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大敗局》2、科龍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擊上方藍色標識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解讀《大敗局》2、科龍

在一位老人離開一家叫做“科龍”的企業之後,儘管他的人生風波不斷,卻再也沒有對自己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這家企業說過一句話。每年清明,他都要從國外歸鄉掃墓,然後又悄然出境,幾乎與科龍舊人們再無往來。這個老人叫潘寧,他是科龍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總裁。

這樣的畫面會讓人感慨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潘寧是悲憤的,也是淒涼的;但同時,他又是智慧的,也是幸運的。因為在時代齒輪的咬合之下,潘寧能倖免於災難,而我們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卻因此變得血肉模糊。


科龍誕生

今天的故事要從1984年講起,這一年,鄧小平南巡對中國經濟的風向變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廣東順德的容桂鎮裡面,只讀到小學四年級的潘寧,憑藉手中十分簡陋的鐵錘打造出了中國第一臺雙門電冰箱。

潘寧是鎮上工業交通辦公室的副主任,當時的廣東開辦企業成風,很多能人都是鄉鎮基層幹部出身。在技術上他依靠著北京的支援,鎮政府拿出了9萬塊錢,珠江電冰箱廠成立,品牌叫做“容聲”,潘寧他自己出任廠長。

在此之後,潘寧用了5年的時間,把這家當時並不被人們看好的鄉鎮企業,打造成為了一家擁有8000萬固定資產的現代化企業。

1992年,鄧小平在第二次南巡中就視察了珠江電冰箱廠,站在現代化的車間裡,鄧小平顯得非常驚奇,他問:“這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隨行同志回答說:“如果按行政級別算,只是個鄉鎮企業,算是股級;但如果按經濟效益和規模來算,恐怕它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兵團級。”

鄧小平簡直不敢相信,這家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生產線的現代企業居然只是一家鄉鎮企業,感慨萬千的連問了三次:“這是鄉鎮企業嗎?”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點。

就是這三聲感嘆,讓潘寧名揚天下。此時潘寧已經年屆60歲,按慣例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不過沒有人敢公開提這個敏感問題,連他自己也沒有覺得到了該退下來的時候。

除了年齡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更提不得的敏感話題,就是企業的產權歸屬問題。

另外一個讓潘寧頭痛的事情是,容聲電冰箱暢銷國內後,由於這個品牌的屬於鎮政府,另外一些同屬鎮政府的企業,就乘機用“容聲”的牌子生產其他的小家電,嚴重干擾和影響了“容聲”的品牌聲譽,對此潘寧也是無計可施,無可奈何。

於是在1994年,潘寧決定另闢蹊徑。他將企業變身為科龍集團,進軍空調行業。

解讀《大敗局》2、科龍

巨龍失首

1996年,科龍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鎮企業。它儼然成為了中國家電業的希望之星。

1998年,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科龍集團突然發佈公告,潘寧辭去公司總裁職務。根據很多當事人的回憶,潘寧對此毫無思想準備,整個1998年,潘寧一直在全國各地考察。而作為辛苦創業14年的當事人,幾乎沒有對外界做任何解釋,他迅速做出了移民加拿大的決定。並與科龍約法三章:“不保留辦公室,不拿科龍一分錢退休金,不要科龍任何一股的股份。”

後來發生的一連串事實,驚人的表明,潘寧的離開意味著地方政府對潘寧產權改革思路的堅決否定。在過去幾年裡,他一直試圖說服政府把股權釋放給管理層,他冒險新創的科龍品牌也是整個戰略謀劃中的重要一步。

我們來回憶下當時的歷史背景: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後。。。這是一場因產權改革而形成的政商博弈,這中間,有彈冠相慶的得意人,自然少不了令人扼腕的失落客。

潘寧徹底隱退後不久,科龍陷入了突然的資產惡化,兩任接替潘寧的總裁都在短期內辭職。在這個時候,一位夢想家闖進了科龍的這場戲劇,他就是我們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顧雛軍。


新夢想家——顧雛軍

顧雛軍是天津大學的熱力學研究生,這是一個性格倔強而又無比自傲的人。有一次,他跟師弟談及自己導師的時候,他輕蔑的評價道:“我搞的東西,他能懂一半就不錯了。”離開學校之後,憑藉自己研究的“顧氏循環技術”,他在惠州開辦了一家空調廠,讓他賺到了將近1個億。

