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儘管浙江紹興因有王羲之遺蹟而成為書法、特別是帖學一系的重鎮,但近百年來碑學大興的結果,人文薈萃的紹興書家亦以宗碑者居多。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沈定庵

趙之謙、陶浚宣、徐生翁、周砥卿等,或為書史巨擘,或為一時人望。時至今日,紹興沈定庵先生正以風格獨具的隸書而擅名全國。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沈定庵先生曾求教於徐生翁。據《浙江書

法》2009年元旦所刊的《浙江書法六十年景行篇》載:“徐生翁,字安伯,以號行。祖籍淳安,生於紹興。以賣書畫為生。曾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書法初學顏真卿,又上溯晉魏漢秦,尤得力於北朝碑版,精楷、隸,所作古樸奇逸,被稱為孩兒體。也能治印、繪畫。”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由此可知,他所宗尚的北朝碑版和隸書,必然直接影響到年輕時的沈定庵。

北朝碑版和漢隸的血緣最近,他亦由此引導沈定庵先生主攻隸書指明瞭康莊大道。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30年前我在浙江上虞的曹娥廟中,曾瞻仰到徐生翁所書的一副隸書楹聯,書風朴茂而雅正,不似日後“孩兒體”雖奇崛而有所造作。因此,可以推測,沈定庵先生在年輕時接受的是正宗的漢碑臨習。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沈定庵先生在《伊秉綬書光孝寺虞仲翔祠碑》的出版後記中,說起了1973年10月得到這部字帖後的巨大喜悅:“我驚喜若狂,因為60多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伊氏隸字,字字橫平豎直,遒勁挺拔,結字變化多端,呈現了汀州隸法的特色,捧讀之餘,聯想到這不啻是一部伊隸小辭典。”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以我的經驗,只有學習漢隸積功較深後的書家,為了能作大隸與求新求變,無不把目光投向清人隸書。

沈定庵先生正是這樣一位書家。而這部堪稱“伊隸小辭典”的字帖,無疑為他此後幾十年的隸書創作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從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態到清人尚質,其實是一個從書法的內在品位到外在表現的演變過程。

所謂“尚態”,即是對外在形態、形式的追求;所謂的“尚質”,是對“帖學”系“古質而今妍”的反拔,通過對北碑和隸、篆的上溯,擴展了新的審美領域。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因此,伊秉綬在對其子伊念曾傳授作隸心得時說:“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化,出乎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正是這個書學潮流的即時反映。

“方正”,是伊隸的大格局通過“奇肆”等方法而求“變化”,從而防止了因“方正”而致方板的弊端,自然呈現出巧拙互用、虛實相生的“新理態”來。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其實,伊秉綬的這段話已經蘊含著現代形式規律的內容。因此,幾十年學伊不止的沈定庵先生必然深刻地接受這些理念而貫穿於自己的翰墨生涯中來。

伊隸“方正”的格局是對漢隸橫扁體勢的改

造,面貌頓時一新。受此啟發,沈定庵先生進一步作出了對自己隸書體勢的調整。

沈定庵:學清人隸書而卓然成家

他曾說起,篆取縱勢,以橫勢岀之而成“蜾扁”,為篆之佳者。因此,反其意易縱勢於隸書也未嘗不可。

這裡,既有他從形式美入手別開新路的積極願望,也是他在對清隸學習過程中重篆法積累後的筆勢自然生髮。沈定庵先生作隸用篆勢,這是他對隸書發展所作的大貢獻,為我輩學隸求變者提供了可貴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