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前:大熊貓文化從四川走向世界

孫前,不僅是國內著名的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更是大熊貓文化和旅遊的積極創造者和實踐者。一部《大熊貓文化筆記》(中、法、英文版)囊括了研究大熊貓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走“大熊貓科學發現第一人”、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發現大熊貓的足跡、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大熊貓文化品牌、圍繞大熊貓文化的國際交流,每一個兼具深度與趣味話題的背後都是作者孫前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與大熊貓結緣

孫前:大熊貓文化從四川走向世界

△孫前(左一)在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

而孫前能夠與大熊貓結緣,雅安也是一個繞不開的座標。

被稱為“第一部探索大熊貓文化豐富內涵的專著”的《大熊貓文化筆記》中,就有大量篇章介紹雅安的大熊貓文化。孫前與大熊貓接觸已有38年,從《大熊貓文化筆記》構思開始到正式出版,花費了10年時間。

《大熊貓文化筆記》顯示出孫前對大熊貓文化追根溯源的努力,這本書不僅是在詳細地敘述大熊貓,視野也觸及到了大熊貓的棲息地——秦嶺山脈、邛崍山脈,講述100多年大熊貓的繁衍生息,還有400多張珍貴照片。

原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魯索先生在為《大熊貓文化筆記》法文版作序時寫道:“孫前先生曾在四川省雅安市任過6年副市長,他是一個痴迷大熊貓的人,他的這本書在多方面引人注目……孫前先生把法國和中國西南這個美麗富饒的大省四川的歷史淵源通過阿爾芒·戴維神父在1869年間在四川的探險經歷賦予了可貴的價值。我希望這個珍貴的動物穿越歲月永遠成為法中友誼的象徵。”

事實上,法國博物學家戴維發現大熊貓也頗具傳奇色彩。1869年3月,當戴維在雅安寶興的鄧池溝第一次見到奇特的黑白熊時,就斷定“這可能會成為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1869年4月1日,戴維捉到了一隻活的成年體“黑白熊”,當時他就將這隻“黑白熊”圈養在鄧池溝天主教堂。後因飼養方法不得當,這隻“黑白熊”不久就去世了。於是,戴維只好將它的皮和骨送到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後來經該博物館主任米甘勒·愛德華茲研究,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小熊貓近似的一種大的貓熊,便正式定名為“大熊貓”。從此,雅安就同大熊貓一併走向世界。自從1869年戴維首次向世人介紹雅安寶興的大熊貓後,西方國家就掀起了一股“大熊貓熱”,許多專家、學者不遠萬里、不惜千金,想擁有唯獨中國才有的這種珍奇動物。

對大熊貓的執著與厚愛

在《大熊貓文化筆記》一書中,孫前提出了不少關於大熊貓的新觀點,比如“古代的貔貅就是大熊貓?”。那麼,孫前怎麼會想到寫這麼一本關於大熊貓文化的書呢?

孫前:大熊貓文化從四川走向世界

△孫前(右二)參加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

原來在雅安任職期間,孫前就萌發了書寫大熊貓文化的想法。“作為分管旅遊工作的副市長,我首先對雅安的幾張旅遊文化牌進行了研究,發現雅安有兩張極具世界級分量的牌子,這便是大熊貓和茶。”孫前說,從此,他便和大熊貓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追尋戴維的足跡,深入研究大熊貓文化,先後經歷了建設碧峰峽大熊貓基地、大熊貓申遺、“團團”“圓圓”赴臺等事件,這也為孫前積累了大量的大熊貓文化素材。

孫前說:“當年還有很多的‘巧事’發生在我身邊。從第一次接觸大熊貓和胡錦矗教授(胡錦矗,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已經40年了,2000年我碰到了科學界發現大熊貓第一人戴維神父家鄉的親友團來雅安紀念他逝世百年,到2009年年底戴維的發現報告和標本鑑定複製件被送回發現地雅安寶興的穆坪,整整10年,我追尋戴維足跡,兩訪戴維故鄉(注:2012年《大熊貓文化筆記》英文版出版的時候,孫前第三次前往戴維故鄉考察。),特別是在巴黎看到1869年他寄回的那隻大熊貓模式標本,像是打開了一部塵封百年的寶典。為什麼戴維的發現會引發全球持續百年的‘大熊貓熱’?經過長期的調研和考察,我覺得這是一種值得去探究的文化和歷史。”


孫前:大熊貓文化從四川走向世界

△珍藏在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熊貓模式標本

孫前還表示:“目前,我們看到的有關大熊貓的研究和著作,大多是關於大熊貓習性、生存、科普等領域的,而我更多涉及到有關大熊貓歷史、社會、人文領域的研究和探索。”

對於大熊貓的執著與厚愛,孫前說:“不只是我,應該說是全人類都喜歡大熊貓。你看,成立於1961年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其會徽就是一隻可愛的大熊貓。當時在我們跟WWF簽署大熊貓研究和保護的合作協議中就有提到:‘大熊貓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國寶,也是一項與全世界人類息息相關的珍貴自然遺產,它具有無與倫比的科學、經濟和文化價值。’”

如何做好大熊貓文化

一項調查顯示,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排在第一的就是大熊貓。既然大熊貓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要讓更多的人瞭解大熊貓文化,就要讓大家對大熊貓有更清楚的認識,這樣才會對大熊貓文化有更多的認同感。

孫前:大熊貓文化從四川走向世界

△孫前(左一)在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向媒體介紹大熊貓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來做大熊貓文化呢?

對此,孫前認為,大熊貓雖然是中國獨有的,但我們的大熊貓文化卻應該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以世界文化為走向,也就是開放的、走出去的文化。

“我覺得,不知道大熊貓的歷史,不知道其中的故事,其實是沒有辦法做大熊貓文化的。所以,要理出大熊貓的文化脈線,講好大熊貓故事,並將這故事持續深化下去。我考察過幾個迪士尼樂園,迪士尼所有產業都在講故事。米老鼠是虛擬的,但它的故事性卻很強,並充滿奇幻和想象力,讓人們難以忘懷。我們的大熊貓經歷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史,其故事更神奇更具偶像氣質。但現在,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把這些故事講述出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大熊貓文創產品做得也不是很好。不開創新的大熊貓文化的路子,那文創產品也會很快就銷聲匿跡。”

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大熊貓的科學價值,也要重視大熊貓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何建/文 本文圖片由孫前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