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想去養老院,有沒有其他辦法解決養老問題?

紫羽說


適合當下國情的中國式“抱團養老”

朋友有三個孩子,都不在身邊,聊天時他斬釘截鐵地給我說,我老了以後去養老院,實在不行就自己了斷,誰也不靠!呵呵,如果真不行了,了斷的能力都沒有怎麼辦?再說,求生的慾望可能沒人願意自己了斷自己。於是我問朋友,你一個人去養老院還是兩口子一起去?什麼年齡開始請保姆?準備請多大年齡的保姆?請男保姆還是女保姆?朋友張著嘴沒有再說話了。

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12億,佔總人口的15.5%,而下一代年輕人面臨就業、創業的壓力,中年人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如何養老已成為非常現實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已經不能適應龐大又特殊的養老群體,也不能適應養老中面臨的經濟問題和其他各種問題。

中國人的觀念是傾向居家養老的,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考慮去養老機構。即使想去養老機構,還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和其他外在因素。我國在養老方面起步晚,儘管政府一直在想辦法摸索一套好的養老模式,但眾口難調。面臨複雜多樣的養老問題,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面臨養老的人群中,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人1200萬,其餘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目前大多數老人採取居家養老的模式,夫妻雙方身體狀況還健康的,配偶之間可以相互照顧;雙方身體有病,或一方有病,健康狀況不嚴重的,配偶勉強照顧,兒女承擔一部分;小部分和兒女住一起的半失能或失能老人,僱傭保姆八小時工作制照看,兒女承擔節假日、休息日照看。當然,這些都是經濟條件許可、兒女、長輩認可的養老方式。

但是,還有一部分特殊養老群體。有身體狀況可以的單身、離異、喪偶、空巢、兒女無法照顧的群體;經濟條件還可以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群體;經濟條件較差,但能自己能解決溫飽的健康老人群體;沒有經濟條件的失能老人群體等。我認為除了沒有經濟條件的失能老人,必須要有子女出錢出力外,其餘人員可以嘗試抱團養老。

第一種,身體健康的單身空巢、孤寡男女老人。有一定的收入,志趣相投,習慣、性格相近,可以3--8人拼生活,合租在一起,(也可以在其一個能居住的人家裡),平攤房租和生活費,抱團養老。有困難相互幫忙,有病輪流照應,以充實晚年生活。

第二種,有一定收入,生活基本能自理、情趣相投、性格相近的老人,也用同樣抱團養老的方式(社區組織除外)3--5人在一起拼生活,再聯合請護工,既解決吃、穿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生活質量。

第三種,失能和半失能,有經濟能力的老人(或經濟上兒女能承擔)也用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集體請護工,請鐘點醫護人員,所有費用平攤。具體多少人抱團,根據經濟條件,抱團人員自己商定,提高晚年生存質量。

可能會有人說,抱團養老適合健康的單身男女,一起生活,一起旅遊,結伴而行,共渡難關,抗擊疾病。對的,說的沒錯!但是對於半失能和失能老人也一樣適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可以由他們的親人幫忙尋團抱團,同類的人抱團養老,比兒女都上班老人一人在家有幸福感,老人的孤獨與寂寞是所有老人的內傷。這類人在一起,心理狀況相近,可以進行交流,產生的生活費、護理費用平攤,生存質量相比在家孤獨一人要高,費用比在養老院要低。如果在養老院養老,一個護工照料十幾人,如果還需要餵飯、翻身、出門見太陽等,護理質量基本談不上,另加護理費和醫療費,老人生存質量會受到質疑。

以上是我對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以外的養老方式補充。歡迎探討!


紫羽說


30而立,40不惑,50歲知天命。老人只要性格隨和,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看不慣當下不符合潮流的事,經常用愛心和包容鞭策自己,抱團養老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空虛和寂寞。有一個曾經在養老院呆過的老人,身體健康,頭頂禿了一大片,多方求治仍然未果,和老伴及家人吵架後毅然去了養老院,2年後實在無法忍受,返回家裡。他告訴我父親,在養老院裡的人不是瘸子就是瞎子,要不就是不能自理的人,很孤獨,太壓抑,好人(指身體)堅決不能去那裡。居家請護工,護理的質量是高一點,但空虛寂寞無法克服,老人是相對弱勢群體,很多的想法要通過兒女或他人才能實現,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國情,老年人越來越多,二胎政策放開之前,60年代出生的人開始基本都是獨身子女,如何養老問題就就擺在我們面前,真的需要多種多樣的養老方法。請大家集思廣益,想辦法,共分享!


