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前言: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謀臣武將們爭相鬥豔,堪稱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

而先軫就是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著名的軍事將領,綜合實力堪比孫武、伍子胥等人。

在城濮之戰中,先軫憑藉獨到的戰略眼光,使晉國戰勝楚國,晉文公借踐土之盟為周天子承認,成為齊桓公後的第二位春秋霸主。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史記,晉世家》記載:“城濮之事,先軫之謀。”城濮之戰中,先軫的功勞當屬第一。

我們先來講解一個當時的大致局勢。

城濮戰之前,齊國齊恆公時期是春秋時代當之無愧的霸主,然而恆公去世後,齊國的國力開始走向衰敗,中原霸主地位空懸,引起四方諸國的窺竊。楚國由於位處中原以南的長江流域,大部是未開發地區,經濟落後被其他諸侯國視為“荊蠻”遭到集體排斥。但是楚國卻不甘墮落,亦有爭霸之心,自楚文王一代開始,就勵精圖治,他首先遷都於郢,給楚國奠定了一個堅實的根基,然後大刀闊斧的進行了諸多改革,讓楚國國力愈發強盛。

之後到了楚成王時代,楚國北伐宋國,在泓水之戰中大勝,開通了他們北擴中原、問鼎霸主的道路。

再此背景之下,晉國為了捍衛在中原的話語權,就需要與北上的楚國一爭高下,這就形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二次霸主之爭。

霸主之爭並非一撮而就,雙方在真正決戰之前,使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戰前角力與戰前部署。在這個時期,先軫第一次展現了他獨到的戰略眼光。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因為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曾流亡多國。《史記•晉世家》所載:“過衛,衛文公不禮。……過曹,曹共公不禮,欲觀重耳駢脅。……過鄭,鄭文公弗禮”,晉文公被這些國家冷落,結下了樑子,因此在這次爭霸之中,衛、曹、鄭三國自然要與楚國一個陣營(除此之外還有陳、蔡、魯等國與楚同盟)。

《左傳•僖公》記載:“二十七年,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宋國危機之下,就前往晉國求援。這個時候,先軫就向晉文公說道:“報施定霸,於今在矣。”

先軫敏銳地嗅到了這場戰爭不同尋常的氣息,準確預測到這場戰爭對晉國爭霸有重大戰略作用。

先軫料定楚國的這次行動只不過是一次試探而已,楚國如今的主要敵人是晉國,他們絕對不會把大量精力放在小國宋國身上。他所言的“報施”,是指當年晉文公流亡時,被宋襄公禮待,晉國只需要出少量兵就可以解救宋國;如此一來,就能將宋國拉入同盟國之中,增加自身實力。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晉文公就聽取了先軫的意見,以兵分兩路,一路幫助宋國抵抗入侵,一路又伐楚國同盟方曹、衛國,拿下當時衛國的大城五鹿城,極大的打擊了楚國同盟放的勢力。《史記•晉世家》載:

“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於衛,衛人弗許。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衛。正月,取五鹿。”

而在取五鹿城中,也是因為先軫的巧妙安排,才能大獲全勝。不過至於先軫如何運作的,史料中並無記載,只是在《國語•晉語》中一句概括:

“取五鹿,先軫之謀也。”在這次爭鬥中,以晉國同盟方勝,還獲得曹國、衛國的城池,可謂是勝利的一方。

第二年,晉國以報晉文公流亡之仇出兵曹國。而楚國在之前吃癟後,自然不會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在晉國出兵曹國的時候抓加大兵力進攻宋國,將宋國再度圍困。這個時候晉國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自己本身被曹國拖住,而盟友宋國又告急,如果不救,就會減弱同盟方的勢力,究竟該如何抉擇?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此刻先軫再度出計:“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其勢宜釋宋。”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還記載道:“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齊秦不得其請,必屬怨焉?’”

這句話再次展現出先軫超絕的大局觀。他不是放眼這個事件上,而是將兩大強國齊、秦拉到楚國的陣營中。此計分為兩步,首先就是讓宋國去給齊、秦兩國送大禮,請求他們給楚國試壓,釋放宋國;而晉國則將原本從曹、衛奪走的土地城池送給宋國,一來能夠補償宋國送禮的損失,而來能夠讓曹、衛以及楚國將仇恨轉移到宋國身上,本身就在攻打宋國的他們肯定會加快進攻步伐。

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不會估計齊、秦兩國的施壓,齊、秦兩國收了好處卻辦不成事,就會記恨楚國而對宋國有愧。這樣齊秦自然就被迫站隊,偏向於晉國聯盟,此計可謂是一石三鳥之計,先軫的謀略可見一斑。

不過楚國也非泛泛之輩,他能成為大國自然也是有諸多謀士的。眼見晉國再次化險為夷,楚國的令尹子玉提出了自己的計策,《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道:“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在此註解為:“宋圍釋,曹、衛得復,是三國定也。”子玉派遣使者宛春前往晉國,希望晉國從曹、衛國退兵,那麼楚國就會釋放宋國,大家相安無事多好。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這個計策看似楚國有退步的意思,實際上卻陷阱重重。

因為晉國如果同意楚國的要求,那同盟內的秦國、齊國肯定不同意:將他們捲進來又這麼莫名其妙的收場,如同被人當猴子耍,心中肯定不爽,這樣就會對晉國退兵的計策產生質疑,發生內訌。而如果晉國不同意楚國的要求,那就是晉國不顧及宋國的安危,能達到離間兩國關係的目的,同樣也使得曹、衛兩國更加憎恨晉國,晉國不管如何選擇都討不到好處。

此刻先軫第四次展現出他的才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雲:“先軫曰:......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讓晉國明面上不答應楚國的意思,扣押楚國使者宛春激怒楚國,並且依舊執行攻打曹、衛的戰鬥,而私底下與曹、衛達成協議,不僅從曹、衛撤軍只留下少量兵力做做樣子,還許諾他們諸多好處,讓他們對晉國產生好感而離間與楚國的關係,同時晉國出兵以戰爭的手段擊退楚國,先軫的這一招直接讓楚國的陰謀破產,還讓曹、衛對晉國產生好感,化腐朽為神奇,妙哉。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站前的兩次博弈均以晉國略勝一籌而告終。

城濮之戰終於來臨,而在這場戰爭中,先軫也多此以他的才智奠定勝局。

首先,先軫安排晉國右軍的副主將胥臣攻擊楚國右軍的陳、蔡兩國軍隊。晉軍使用“蒙馬以虎皮”的奇襲方式擊潰楚國右軍。接著又讓晉國右軍採用“使輿曳柴而偽遁”的方式營造成漫天塵土的景象,讓遠方的楚軍看不到裡面的情況,用此掩護晉國中軍的偷襲行動,最終楚軍大敗。

不過正常情況下楚國其實也不用如此大敗,但是楚國將領子玉在戰場中的冒進,是楚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晉國的這次大勝,先軫的計策顯得至關重要。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弱勝強,先軫的大局觀與謀劃顯得至關重要

據考證,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同盟聯軍的兵力為八九萬人左右,要少於楚國同盟聯軍的十一萬人。晉國在兵力以少對多的情況下,先軫還能在角力時期謀劃利益的基礎上,再次以謀略佈局取大勝,奠定晉文公第二個春秋霸主地位,可謂是居功甚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