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成“回頭客”:我們為何再度造訪中國?

中新社上海10月31日電 題:世界頂尖科學家成“回頭客”:我們為何再度造訪中國?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在剛剛揭牌兩個月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一場匯聚全球“智慧大腦”的頂尖盛會正在舉行。包括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近70位頂尖科學家,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就科學國際合作、人類未來進行腦力激盪。

世界顶尖科学家成“回头客”:我们为何再度造访中国?

圖為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進行演講。張亨偉 攝

“第一次論壇後,我們沒有結束,相反,它的規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要。”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相較上屆論壇,本屆參會的頂尖科學家人數幾乎翻了一番,而首屆論壇中80%的科學家再度到訪,成了“回頭客”。

世界頂尖科學家何以成為“回頭客”?科恩伯格的回答中,“支持”是個高頻詞:“首先是對世界範圍內新興科學家的支持,以及在世界範圍內對基礎科學的支持。”

實際上,中國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的支持收穫了“大咖”們頻頻“點贊”。“中國對於以‘好奇心’為驅動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是在增長的。”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大衛·格羅斯對此表示“非常欣賞”。

在科學家們看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動科技進步、改善人類生存現狀的“原動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官方高度重視對基礎科學研究重要領域和重大前沿方向的部署,特別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後,對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更是不斷攀上新的高度。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鈴木章自稱是中國的“常客”,卻總感到驚訝:“因為中國的進步是如此之快。”而在論壇開幕式上,科恩伯格更對中國科技發展予以肯定:“中國作為世界科技方陣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開放”與“合作”亦是科學家們多次造訪的理由,並願意在中國建立更大的“朋友圈”。他們認為,國際合作是科學和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要把自己的科學成果緊握手中,而不分享給別人。”大衛·格羅斯認為,透明、移動與協作是科學繁榮的必要條件。

而在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前部長朱棣文看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壟斷科學,認為可以通過建圍牆保持領先,“這是完全錯誤的。”他進一步指出,科學具有國際屬性,科學家彼此分享研究進展和想法,有利於每一位科學家。他認為,只要科學共同體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展開合作,就能形成良性競爭。

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在主旨演講中透露,其團隊已通過3D建模得到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可以幫助疫苗設計,蔓延全球的非洲豬瘟疫情或有望控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團隊也在今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獲獎成果的基礎上研製新藥,為廣大腎性貧血患者帶來福音。

開放和共享,並讓科學服務於全體人類的福祉,是令世界頂尖科學家成為“回頭客”的原因。而中國正在成為更多先進科學造福人類的“新秀場”。(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