可惜到了1994年,惠州市技術監督局認定顧雛軍生產的空調產品質量不合格,硬是把工廠給查封了。顧雛軍一怒之下,狀告惠州市技術監督局,他後來回憶說:“在1996年前,我的人生幾乎就是在跟整個世界鬥氣。”如果我們將歷史的時間軸再拉長一些,一直拉到今天,顧雛軍對自我的評價,或許有失偏頗,因為他不應該在這段話中,加上1996年之前,個時間期限。

為什麼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兵敗惠州後,顧雛軍在天津新建了一家無氟製冷劑的工廠,名字是“格林柯爾”。也就是在那幾年,人們逐漸認識到電冰箱和空調所使用的氟利昂對大氣臭氧層有很大的破壞性,於是無氟家電成為了一個被追捧的新概念。顧雛軍的工廠和技術剛好趕到了這個時間點,2000年,格林柯爾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顧雛軍這段聚斂財富的經歷儘管曲折,卻也不模糊。可他偏要編造改寫,根據他自己的描述,1989年受英國合作伙伴的邀請,赴英國創辦格林柯爾,然後又去華爾街歷練投資銀行業務,在10年內,先後在全球各地創辦過9家公司等等等等。在一個互聯網已經把世界都碾平的時代,他要把一個沒有發生過的故事說圓,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對於格林柯爾的年報,《財經》雜誌更是表示質疑的說,它收入簡直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數字。就是這麼一個纏繞眾多灰色光環的企業家,走進了籠罩在灰色大霧中的科龍。

2001年,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格林柯爾宣佈收購科龍,成為這家家電龍頭企業的第一大股東。據顧雛軍自己後來回憶道,當初入主科龍的時候,知道科龍的資產是有虧損的,但是覺得問題是出在成本控制上,如果加強管理的話,盈利是有可能的。但是第二年的財報一出,讓顧雛軍大跌眼鏡,這一年科龍虧掉了22個億。

這個時候,顧雛軍算是知道,自己得到的科龍已經是一具被掏空的虛弱軀體,而他本人在進入之前,對科龍的財務狀況的惡劣程度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從來沒有一個企業家像顧雛軍這樣,在如此濃烈而難以化解的懷疑眼光中負重前行。他的任何行為都要被打上問號,每句言辭要被揣測用意,所有的數據都被看成是不可靠的。各類媒體給了他“寡助者”和“職業說謊家”等尷尬的稱號。

解讀《大敗局》2、科龍



顧氏新政:一塊裡面有我兩毛

但在顧雛軍當家後,他卻展現出拯救科龍於水火的決心和高超的手段,他確實是繼潘寧之後,第二個真正把科龍當成自己企業的人。

顧雛軍先在成本控制上下猛藥,他經常說:“每花科龍的一塊錢,裡面就有我顧雛軍的兩毛。我現在來了,要毫不留情的處理這些問題。要麼你降低成本,要麼你就下課。”然後他又大幅度的降低了旗下一品牌的產品售價,以要打價格戰的姿態重新殺回激戰中的市場。

在他的強勢領導下,一大批科龍舊臣紛紛離去。而他自己的頭髮也白了一半,但在第二年的年報中,科龍扭虧為盈,盈利了1個多億,他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將科龍拉出了連年虧損的泥潭。


郎顧之爭

顧雛軍如果老老實實做科龍,數年之內或可證明自己,贏得尊重,也許連他在格林柯爾時期的種種灰色記錄也會被洗白或被人遺忘,畢竟這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很多罪惡都會被財富的光芒掩蓋的商業年代。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時刻,過於膨脹的慾望重新控制了他自己。

他開始瘋狂的進行新的併購,而且每一起併購對象都是老牌的國有企業,談判過程可謂詭秘,成交速度之快捷都讓外界充滿了種種猜測與想象。正在併購的興頭上,上期節目我們提到的郎鹹平教授,又了站出來。

顧雛軍並不是唯一一個被郎鹹平炮轟的企業家,除了我們在上期節目中說到的德隆唐萬新,在國企產權改革問題上,同樣被質疑的還有TCL的李東生和海爾集團的張瑞敏。語鋒犀利的郎鹹平打了一個很生動的比方——我的家又髒又亂又差,找來一個保姆,幫我把家收拾乾淨了,保姆確實是有功勞的,可是這個家最後卻變成保姆的了。這就是一個很荒謬的事情。

