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变世界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变世界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印刷术。

毫不夸张的说,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我在之前的节目里说,我们与其他所有的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只有一种能把信息传承下去的方式,就是基因,而我们还拥有一个平行于生物基因,能够不断往下传递的信息系统,这个就是我们的文明。而印刷术,是传承人类文明,让其快速发展的最最重要手段。


蔡伦与造纸术

在讲印刷术之前,先简单的说两句造纸术。我们中国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这门技术。欧洲人掌握造纸术那可是一千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欧洲还在中世纪陷入文化黑暗的时候,我们东方的科技和文化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其中造纸术和印刷术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

发明造纸术的是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宦官,在中国他可谓是无人不知,我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上就有。在日本人所写的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宦官的书当中。蔡伦被认为是排名第一的人物,就连郑和都要排在他的后面。

而今天出现了一些对蔡伦的质疑声,因为考古学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张,时间上显然比蔡伦更早。所以说他不是发明纸张的第一人,证据似乎很是相当的确凿。但是这其中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发明纸张和发明和造纸术完全不是一回事。蔡伦所发明的是一套采用便宜原料大量制作纸张的工艺,并不是说在他之前就没有纸张。造出一张纸和能够形成一个造纸产业是两回事。而且蔡伦之前出现的纸张是用来垫油灯的,作用和抹布一样,并不是用来书写的,所以不在我们讨论的文字载体之列。

简单几句话,为蔡伦正正名。他所代表的中国造纸术,历史作用在于把纸张变得便宜、轻便且易于使用。后来传到西方,造纸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文明进程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这自然很好理解,文明的进程他都是和知识的启蒙和普及有关。这我们后面还要说到。

当然了,光靠有纸张还是不够的。纸上要有信息啊,要把纸变成书才能传播知识啊。当时书的生产全靠手工抄写。抄书就需要大量识字的人,但是培养识字的人又需要书,这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这个时候,印刷术就应运而生了。

解读《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变世界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

最先发明实用的印刷术的是我们中国的唐代,甚至是更早的隋代工匠,他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就是把文稿翻转过来,摊在大木板上,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然后直接刷上墨,再把纸张压上去,就形成了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出现使得知识快速在我国开始普及,这也是让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宋代一直到清代之前,我们的出版业相当的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出版业同样发达的古罗马有一点非常的不一样。就是他们有出版审核制度,而我们在清代之前从来就没有。

我们当时出书有点像是今天的自费出版,并且不需要出版执照或者书号,只要掏钱就行。

宽容的环境,是文化繁荣的土壤。虽然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改朝换代,很多建筑都被焚毁了,但是书籍还是大量的流传了下来。

直到清朝,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并且借着编写《四库全书》之名,大肆删改毁坏了大量图书,才让中国的图书产业停滞不前。

这是雕版印刷的贡献,而后来流传更广的,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是的活字印刷术。也是我们今天重点想说的。


毕昇与胶泥活字印刷术

提到活字印刷术,我们都知道两个人名。一个是我们宋代的毕昇,另一个是德国人古腾堡。他们两个是各自独立的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虽然说,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要比古腾堡早了400年。但是在发明了之后,基本上就没怎么用。当时还没法烧制出大小相同的胶泥活字,排版出来字都对不齐,完全没有雕版美观。而且胶泥活字的强度也不够,很容易损坏,从效率上来说,相比于雕版也没有太大的提升。因此,直到明清的时候,中国依然采用雕版印刷。

那毕昇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呢?这里插一句,是后来为了和西方人比比贡献,才在《梦溪笔谈》这本书的记录中找到了毕昇的名字,而且就连“四大发明”的这个概念,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鼓舞士气,把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请到重庆之后,才提出来的。其中更多的是宣传的目的。

虽说毕昇的胶泥活字很不实用,但是一项新发明的才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的,比方说最开始的蒸汽船,也比不上成熟的帆船;最早的汽车,也不如马车;最早的计算机,是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以如果没有后面的不断升级迭代的话,新的技术是无法发展成熟,并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的。

那在毕昇之后,我们中国再也没有人改进活字印刷术,直到后来,铅活字印刷术从西方传回到我们中国。


古腾堡与铅活字印刷术

早在宋代的中国,我们在享受阅读各种图书的时候,欧洲人还在拿手抄书呢。后来,一直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改写欧洲历史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

