別國領土,規則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清政府想收復琉球,可以,只要拳頭硬。大清國此時的國力?堪憂啊!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內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國家對大清國虎視眈眈。


2、“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看來劉將軍是準備從中國東北地區,攻打日本的北海道;再派一支軍隊“出朝鮮,以扼其西”,從朝鮮也可登陸日本九州或本州等地;清軍海軍“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這一路算是遠征了。看起來還可以,但是清政府此時還沒成立北洋艦隊(1888年才正式成立),這麼遠的距離作戰,沒一支強大的海軍肯定是不行的。


如何運送兵源和物資?(假如)登陸日本之後,怎麼作戰?日本國內的地形情況瞭解多少?日本軍隊情況瞭解多少?劉將軍沒有明說,清政府也沒有什麼軍事機構做評估,這怎麼打?清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鎮壓國內叛亂,收復新疆等路上作戰還行。打日本牽涉到陸海軍配合,清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堪憂,陸海軍協同能力更是堪憂(參考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3、日本人那時已經在操練新軍了,1877年,日本國內還發生了一場內戰——“西南戰爭”,日本陸軍的戰鬥力可不是菜鳥水平哦。清軍真的遠征,日軍以逸待勞,誰的優勢大,不言而喻了吧?

(日本是島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是很難攻入日本本土的)


因此,劉將軍的計策看似很美好,其實就是紙上談兵,可行性很低。清廷不可能接受,即便有想法,國力也不足以能夠攻入日本本土並消滅日本。這個計劃給人的感覺是異想天開,可行性很低。


小林品歷史


1879年通過明治維新而崛起的日本,吞併了清朝的藩屬國琉球王國,劉長佑從日本的侵略行徑看出日本的野心,他上奏朝廷:日本歷來侵略成性,如今吞併琉球,隨後就是朝鮮、臺灣、乃至全中國。朝廷通過洋務運動,以鉅額經費投入軍事建設,正是用武之時,必須趁著日本羽翼未豐,傾國之力出兵滅掉日本,以絕後患!

可惜當時的朝廷並沒有採納劉長佑的建議,原因可能是:

第一,當時的清政府剛剛平息太平天國,國內也是一片衰敗,清政府沒有經歷去進攻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大,一直看不起日本,所以當這份奏章交上去的時候,有可能還會成為笑柄。

第三、清政府擔心引起西方列強的抗拒,清政府已經有列強恐懼症,所以很在意列強的反應。

無論結果如果,最終這篇奏章石沉大海,中國也錯過了一次將日本扼殺在搖籃的機會。劉長佑以超前的戰略眼光,提出了滅日主張,提出來時,離中日甲午戰爭還有十幾年之久,日本尚未完全富強,如果清朝真的傾國之力出兵日本,很有可能打勝。


帝國烽火


晚清名將劉長佑為清廷策劃的用來消滅日本的策略大致有4點,分別是:

第一、以日本霸佔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為藉口興師問罪,北路清軍出東北攻日本列島北端

第二、中路清軍遏制朝鮮半島,截斷日本西端

第三、南路清軍由青島、寧波率水師奔赴長崎,攻日本的南端

第四、同時,加強自身東南海防,以防止日軍殘兵攻襲本國沿海

這四條建議總結起來就是:兵分三路東討日本,加固自身海防建設


劉長佑是何許人也

劉長佑生於嘉慶年間,活躍於咸豐、同治、光緒三朝,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由盛轉衰而遭受列強欺凌的慘狀。此外,他還是李鴻章的湘軍中比較重要的將領,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員資歷深厚的老將。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劉又先後擔任過廣東、廣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務。在廣西為官時,他還支持過廣西人民抗擊法國人入侵。從功績上來看,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封疆大吏。

當時,劉長佑雖然已經遠離軍伍,但仍然看到了日本當局的野心,所以主張要在日本崛起之前就扼殺其苗頭。可以說,他的看法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那麼劉長佑為要提出這樣的計劃呢

上世紀70年代左右,日本向清朝的藩國琉球發動進攻,同時入侵到臺南。一些有遠見的清朝將領已經看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所以紛紛上疏要求懲治日本。但軟弱的清政府在列強的壓力下,居然默認了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並簽訂了《中日北京條約》。清廷雖然暫時保住了臺灣,但也讓琉球永遠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劉長佑一眼就看出了日本人的野心絕對不只染指琉球和臺灣,而是想要吞併整個清朝。所以劉長佑於是主張趁日本尚未完成明治維新時,主動出兵三路消滅日本,扼殺隱患於未然。

清政府為什麼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呢

雖然劉的建議非常直觀,但清政府當局並沒有採納。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清政府自顧不暇。因為幾乎就在同一時間,新疆遭到外敵入侵。清廷舉全國之力支持左宗棠西征,才收復了新疆,暫時還無力對付日本。