顧雛軍發出了嚴厲的律師函,聲稱郎鹹平對他誹謗,要求郎鹹平更正言論並公開道歉,否則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以保護自己的名聲。正愁沒有對手的郎鹹平當然不會示弱,三天後,他在北京長江商學院的辦公室裡召開媒體見面會,公佈了顧雛軍的律師函,聲明決不會更改自己所說的話,更不會道歉。第二天,顧雛軍當即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請訴訟,以涉嫌誹謗罪起訴郎鹹平。

郎顧之爭很快升溫升級。郎鹹平提出的質疑,涉及國企改革的路徑抉擇,所以一大批的經濟學者都捲入其中,一時間觀點針鋒相對,十分熱鬧。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發表演講,呼籲輿論環境要善待企業家,不要把他們妖魔化;同時也有一些新左派學者為郎鹹平大聲叫好。

這場大論戰頓時掀起驚天駭浪,中國經濟界幾乎所有重量級的學者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立場鮮明對立。這是近20年以來,經濟理論界規模最大、火藥味最濃的一次大論戰。


一條被刻意扼殺的龍

在這場隔空交戰中,貿然出頭的顧雛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炮灰。格林柯爾在產權併購上的手段原本就遊走在法律邊緣地帶,說白就是,只能做,不能說,一說全是錯,無論如何都是經不起放在輿論顯微鏡下考驗的。

悲劇終於降臨,國家審計署悄然進駐科龍,展開調查。深交所與香港聯交所一起進駐科龍總部,對其財務問題進行集中核查。科龍股價應聲下挫,顧雛軍為自己和科龍引來了燒身大火。而郎鹹平呢?他經此一役,成為了明星級的經濟學家。

2005年7月,顧雛軍被佛山市公安局拘捕。因多宗經濟罪,被判入獄7年。


後記

大敗局裡所記錄的科龍的故事,到這裡也就完了。但顧雛軍的故事卻還有續集。他在2012年出獄後,一直以一頂“草民完全無罪”的白色高帽面對媒體。曾多次向證監會申請公開科龍立案調查的相關文件,以前都被證監會拒絕。就在2017年的12月,也就是兩個月之前,他竟然告贏了證監會。北京中院判決,證監會必須向顧雛軍公佈相關內容。要知道,中國證監會從成立到現在,只輸過兩場官司,其中一個就是顧雛軍案。

這裡面細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隨著我們對顧雛軍相關案件資料研究,發現此案並不是像表面看上去的那麼簡單。也越發能體會“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的深意,科龍案的水真的很深。

還記得這期節目的開頭嗎?潘寧離開科龍後,儘管日後風波不斷,他卻再也沒有對這家傾注了畢生心血的企業說過一句話;而短暫接手科龍的一任總裁在上任僅僅一年半時間就出人意料的辭職;進入過科龍董事會的一位重要成員在離開後,一直三緘其口,對堅決辭職的原因秘而不宣。

作為一個在大敗局中出現的主角,如今再次出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屬少數。也為我們這些後來這些不知情的學習者,提供了寶貴的、第一人稱的教訓經驗。顧雛軍在回顧這段經歷時,總結到:一個是沒有遵循藏而不露的古訓,還有一點,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他覺得當初不應該和郎鹹平論戰。

吳曉波老師在大敗局中,將顧雛軍敗局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企業家個人慾望的膨脹。

隨著對科龍事件的深入,他逐漸認同了吳曉波所總結的這個敗因。

馬雲說過,企業家需要有信仰,信是感恩;仰是敬畏,對未知的力量充滿敬畏。

對,邊界在這裡。這也是我們這些中小創業者需要思考學習的地方。表面上看,潘寧是失敗的,他放棄了一家傾注畢業心血的企業。北京大學的周其仁教授,還專門撰文感慨,他說如果科龍還繼續由潘寧領導,會落到這步田地嗎?周教授大嘆“可惜了,科龍”,但誰又能說,潘寧不是擁有大智慧的呢?

科龍的結局似乎是時也,運也,命也。

解讀《大敗局》2、科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