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我愛這土地》艾青

1939年,在中國最危難的歲月裡,一位百歲中國老人在越南接受了採訪。回顧起中國從清末到民國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百年,這位歷盡滄桑的老者竟掩面而泣,悔愧不甘道:“我是一隻狗啊,只會叫,叫了百年,也未能把中國叫醒啊!

他,是復旦大學、震旦大學、復旦中學、嚮明中學創始人——馬相伯,一位毀家紓難、支持中國教育,為喚醒矇昧民眾,為流傳星火,為培養人才,為救國救民付盡終生的真國士。

神父馬相伯

1840年,鴉片戰爭的烽火狼煙中華大地肆虐,撕開了清政府沉淪腐朽的面具,民族走到了歷史變革的十字路口。這一年4月7日,一個男孩在江蘇丹陽出生了,父母為其取名馬相伯。馬相伯的父母都信奉天主教,因而出生就為他做了洗禮,洗名為

若瑟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馬相伯承襲了父母的信仰,12歲獨自去往上海求學。當時進入的是由法國教會主辦的徐匯公學。馬相伯酷愛學習,在徐匯公學學習了法語、拉丁語等7種外語,不僅研習了神學、法學、天文學、數學、理化等課程,還對國學十分熱衷。

經過18年孜孜不倦的努力,馬相伯通過神學博士考試,成了神父,隨後接任徐匯公學校長,在校教授國學。當時,中國風雨飄搖,外國船堅炮利,洋人姿態倨傲,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備受欺凌,馬相伯也未能在眾多洋神父中免受歧視

1876年,中國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災難——丁戊饑荒。饑荒綿延日久,範圍極廣,無數百姓無糧可食,村落餓死者過半,沿途盡是流民,屍橫遍野,一片哀嚎,互食者屢見不鮮,受災者上億,死者過千萬。

以仁愛為口號的教會對此置若罔聞,馬相伯卻不能對同胞的痛苦視若無睹,他心中生出了一股強烈的扶危濟困意識,自行籌措了兩千兩白銀,盡其所能救助災民。但此舉卻受到教會指責,教會還要為此幽禁他。馬相伯怒髮衝冠,一氣之下退出了教會。這次事件過後,他意識到這個國家已到危亡之際,必須設法拯危濟困。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外交官馬相伯

馬相伯的弟弟馬建忠於李鴻章門下供職,負責外交工作。馬相伯向馬建忠表達了自己的意願,馬建忠便將其引薦給了李鴻章。當時李鴻章正在推行洋務運動,正是缺人才的時候,便安排馬相伯做哲學先生和隨行翻譯。馬相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外交工作,眼看著洋務運動如火如荼,國家形勢一片大好,一切似乎都要從短暫的創傷中恢復過來。

可甲午海戰卻將美好的假象擊了個粉碎,清政府大敗,派李鴻章出面與日方協調,雙方唇槍舌劍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奇恥大辱。馬相伯也在隨行之列,難摘賣國的帽子,為此他始終覺得自己罪責深重。

1894年,馬相伯妻子和兒子乘坐的船隻失事,兩人雙雙遇難。1896年,馬相伯母親垂危,因為他脫離教會、代簽《馬關條約》,母親至死沒有見他最後一面。母親離世後,馬相伯心痛不已,辭官歸隱。1900年,弟弟馬建忠在工作中勞累而死。親人接連離世給馬相伯打來了巨大的打擊,他徹底放棄了政治救國的念想。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教育家馬相伯

馬相伯痛定思痛,意識到救國已經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了,必須長遠打算。想救國強國必須培養人才,想培養人才就要辦學、發展教育。

1900年,60歲的馬相伯決定以家產做賭注辦一間學堂。他與天主教會達成協議,將家中三千畝田地交給教會,教會幫他建“中西大學堂”。不想這一次教會再次讓他失望了——教會收管田地後就百般拖延,建校遙遙無期。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當時南洋公學教員遷怒學生教師蔡元培與二百多名學生離校。蔡元培想發展西學,但語言不通,必須學拉丁語,便找到了馬相伯。馬相伯建議他召集一些年輕人一起學習。於是蔡元培召集了李叔同、黃炎培等24名年輕學子到馬相伯家裡學習。馬相伯不僅教拉丁語,還教他們法語、數理知識。這種模式很快在學生中間傳揚開來,更多的外地學生慕名而來,拜在馬相伯門下。

這種情況終於引起了教會重視,教會開始著手為馬相伯安排教學地點。1903年,拖延已久的學堂終於落成,馬相伯為其命名“震旦”意為中國、日出東方。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間私立大學。

