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01

小孩要离家出走,该怎么办?

不信?安慰?训斥?哄劝?气头上的孩子犟起来,估计啥话都听不进去。

有个聪明的妈妈,却是用几句话就成功套路回孩子,化解了危机。

5岁男孩Nereyda,因为老是故意惹哭自己的弟弟,所以受到了妈妈的训斥。结果Nereyda自觉委屈,决定离家出走。

发现孩子准备离家出走,妈妈没有阻拦没有训斥,而是先问其原因。结果孩子一言不发扭头就走。

千钧一发之际,妈妈巧用一句“你包包里都装了什么?”成功阻止了孩子的步伐,使与孩子的进一步对话有了可能。

吃啥、住哪、还上学吗、要不要和伙伴亲人道别……妈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过程中,不论孩子怎么回答,妈妈都没有评价对错。但是孩子离家出走的心却在自己的回答中慢慢动摇。

最后,妈妈一句“其实你不想单独出走,想妈妈和你一起走”,更是勾出了孩子心底的真实想法,他并不想离家出走,并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

看到孩子转身,默默放下行李箱,然后与妈妈互道“我爱你”,一边好笑一边感慨,这位妈妈真的是太懂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了。

孩子越长大,就越不听话,教育孩子基本靠“吼”,是许多人生气又无奈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说对话。

只要说对话,你就会发现,孩子是愿意好好听我们说话的,也是愿意把心中所想告诉我们的。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02


感受被认同,对话才能开始。

当一个人的感受和意见不断被否定时,会很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和逆反心理。而对尚处于安全感建立期的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

在父母质问、批评、训斥、讲理的时候,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是冰冷无情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特别容易对父母的爱与自身的价值产生动摇和怀疑。

于是,他们顶嘴、他们哭闹、他们沉默……在这些不同的反抗方式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执拗与不听话,看不到的是孩子那颗脆弱不安的心。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有一次,带着孩子在小区花园玩的时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不小心把我家小米撞到了。小米因为惊吓以及疼痛,哇得哭了起来。

我忙安慰小米,这时女孩妈妈也赶紧走了过来,一边训斥一边要女孩道歉。

原本手足无措的女孩,却涨红了脸,说了句对不起然后开始委屈地辩解。大意就是她不是故意的,是小米自己站的位置不对之类。

女孩妈妈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边批评边恨不得上手打一顿,一定要女孩好好地诚恳道歉。

结果女孩就犟上了,梗着脖子,就是杵在那里沉默不语。

我帮着女孩打圆场,强调这是孩子无心之过,并且指出,当时,女孩也吓坏了,但是还是第一时间扶起了米米,并且当时就有道歉之意。

女孩一听,眼泪刷的就下来了。我对她的理解,让她整个人软了下来。

我将小米抱到女孩面前,教小米给小姐姐擦擦眼泪,对女孩说“没关系”。还没等我家小米开口,小女孩主动开口了:“小弟弟,对不起……”

这一声“对不起”,充满无比的歉意与真诚。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他首先需要的是理解和接纳。

走进孩子的心,接纳孩子,他才会愿意心平气和地聆听父母的“道理”,做出大人想要的正确改变。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03


道理对了,方式错了也不行。

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指出:很多时候,家长总说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家长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前不久,有个妈妈因为儿子不愿意做作业,气得报警要求把孩子带走,并声称,自己不要这个孩子了,谁要就给谁好了。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民警让母亲带上孩子到派出所进行调解。民警从孩子嘴里了解到,妈妈管得比较紧,老指责他学习自觉性不够,话语也经常说的很难听,他一气之下就和妈妈杠上了。

在过程中,警察还没和男孩聊几句,男孩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哭得不能自已。他其实早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愿意去和妈妈道歉沟通。

在警察的帮助下,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方法上需要改进。

如这位妈妈一样,在教育孩子尤其是批评孩子时,我们常常会用质问、讽刺、伤害的语言,去刺激孩子。

出于防卫心理,孩子就会像刺猬一样,用坚硬的外壳和锋利的刺来包裹自己,将自己放到父母的对立面。

结果,自然就是,孩子不愿听也听不进父母的话,而父母则气急败坏、暴力相向。矛盾和冲突也会在这种对立中加剧,亲子关系也随之恶化。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04


让孩子愿意听我们说话,其实说难不难,下面几个原则,往往是关键。

一、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对话

面对孩子犯错,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我们常常出现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深呼吸也好,独处冷静也罢,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梳理一下自己要说的内容,等自己心气平和了,再与孩子沟通时,才会理性,才会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

二、用描述代替说教和指责

在与孩子沟通时,多用描述、陈述的语言,来代替说教和指责,孩子就会少些防卫和对抗,会更愿意认真聆听我们所说,并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所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当孩子题目做错,比起“说过多少遍了,要认真仔细,你这样粗心马虎,学习成绩能好才怪……”的指责与说教,直接指出题目错了,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反思错误所在,孩子更听的进,在学习上也会更有收获。

三、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指令去言行做事。

对于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与其强逼、命令,不如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以一种有选择性的督导方式,让孩子完成我们期待的事情。

比如孩子玩玩具,但你想他先做作业。不说教、不命令,让孩子自己做出一个再玩多少时间决定,设好小闹钟,其实,孩子会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父母说对话,孩子才会好好听我们说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心,尊重他,接纳他,让孩子感受你的温暖与爱,孩子自然就会走近你,配合你,与你沟通和交流。

让孩子听话不是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变得更好才是。

撰稿:遇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