在2005年,德国评选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德国人,古腾堡排名第八,他的排名竟然在爱因斯坦和铁血宰相俾斯麦之前。可以说,古腾堡的印刷术,开启了欧洲走上文明的道路,并且最终摧毁了一个在文化上封闭,技术上停滞不前的旧世界。

古腾堡的贡献主要有这些:

  • 首先,他发明了“古腾堡字母库”,那是一种能够大量铸造一模一样的金属活字的技术,毕竟拉丁文字母在加上一些数字和标点符号也就这么几十个。并且这些活字还都是同一套“古腾堡字体”,这就让印制品的页面非常的美观整洁。
  • 其次,他发明了一种手摇的印刷机,据说是来自于古罗马人榨橄榄油机器的灵感。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制定出了从排字、校对、装版这一整套的印刷工艺流程。


古腾堡在欧洲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让整个欧洲跳过了雕版印刷阶段,欧洲人出版业从一开始劳动生产率就大大超过了中国的雕版印刷。当时使用古腾堡的印刷工艺流程,一小时能够印刷出240张。这可比我们的雕版印刷快多了。

古腾堡在从1450年开始,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印制版的《圣经》,一共有大概180本。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算排版,单单印刷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但这已经比之前拿手抄要快太多了。手抄圣经的话,光抄一本都要抄两年的时间。

古腾堡印制的这批《圣经》,每一页有42行,所以称作四十二行本《圣经》,非常的华美精致。传世到今天的还有48本,每一本都是价值连城。像是剑桥、牛津、哈弗、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都以能收藏这样一部《圣经》而感到自豪。

那在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技术出现之后,围绕这项技术就出现了更加细密的分工,就有三种职业群体迅速的崛起了。

第一、印书商

其实古腾堡本身就是个印书商,他发明印刷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与此同时呢?古腾堡培养了一大批徒弟,也都成为了印书商。这些徒弟就带着他们技术和印刷机,走向欧洲的各个城市。活字印刷术只用了不到20年,就在欧洲迅速传播开来。历史上很多新技术的普及,都离不开大批人的共同努力,而并不是单单靠一两个发明家就能够完成的。

话说古腾堡的一个徒弟,带着几十本印好的《圣经》跑到法国的巴黎去卖,结果被巴黎的警察给抓了,为啥?因为他穿的不像有钱人啊。当时的书很贵的,因为都是手抄的,你怎么可能有几十本《圣经》?一定是偷的。所以,可见当时的印刷业,把书籍的价格降低了多少,又创造了多大的财富效应。

第二、排字工人

这些工人与过去的工匠可是大不相同,因为他们不光得识字,还需要做事认真仔细。在当时看来,这份工作的技术含量那可是很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也正因为如此,排字工人的收入很高,吸引了很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学排字,只要当上排字工人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

这可是十五、十六世纪啊,距离工业革命还早着呢。可以说是印刷厂第一次培养了这种,有文化、讲纪律、重协作的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第三、作家

欧洲早期印刷的图书除了《圣经》和宗教读物,就是古代贤哲们的著作了。可是随着印书商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很快就饱和了。印书商们就得寻找那些,有创作能力的作家写新书,然后先垫付给他们一些报酬。“约稿”这种商业模式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作家也就随之慢慢兴起。

我们从毕昇和古腾堡两个人分别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的不同情况,我们发现,古腾堡,除了和毕昇一样是一个发明家之外,他还是一个系统的整合者。他是在已经做好准备的一个系统之中,完成了关键的技术突破。他的这个技术突破推动了一个专业化的分工。更多的人在这个专业化的分工系统之中,找到了他们自己的位置和生计,这些人又一起推动整个系统向前发展。

这时候再反观我们中国的毕昇,他个人的创造力未必输给古腾堡。但是因为没有周边系统支持他的发明,毕昇就像是一支单兵突进的孤军,得不到大部队的支持,虽然有短暂的闪光,但最后还是熄灭在历史的深处。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节目里也说过古腾堡和印刷术的例子,他总结说,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的话,一项发明,不单单是发明家的灵光乍现、单点突破的结果,他起码还要依赖三样东西。

  • 第一、是与发明相关的社会配套。
  • 第二、是科学方法所带来持续的改进和迭代。
  • 第三、一项技术从发明到应用,是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和工匠不断努力的最终结果。只有围绕这项技术产生了更加细密的分工,才有可能成为人类真正的财富。