馬相伯作為校長,給學校定下的方向是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有教無類,培養各種人才。課程涉及國學、科學、文學等,學習氛圍寬鬆自由,在當時學園中少有。梁啟超聽說這件事後萬分欣喜,對震旦做出極高評價——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震旦學校雖然是在教會的蔭庇下建立的,但馬相伯並不遵從教會那一套規章制度,他不強制學神學、做禱告,允許學生們自定功課、討論進步思想。教會支持辦學是想傳播西方理論,實現對中國的文化控制,馬相伯的方式在他們看來是在“以權謀私”,利用教會資源培養他們的對抗者,對馬相伯頗有不滿。

馬相伯非常愛才,聽說當時于右任因諷刺政府而被通緝,親自將他接到學校,給他化名,讓他留下來學習,減免各種雜費。進步青年給學園帶來了生機,學生們熱情高漲,馬相伯的威信也水漲船高,震旦大學的學生很快超過了一百三十人

教會本就對馬相伯管理模式不滿,又擔心收留反政府學生會受到牽連,便以生病為由將馬相伯困在醫院,派代理人接管

震旦。代理人南從周到任後馬上推行教會制度,要求學生學神學,早晚做禱告,不許討論時政,出入、會客都要受限。這觸怒了學生們,為表抗議,他們摘掉學校招牌,集體退學。馬相伯心如刀絞,最後決定以學子為重,放棄了傾盡家業辦起來的學園,帶著學生們離開了震旦。

沒了馬相伯和學生的震旦儼然成了空殼,前途暗淡。但沒了學園的馬相伯和學生們卻可以另謀出路,他們得到了嚴復等名士和兩江總督的支持。1905年,震旦出走的師生們在廢棄的提督府重新掛牌,創立“復旦”,意為光復國家,再立震旦。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秉承著這樣的信念,復旦揚帆起航,但馬相伯的痛苦還在繼續。他的二兒子進入復旦教美術,不久便因病去世了。至此,馬相伯的至親只剩一個半歲的孫女。

原震旦公學遷址時馬相伯難捨情意,為震旦籌款四萬元,還捐贈大量土地,以供建校。馬相伯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培養了一大批棟樑之才,捐款捐地,他的品行深受世人敬仰。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特地邀請他做南京首任市長。

之後,他相繼出任過北大校長、政府官員。馬相伯對中國教育事業可謂鞠躬盡瘁,為學校傾盡心血和家財,自己生活卻清貧如洗。學生們不忍心老師帶著孫女過苦日子,便為其捐贈了一萬教育費。馬相伯卻用這筆錢開了一所女子中學——啟明女中

演說家馬相伯

馬相伯始終心懷國家,多次組織成立民間救國社團,併到日本演講,鼓勵留學學子救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年餘九十的老人顫顫巍巍寫起了對聯,賣起了墨寶,所得的10萬元一分沒有旁落,都捐贈給了前線戰場。次年,馬相伯接連發表國難演講,鼓勵人們勇於戰鬥,洗去國恥。1937年上海淪陷,在友人勸說下,馬相伯出走避難,途中病情加重,在越南諒山暫居,卻不想就此與祖國分別,埋骨他鄉。

他60歲建復旦,窮盡一生為國建校,90歲賣墨寶盡數捐戰場

1939年,馬相伯百歲生辰,國內各政府、組織、團體都致電祝賀,但馬相伯卻高興不起來。他說:“國家沒有一天安寧,百姓沒有太平生活,我有什麼貢獻!流落異國,愧於沒有功德,壽數越長越覺得恥辱。”生辰賀禮都被他捐給傷兵。

百年間,他對國家的深重苦難感同身受,希望以自己的吶喊喚醒這個沉淪的國度,他在接受採訪時悲慼落淚,說:“我就是一條狗,一直叫,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同年11月,馬相伯于越南辭世,百年悲苦與掙扎都歸於塵土,只留“復旦”之名熠熠生輝。1952年,馬相伯遺骸被迎回國內安葬。如今中國已醒,遺願已成,英靈可安。

馬相伯的前三十餘年人生是屬於神學的,但他後半生的六十多年是屬於國家的、屬於民族的、屬於教育的、屬於莘莘學子的。他以一己之身為燭,為救國救難燃至油盡燈枯。他的吶喊不是犬吠,而是以他的洗名

“若瑟”奏出的鏗鏘絃音,陪伴這個國家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為這個國家留下了寶貴的教育星火,為這個國家的未來撐起了一片光明。

若有人穿過歷史的迴廊去問那位奔走的耄耋老者:“為何你能生出鋼鐵的脊樑、傳奇的熱血、不朽的精神”,他大概會答:“我的眼裡為何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