第二,清政府自身並無強大的海軍。要實施劉的“三路伐日”計劃,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福建水師在中法戰爭中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又還沒有成軍,所以這條計劃非常難以實施。



第三,清政府當局認為小小的日本一時半會兒還不會構成太大的威脅,所以對劉的建議持保留意見。1887年,劉長佑因病去世。在他死後1年,清廷的北洋水師宣佈正式成軍,病怏怏的清王朝也趁此機會威風了好一陣,但絕口不再提伐日的事宜。直到劉去世後的第7年,積蓄已久的日本突然對清廷宣戰,甲午戰爭由此爆發,小小的日本終於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歷史的荒野


湘軍名將劉長佑是通過組建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天地會及其他一些農民起義軍而發跡的。靠鎮壓農民起義軍,劉長佑“戰功赫赫”,當到了兩江總督、雲貴總督、直隸總督等一系列高官。從時代的正義性來說,他顯然是一個十分“反動”的歷史人物。

(劉長佑舊照)

不過,劉長佑曾提出過一項主動滅亡日本,避免日本侵略擴張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在1881年提出來的。當時日本在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雖然國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還沒有積累侵略中國的經驗和信心。如果劉長佑的計劃能夠實現,就沒有日本後來的擴張和侵華,甚至一戰、二戰也都沒有日本人什麼事了。那麼,清政府當年為什麼不採納劉長佑的主張呢?

劉長佑當時之所以提出這個主張,是緣於日本強佔琉球群島。

琉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從1372年明太祖時期開始,琉球就持續不斷地向中國朝貢,乃至於他們的皇宮都是坐東朝西的。而明清兩朝數百年都一直很好地保持著和琉球之間的宗藩關係。

不過在1872年,日本突然宣佈琉球是日本的“內藩”,琉球群島是日本的國土。1875年,日本武力佔領琉球群島,廢除清朝年號,強行改為日本明治年號,並勒令琉球不準向清朝朝貢。1979年,日本把琉球最後一任國王尚泰拘押到日本東京,並且擅自宣佈改琉球為沖繩縣。

琉球地小物薄,力量十分有限。為了抗擊日本的侵略,他們只能寄希望於清朝。他們曾多次派人出使清朝,希望清朝能出面幫助他們討回公道。1879年,琉球國使者林世功還在北京自殺,希望以死請求清朝出兵。

但是在此期間,面對日軍的一步步緊逼,清朝僅僅是向日本表示抗議,再次抗議,嚴正抗議。但是抗議有什麼用呢?絲毫也沒有停止日本吞併琉球的行動。

(抗日的琉球國民)

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劉長佑提出了清政府主動並全面進攻日本的計劃。

劉長佑的計劃是這樣的:在兵力部署上,由北及南準備三支軍隊。北方軍隊由東三省的軍隊組成,出松花江以到達庫頁島,由北向南向日本發動進攻。中部軍隊從藩屬國朝鮮出發,攻擊日本的西部。南部軍隊則由寧波、定海乘船北上,攻打日本長崎。三路軍隊同時出發,夾攻日本,必然能夠取得成功。

劉長佑同時分析了滅亡日本的可行性。他認為一方面日本還沒有發展起來,另一方面清朝資源雄厚,而且洋務運動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正可以利用這些成果。如果舉全國之力和日本一戰,肯定能夠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時無法成功,也可以極大地威懾日本,讓日本從此不敢擴張其野心。

劉長佑在上奏中最後寫道:“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朝鮮、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也就是說,這不只是為了保護清朝,還是保護東北亞的朝鮮以及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這些藩屬國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儘管劉長佑一再上奏,但是,清政府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膽量舉全國之力,主動和日本一戰。他們還只是採用談判的方式,和日本處理琉球問題。

(甲午戰爭)

1879年,當時清政府提出把琉球分成三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庵美大島作為日本國土;琉球本島及周邊的附屬島嶼作為琉球國自身的國土;南邊的先島群島作為清朝的國土。

而日本方面則提出一個二分法:把琉球本土、北方庵美大島以及周邊的島嶼作為日本國土,南邊的先島群島作為清朝國土。

清政府的方案日本人不同意,同時,清政府又不願意在日本的方案上簽字,這事就暫時擱置下來。不過這樣一來,實際上對日本人是好事,因為日本是實際佔有者。也就是說,不管是琉球的北方還是南方,都歸日本人所有了。

後來,隨著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尤其是後來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取得了中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同時,清朝又面臨著來自於列強四面八方的侵略,因此,想要像劉長佑所說的那樣,主動出擊攻打日本的可能性,已經完全沒有了。

不管劉長佑的計劃能不能成功,但是這種主動出擊,積極防禦的方式,其實應該成為當時清政府的一個重要選項。可惜清政府從未這樣考慮過。

(參考資料:《清史稿》《論本要約琉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