那么,这是从技术方面总结的毕昇和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那我们再来看看,在古腾堡的印刷术出现之后,欧洲发生了什么事情。印刷术是怎么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方向的。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可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催生了今天全球十多亿的新教徒,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国家格局,而且间接导致了部分英国人,爱尔兰人和荷兰人向北移民,从而催生了今天的美国。

关于宗教改革一直以来都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在德国?而不是发生在与罗马教廷关系更疏远的英国,或者是王权更强大的法国呢?其中最令人信服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年印刷术在德国的普及。

在1513年,也就是古腾堡发明印刷术63年之后。美第奇家族的成员,洛伦佐之子利奥十世继任了教皇的位置。他上任之后,为了敛财就开始出售赎罪卷。所谓赎罪卷,就是说我们作为上帝的官方代言人,如果你花钱买了这张官方认证的羊皮纸,那在你死了之后待在地狱的时间就能大大的缩短。

那卖赎罪卷这种事情,明显也不是上帝的意思。马丁.路德把他的反对意见总结成了95条给发表了。他当时还想低调一点,用拉丁文写的,结果马上就有人翻译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德文,并且通过印刷术大量印刷发行,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德意志。

在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保护之后,他把一直以来都是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了德文,让人人都可以直接听上帝的话。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只是宗教内部的争议了。德意志爆发了农民起义,支持路德的领主们与罗马教廷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一直到1555年,双方签订和约,认同了路德新教和天主教的并存。这个时候,马丁路德已经去世9年了。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开启宗教改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印刷术。他和100年前杨胡斯做的事情几乎是同出一辙,但结果杨胡斯却被烧死了。杨胡斯被抓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出来保护他,虽然反对赎罪卷是保护了当地教民的利益。原因是当时的教民们连《圣经》长啥样子都不知道。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教皇和主教们,那教廷的话自然是法律。

而马丁路德所做的事情,其实无非是用大家对于上帝的信仰,用《圣经》本身破除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宗教改革与其说是马丁路德的力量,不如说是知识的力量。

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帝依然存在,但是教皇则威信扫地。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最多只能限于某些地区,而不会形成一场波及全欧洲的运动。但是有了印刷术,他做到了欧洲历代君王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脱离梵蒂冈的控制。今天,全世界有13亿左右的新教徒,而传统天主教只有4亿多。

不得不说,世界上比武力更强大的是真相和知识,而知识的传播需要依靠印刷术。

解读《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变世界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回到中国

在16世纪,虽然葡萄牙人把铅活字印刷术带回了我们中国,但是并没啥太大影响。在接下来的两个多世纪里,我们依然使用雕版印刷。

后来一直到1807年,一位外国人首先采用铅活字印刷中文图书,这个人叫做马礼逊。他本来是来我们这里传教的,失败了,后来又经商,被骗了,期间还大病了一场。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聘请当翻译,才算有了收入。同时他决定编写一部汉英词典,来帮助欧洲人学习中文。这本字典称为《中国语文词典》,将近5000多页,出版历时8年时间。其中使用的中文铅活字就多达十万枚,当时雇佣了大量的人来刻字、排字、审稿、校对和印刷,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当时马礼逊有一位叫做梁发的助手很有名,出名的原因是他后来作为传教士写了一本《圣经》的通俗简化版《劝世良言》,并把这本书给了一个落榜的学子,这名学子叫做洪秀全,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开办报纸和印刷厂,顺带也就发展了中国铅活字的印刷技术,催生出了我国近代的出版业。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等著名的出版机构先后诞生,《申报》之类的近代报纸也就出现了。这些文化机构的出现,促进了我们中国新文化在社会各阶层的快速传播,对中国迅速走向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尾声

通过语言和文字传递信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依靠它们,人类的知识才能持续的不断积累和传承,文明才得以发展。

书籍的出现在文明的进程中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让知识和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大大加速了文明的进程。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图书市场的出现,则是从技术和商业两个方面让知识的传播再一次提速。这个过程里面,蔡伦、毕昇、古腾堡等等的发明家固然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量不知名的工匠、出版商和作家的贡献也不可低估。他们都是在为人类的文明大厦添砖加瓦。

再次回归到本书的核心观点,我们的文明从来都不是天才孤独表演的舞台,它是一场我们所有人参与的,千军万马的接力赛。

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帮助社会不断进步,它给每个人带来的都是真正的自由。而晓书童我呢,就做好您身边的书本知识人话翻译官。

解读《文明之光》9、穿越千年改变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