紫羽說


隨著如今年輕人生活壓力的越來越大,忙於工作的同時,不免在對老人的安置問題上也越來越頭痛。

當然條件好點的選擇僱請保姆,這樣一來可以在白天對家裡老人有更好的照料,二來兒女下班後也可以對老人的心理上有所安慰。而更多的則是選擇將老人送去養老院。說實話,在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這一行為上,我本人是有牴觸心理的。

為什麼呢?一是現在好多新聞爆料有有養老院存在剋扣老人伙食、虐待老人和不負責任的現象。二是如果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就算老人們為孩子們著想,願意去,但老人的心理上難免存在被兒女們拋棄了的感覺,個人表示有些殘忍,三是現在好多城市養老院的基本體系並不完善,老人們無法得到很好照顧。四是環境,一般來說自然環境不會有太大問題,主要是社會環境,我見過幾個養老院,裡面的老人沒有生氣,感覺暮氣沉沉,很壓抑,這種情況下,對老人身體不利。

就個人而言,我偏向於家庭養老,可以將老人接到自己身邊,就算自己忙,至少早晚可以有接觸,對老人的情況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也可以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多少也能照顧一下老人。

說實話,問題過於沉重和專業,國家多少年來都沒能解決的問題,不是你我幾句話所能透徹的,只能從一個“孝”出發,儘自己最大努力,讓老人們安度晚年,就看這個“孝”和“難”之間你如何去把握了。

以上言論僅是個人觀點,其中有些觀點可能有所偏頗,讀者若不認可,別罵人啊!


以我之劍斷我之念


我以為,社區養老是個辦法,養老院一個設施有限,還有一個絕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住不起,再說,觀念上也有人不能接受的。是否能分兩步走,有自理能力、90%的老人先社區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不同在於:1、有專門、獨立的管理機構。2、有食堂、小區衛生院,吃飯、看病(小病)能解決。3、家政服務能上門解決,如洗衣、衛生、維修。4、年老體弱者主動上門和電話聯繫相結合。有此四條,大致有自理能力(如吃飯、穿衣、上廁所、打電話)的老人可以介決了。第二步 ,如果老人失去自理能力,還是要進敬老院甚至康復醫院。不過據統計,一個人失能、臥床不起所經歷的時間,平均是280天 ,絕大部分時間可以社區養老解決。望政府、社區加大投入,老年朋友要有思想準備。


胡穆子


要是你是多子女家庭的老人,你不想去養老院養老,希望在家養老,作過以下決沒有:一,跟某一個子女養老,包括你們的收入,一切財產歸他管理,以及全部繼承。二,養老金,存款全部公之於子女,委派有公心,公德,能公開,公平,公正的專人保管,為養老專用。子女每人定期輪留贍養。遺產均等繼承。三,由某一子女以保姆待遇照顧,遺產均等繼承。四,請專業保姆照顧。五,其中少數子女照顧,享受保姆待遇。因始終有少數子女死都不出面照顧,沒法子!以上都經歷過了,都無法安心在家養老,奉勸你們,乖乖去養老院養老吧!這是唯一的出路了!


糧食飽中之保


我國已進入了老年社會,老年人口所佔的比例較大。如上海,超過60週歲的老年人已經佔戶籍人口的27%以上。加上我國曾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隻養育了獨生子女的夫婦如今已進入老年,因而,一對夫婦不但要養育子女,而且要為4位老人養老送終的情況非常常見,老年人如何養老的問題變得非常突出。

在老年人口比例最大的上海,除了傳統的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等形式以外,還有一種新的養老模式叫社區養老。既在社區設立托老中心,老人們白天可以到那裡休閒娛樂,並且解決一日三餐,晚上則回自家休息。這種養老模式的好處,一是老人不脫離熟悉的人群和生活環境,容易適應。二是所需費用不高,老年人能夠承受的起。三是老年人既有和家人相處分享天倫之樂的時間,又不成為他們過多的負擔。四是家人可以隨時瞭解老人的生活及健康狀況。不足之處是還不能解決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養老護理問題。


lx1530672


我是一個快七十老人了。談下我想法,我本人最理想辦法,每個社區創一個老人食堂。價格實惠點,按各老人飯菜,間單吃法來選擇。不能來食堂吃飯。加送費用,吃飯解決大事。其它需要照顧必竟少數。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吧?


哈利路亞104653796


每個小區應當設立小型養老院。好處:可以離子女不遠,方便探視,節約時間、交通成本,實現不離家養老。用於社會養老的房子社會要承擔部分費用。將需養老人員進行分類,重病症需一對一護理的,應進醫護院,集中養護。小區養老院,接納那些有一定自理能力,行走方便的老人。有專護提供:吃飯、吃藥、娛樂、衛生等方面的服務,減輕單門獨戶養老壓力!


321025241


1、條件允許自己請保姆居家養老。

2、工資不夠拿房產做保,子女拿錢請保姆,以後把房子給出錢子女。

3、老人不想去養老院,預先就要做好準備,做好經濟儲備。實際上養老最困難滴是失能以後的養老問題,失能以前還要靠自己。


也無風雨152735876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們政府也沒有什麼統一認識,或者知道了方向卻不願意投入。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如果推行所謂居家養老,等於維持原狀,這是個偽命題。目前最合理應該是社區養老模式,每個社區或附近都應有專業的養老機構進入,配備一定數量的養老用房。這樣老人可以就近養老,不離開原有的生活圈子,既使在家,也可以立即有專業機構上門服務,中國的養老將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